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小慎  王天崇 《前沿》2005,(1):179-182
我国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 ,而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社会流动人口的急剧增长 ,既给我国的城市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文章剖析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政府管理错位 ;市场调节低效 ;社区治理薄弱等不足。从政府与社区互动、流动人口的归属取向、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与城市建设等多个层面上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社区平台的意义。从流动人口的社区档案管理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教育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等三个角度探讨了我国社区治理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外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日益突显其社会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3.
赵仲杰 《前沿》2013,(21):152-156
如何使流动人口融入城市进而成为市民是我们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构建社区多元化共治模式成为顺应时代的必然。只有通过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个体等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流动人口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并由政府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才能尽可能实现群体间的积极良性互动,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青年务工农民的居住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提出了作为有效解决城市流动人口过渡性居住的两种主要模式:"集宿区"和"城中村",结合苏州市青年务工农民居住状况的调查研究,对"集宿区"建设与"城中村"改造两者间关系的解读,探索出一种两者融合的混合社区模式,并从开发模式和管理策略上证明了这种混合社区模式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现行社区警务制度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完善的具体措施,通过五个方面的完善来强化社区警务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城市社区治理视为一个场域,研究如何对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社区治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阻断流动人口与其户籍地有关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同时,在流入地的社区生活层面,又未能形成吸纳流动人口、鼓励其社会参与的开放机制和环境,削弱了本已稀薄的社会资本,使"弱社会"更弱。要实现合作共赢的治理目标,离不开一个具备深厚社会资本存量的社会,故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社会资本,改变社区"弱社会"的状态。基于对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场域中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这五大主体的场域位置和关系构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并据此得出结论:以国家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为基础,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基层格局,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结构,才能有效地实现社区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表现在物质、精神、文化和制度等诸多方面,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尊重等价值观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反贫困提供了基本思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四大专业方法可以分别作用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个体、人际、社区和政策层面,进行全面赋权。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视角、社会排斥视角、社会资本视角以及公共政策和制度分析视角,是当前研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破解路径:进行传播媒介素质教育促进农民现代化转型;以社区为平台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互动交流,提高社区聚合力;开发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构建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提高其经济地位和城市适应能力;加快制度融合和政策发展,保障农民工的基本公民权。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在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相互隔离,基层管理组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流动人口无法行使相应的社区自治权利,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员对抗性增强等。对于改进流动人口管理的方法,建议实行流动人口社区自治管理模式,充分保障流动人口权利,实现本地人与外地人开放与平等。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和社区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又推进城市化进程。因而,社区建设既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城市化发展的助推器。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被打破,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从深化企业改革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和从政府职能转变中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客观上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担。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居住、就业,在流动人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今日浙江》2011,(24):4-I0002
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地处萧山经济文化中心,是萧山城市的发祥地和城市化的开拓者。街道地域面积22平方公里,下辖33个社区,其中22个城市社区,11个转制社区。户籍人口118529人,登记在册流动人口39055人。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人口密集度大、公共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社会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凸显,迫切要求城市管理者革故鼎新、转变观念,以流动人口聚集社区管理为研究重点,剖析问题所在,创建社区管理服务新机制和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截止2015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人口7.7亿,户籍人口5亿,流动人口2.7亿.城市和谐社区建设成为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城市社区不和谐,人心涣散,必然造成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与改革开放初衷背道而驰,已取得的建设成果也会丢掉. 因此,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高效解决社区问题,增进并合理分配社会利益,有利于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详和的和谐社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与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少数民族人口逐渐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政府支持、社区支持、个人支持的缺失,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社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的缺失会降低政府公信力、激发民族矛盾、影响家庭维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以及个体层面改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缺失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汤夺先 《公安研究》2009,(9):52-57,69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与普通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相比,具有特殊性。防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要树立防控结合、以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贯彻协调合作、齐抓共管的基本原则。要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出前注重提高其文化素质与法制意识,强化民族社会控制之持续影响力;依托城市社区发挥民族社团与宗教组织以及其自身的作用;加强打击力度,构建尊重其风俗习惯的城市社会环境。努力消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促进城市社会稳定与少数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出发,对政府部门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职能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并就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晓瑾 《前沿》2013,(3):49-50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城市,城市社区具有流动人口多、民族成分复杂的特点,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对于维护城市基层稳定、团结各族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乌鲁木齐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党建管理体制、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党建经费投人与党建工作新形势不相适应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社区党建的认识和思考来加强社区党建,以此促进城市与国家和谐。  相似文献   

18.
观点集萃     
《中国民政》2012,(3):57-60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思考魏文斌在《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中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村改居"、"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管理问题,是我国社区管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社区作为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吴江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大量农村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进入社区。社区在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艺 《人民论坛》2012,(2):120-121
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是创新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的重大课题。当前推动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阻碍因素包括社区行政化趋势明显、社区归属感差、经费投入不足和社区教育缺失等。在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应重构社区服务管理职能,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社区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