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和谐,源于差别而又高于差别,源于多元而又高于多元;和谐,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铁路多元经营工作是和谐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经企业通过强化管理、重组整合、提升形象,开创了多元经营的新局面,在服从服务于和谐铁路建设的同时如何实现多元经营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罗旭 《前沿》2008,17(5):65-67
人的素质差异,本质地在于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分散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思考活动,是一个提出问题、产生观点的过程,具有多向性、全面性的特点。它源于逻辑思维,其逻辑基础既有非形式逻辑又有形式逻辑,但由于它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所以它又高于逻辑思维。它的发展代表着逻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文化自身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建设和培育和谐文化。1.遵循文化发展具有传承性的规律,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和谐为价值追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今天我们所讲的和谐文化,是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发展的现代形态。和谐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它反映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了时代进步的…  相似文献   

5.
多元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慈善事业是对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作为第三次分配,它更应是一种社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民间慈善组织作为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的观点,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与政府、企业这两种组织相比较,慈善组织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一份三页半纸的议案,寥寥数百言,当我第一次见到刘利民代表领衔提出的关于“全体领导干部应努力做到廿个一”的议案时,就真切地感觉到了它的份量,那是一种富有震撼力的份量,我深知.那份量源于人大代表心系人民、积极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拳拳赤子之心,源于由“廿个一”凝聚成的一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思想保证。实现文化和谐,要着重处理好主导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处理好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家的起源问题,有源于理官、源于黄老刑名、源于儒家、源于三晋官术、源于殷政、源于兵刑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或学理依据,但仔细辨析起来,又都失之片面,也存在不少矛盾。综合而言,可以说,法家是在三晋及郑、卫官术的基础上,融合儒、道、墨、刑名、兵等多种流派的思想后,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09,(5):92-93
邓遂在《齐鲁学刊》2008年第6期撰文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人的自主性行为为中介来构建。和谐性社会行为造就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造就和谐社会,而和谐性社会行为根源于和谐性社会心理。就此而言,和谐性社会心理是和谐社会得以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和谐性社会心理包括合理适宜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根源于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思路只能是在承认社会分化的基础上逐步实践社会公正,走渐近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从儒学伦理到儒学哲学--孔子儒学与朱熹儒学的比较刘彦生梁晋华一先秦时代,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上承周文教化,全面地把礼乐规范为个人自觉的道德伦理,创立了儒学。此后,儒家学说几经兴衰,终于在宋代,由朱熹创立了源于儒家伦理而又高于儒家伦理的理学。朱熹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思想。“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基础,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和”的精神,不仅对今天缓解“多重紧张”很有作用,而且对“共建和谐世界”也极具功能。那么,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又如何从心开始呢?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资源,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以及其后的历史典籍.对此都有记载,而其最初的表述对象.都是对于声乐、音韵的描述。《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金石,则音的和谐”。和谐思想在后人的阐述中.更是别具风采。“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渭祸”(毛泽东语),体现的是相反相成的道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体现的是相辅相成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温家宝语).则是对前面两种见解的概括。由此可见,和谐,并不是回避矛盾、抹杀差异,推崇单一、强求一律。而这种和睹思想的古代渊源,正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赵梅 《人民论坛》2023,(3):93-96
“取消文化”已经成为今日美国的一种文化现象,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运动,对美国政治和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影响。公众人物或知名公司因不当言论而被抵制、被“取消”的事件时有发生。“取消文化”源于美国历史上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反种族歧视运动,在表现上与“政治正确”“觉醒文化”和重塑历史运动密切联系。我们看到,“取消文化”在捍卫女性、少数族裔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在追求多元、平等和正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另一方面,矫枉过正的“取消文化”加剧了美国社会的分裂和极化,使美国社会深陷“文化战争”。  相似文献   

15.
《政策》2008,(3):60-60
申林在2008年1月7日《学习时报》上撰文,阐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时。认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在治理方略、基本内涵、核心价值上虽然互相包含,但各有所侧重。其主要差别在于:一、在治理方略上,前者侧重结构,后者侧重关系。小康社会侧重结构,是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一种组织模式。和谐社会侧重关系,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二、在基本内涵上,前者侧重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后者侧重协调社会成员利益关系。小康社会侧重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是指政府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作一种和谐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运用辩证思维科学认认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群体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博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思想前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利益差别.在质上应该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合理合法的.在量上应该是适度的。而通过多元群体的均衡博弈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则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已然出现,而多元文化教育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大致历经三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四川民族教育具有如下启示:树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尊重民族文化,实施多元文化课程。  相似文献   

18.
面具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它是随着巫术文化而产生的,是源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面具上的装饰纹样、色彩与装饰的造型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并且是随着宗教的影响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和阐释和谐社会,对于深刻理解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正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属于文化的范畴 和谐社会是当今人类世界对其社会形态的一种评价形式,它所强调和推崇的是社会的和谐。因而探讨和喈社会问题,首先应当对和谐作深入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党员的心境和谐,是引导行为和谐,实现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因素。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心境和谐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心境和谐,要求党员干部强身养性,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与党的宗旨纲领合拍,与社会的公德道义合拍,与时代的发展主旨合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