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人生价值观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良奇 《求索》2005,(9):130-131
在新时期,我国公民人生价值导向便是在贡献社会和谋取人民、集体与社会进步利益中体现自我价值。人生价值观内化,是公民人生价值导向向公民个体人生价值观形成的转化,必须依托社会的积极传播,公民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实践。人生价值观内化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又是其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的公民满意度评议在思想准备、技术支持与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不足,公民满意度评议在实践中遇到了认知危机和实施困境。通过对公民满意度评议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公民满意度评议的现状,并进一步发现实践中的问题,探寻完善我国公民满意度评议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肖春艳 《理论月刊》2008,(4):128-1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社会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新世纪我国行政价值观的宪政主义回归.为了切实地贯彻和谐理念下政府执政的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4.
虽然我国多元化社会结构的逐步形成、教育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教育服务改革的期许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提供了社会机会,但公民对购买文化的认同困境和教育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困境仍会给购买活动带来一定阻力。为此,有必要通过积极引导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不断加强教育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公众参与购买活动的公民文化;塑造政府、公众和教育社会组织之间的契约和信任文化来建构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活动在社会环境视阈中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宇业力 《前沿》2013,(1):66-70
在我国深刻而全面的社会转型中,人的思想观念、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存方式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对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了由于传统社会就业形式单一而表现出的就业价值观淡漠和缺位到转型社会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而表现出的就业价值观困境和错位现象。我们要转变观念、创新文化、加强教育,构建、重塑科学的就业价值观,以实现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6.
公民作为环境治理多元主体之一,其主体意识的提升对于推进环境治理共享共治,有效解决生态问题、革新公民生态意识与约束公民生态行为,以及实现生态环境的"善治"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培育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面临着诸多困境:由于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水平不足而产生的主体困境,公民环境治理意识与行为相脱节而带来的实践困境,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大环境不成熟而导致的社会困境,生态教育与环境治理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教育困境等。培育和提升公民环境治理主体意识,需要转变其思想认识,养成生态道德;需要强化制度型构的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关注环境治理实践,提升公民参与治理的获得感;需要加强生态教育的力度,推进公民环境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而要使它成为公民自觉接受和遵从的价值观,更需要培育。通过宣传、引导和公民的道德实践体认,让公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它产生一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8.
史娜 《前沿》2010,(3):61-6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商品交易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社会的经济价值观领域也开始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内在的诚信观、契约观和竞争意识等价值观的觉醒和发扬,使我国传统的经济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价值观的外在影响。本文根据"中国公民价值观蓝皮书"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公民的市场经济价值观转变基本成功,但是这跟未来的现代经济价值观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9.
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对公民社会权利的制度性保证,明确界定了国家对公民的福利。但福利国家困境却模糊了福利制度与公民社会权利的关系,新自由主义改革在缩减福利功能的同时更是构成对公民社会权利的进一步恶化。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三条道路理论重新考察福利国家的起源和困境,在"超越左与右"进行福利改革的同时,将公民社会权利嵌入到更广阔的社会框架中,赋予其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时,阻碍了人类的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产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道德)的贫瘠(危机)的悖论,惟物质至上侵袭了我国公民的道德观念,带来了混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认识不清,出现偏差,公民意识教育欠缺,道德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的主体未搞清,法律与道德发生"裂变",后者更是我国公民道德危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近年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然而,要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道路漫长而又曲折.追求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扩大公民参与、壮大公民社会、培育公共精神,探索一条善治之路,是我国走出困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良策.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社会成员心灵有序,有序的心灵是自律和谐的,自律和谐的心灵是由正确的价值观决定的。心灵秩序的形成要经过被动遵从、自愿遵从、自然遵从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统文化为根,遵循着心灵秩序形成的规律凝练而成,它导引着社会主义公民心灵走向有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的心灵秩序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引导社会思潮,在社会道德实践中涵养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社区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公民行动的自然规范。  相似文献   

13.
范润花 《前沿》2014,(23):125-126
幸福属于情感中的一种体验状态,它依赖于人自身的感受。在所有天赋权利中,对幸福感的追求是人类社会独有且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社会理想与个体价值诉求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核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公民幸福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大背景下必须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公民幸福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入手,对公民幸福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如何提升公民幸福感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公民道德信仰的重建必须以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念为基础。市民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公民社会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模型与公民的基本价值观念。理性作为建构现代公民社会以及公民价值观的核心观念,在重塑现代价值与继承传统信仰之间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15.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转化形态,也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理论逻辑构序。构建践行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空间,确立践行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道德责任,成为公民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16.
法律价值观是人们对法律与主体之间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法律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公民对法律的普遍信仰,以及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法律意识。深入开展政府主导的全民普法教育,加强学校的基础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及推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法律价值观的宣传倡导,是实施法律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发政治参与意识,而信任对两种公民参与意识均没有促进作用,信任熟人反而不利于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推动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社会性信任,在全社会推广社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培育。公民志愿精神的培育深受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如何化解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实现社会环境的优化,是新时期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杨红梅  孙红萍  张想明 《前沿》2014,(21):1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客观上必然衍生出一种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网络虚拟空间特有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公民社会进一步生长和发育。而针对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境遇以及网络虚拟空间对公民社会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自觉地对公民社会进行建构与培育,将促进公民社会良性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以公民为基点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做总体概括。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不能淹没问题的存在。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以及各类社会问题的产生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等与公民意识相关的问题。按照公民意识的经典理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的扭曲与不和谐。对此,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构建良好的公民意识现状,为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