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随着国外贸易和经济交流的发展,每年都有大量活畜和畜产品进口,随之也将一些我国没有的传染病传入。1980年3月广东华侨企业公司从新西兰进口黑白花奶牛时引进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就是一例。本文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危害性和诊断、防制问题作一综述,希望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疱疹病毒1型(BHV—1)引起的以呼吸道、眼和生殖道炎症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已遍及欧、美、亚、非、澳各大洲的许多国家。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发展,IBR的检疫工作日渐重要。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展了用ELISA检测IBR病毒抗体的研究。但以牦牛IBR病毒为抗原来检测牛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尚未见到报道。本文应用间接ELISA对四川炉霍县的牦牛、兰州地区一部分奶牛和云南曲靖地区的一部分水牛的血清进行了检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1985年12月我们从病牦牛的眼、鼻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有致细胞病变能力的病毒,经血清学鉴定,初步认定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病毒,并定名为85-Y毒株。为明确IBR病毒85-Y毒株对牦牛的致病性,进行了回归本动物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细胞 按常规方法制备犊牛肾(BK)继代细胞供种毒传代、毒价测定、病毒回收与鉴定。 (二)种毒 取85-Y毒株第6代冻干毒(-20℃下保存150天,毒价10~5TCID_(50)/ml)按常规方法在BK细胞上连续传4代作为种毒,经-20℃~37℃冻融3次后用于接种牦牛,同  相似文献   

4.
我国过去未曾见到发生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的报告。广东光明农场于1980年3月份从新西兰进口黑白花奶牛两批,其中包括一岁怀孕母牛和年轻奶牛(未孕),共1239头。3月底上岸后隔离饲养在深圳光明农场凤凰奶牛分场,即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及流产、乳房炎等症状。广州、深圳动植物检疫所以及农业部动物检疫所,使用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供应的1978年从匈牙利引进的Bartha-Nu/67株传染性牛鼻气管炎弱毒作抗原,并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本研究建立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基因,将扩增的目的片段(119 bp)连接到pMD19-T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用于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结果显示,特异性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约为119 bp,符合预期的大小,经测序鉴定所扩增的目的片段正确。敏感性结果显示,用该方法检测阳性质粒标准品的最低限度为3.04 X101 copies/mL,是Nano-PCR的10倍。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只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被检测到,其他病毒均未有特异性的扩增曲线,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批内和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1%,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用建立的方法对20份疑似IBRV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Nano-PCR检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方法的阳性样晶率高于Nano-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建立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用鸟枪法和选择法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的LA株DNA克隆到载体质粒pBR325,pBR322或pUC_9的HindⅢ位点中。经用光生物素标记的IBR DNA和牛胸腺细胞DNA与各重组质粒杂交筛选后,共得到10个病毒DNA的HindⅢ片段,分别是A,B,C,E,G,I,J,K,L和M,克隆的DNA占全病毒DNA的89.5%。  相似文献   

7.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01/08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辽宁省某牛场出现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的牛鼻拭子样品中分离出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MDBK细胞上增殖,能产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典型性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PCR及病毒形态学观察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IBRV,并被命名为IBRV-LN01/08。根据IBRV的保守区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鉴定引物,将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IBRV K22株的同源性为99.9%。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6~9月龄IBRV抗体阴性黄牛人工感染IBRV-LN01/08株F3代细胞培养物后,试验动物出现持续体温升高,流鼻涕,鼻内黏膜有白色糜烂溃疡及结节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8.
一、Bartha-Nu/67株IBR弱毒的生物学和理化特性 传染性牛鼻气管炎最早于1950年发现于美国,后来澳大利亚、欧洲许多国家以及新西兰、日本等国都报告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报告发生过此病。但1980年3月,广东华侨农场管理局所属光明农场从新西兰进口黑白花乳牛中,经农业部动物检疫所等单位使用我所供应的、1978年从匈牙利引进的Bartha-Nu/67株IBR弱毒作抗原,并用它制取牛  相似文献   

9.
·研究报告·鸭胚细胞培养鸡新城疫 1系疫苗试验……··。……………………。··,·,·,………··,…·。…··李加爱等(1-2)“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中分离传染性牛鼻道气管炎病毒…·、……………………………·,…··周泰冲等(1-6)马焦虫病传播者——纳氏矩头婢季节动态的调  相似文献   

1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抗体的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无血清细胞培养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抗原包被于硝酸纤维素膜,加入待检血清样品后,利用纳米胶体金标记的山羊抗牛IgG显色,建立了检测IBR抗体的纳米胶体金斑点免疫渗滤法检测试纸盒。整个试验过程仅需5min即可判断结果,与蓝舌病、牛赤羽病、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和猪细小病毒病的阳性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将该法与用于IBR抗体检测的ELISA方法同时对300份临床牛血清样品进行IBR抗体检测,结果二者的阳性符合率达94.4%。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可靠、效果直观、结果容易判断的特点,非常适用于IBR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1986年对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和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12.
采集内蒙古地区疑似发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牛的鼻拭子液,经MDBK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分离获得1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上增殖致细胞病变。经PCR鉴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该分离株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对牛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将其命名为IBRV NM8株。通过PCR扩增分别获得gB和gE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IBRV NM8株g B和g E基因与BHV-1型参考毒株的同源性较高,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而与BHV-5型参考毒株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NM8株gB基因与Cooper株、MN12株、Los Angeles株和NM06株等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g E基因与瑞典的Salwa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位于同一分支。上述研究结果将为我国IBRV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并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83~1984年瑞士弗里堡和奥州多次发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经调查是由进口精液引起的。 1982年春天,瑞士从国外引进红荷斯坦品种的白星公牛精液,进口时也附有健康检疫证书。1983年用这批精液给700头母牛授精,约10%的配种牛发生传染性鼻气管炎。巴尔疫苗研究所对此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诊断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现已研究出病毒中和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和酶疫联免吸附试验等方法。目前国内检查IBR以病毒中和试验为推荐方法,但因病毒中和试验本身具有费时、费钱的缺点,所以最近几年国内外为了寻求一种准确、快速、经济的IBR诊断方法,学者们研究探讨了间接血凝试验(IHA)。为了适应我国对该病进行大量普查的需要,我们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究制造出便于运输,容易保存的IBR间接血凝诊断液。  相似文献   

15.
牦牛巴拉病自然康复牛血清IBR和MD抗体双阳性比率为6/6,经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后可复发本病并死亡。从两头激发牛的眼和阴道拭子中分离到三株IBR病毒,分离毒回归青年牦牛可复制出结膜炎型IBR,但未分离到MD病毒。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弱毒株的安全性及其免疫保护效果,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驯化培养,接种MDBK细胞,优化病毒增殖条件,并将其免疫牛,评价其安全性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优化后的病毒效价可达109.0 TCID50/mL。动物试验结果显示,3月龄牛接种该弱毒株后,体温正常,无任何临床异常表现。对免疫牛进行的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此弱毒株对牛的免疫保护效果良好。上述结果表明,该毒株可以作为研制弱毒活疫苗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17.
1987~1991年对全省9个地(市)39个县(市)和34个国营种畜(农、牧)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进行了检疫,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 1.被检牛血清:来源于全省9地(市)39个县(市)的养牛户和34个国营种畜(农、牧)场。 2.抗原、标准阳性血清:由农业部动物检疫所提供。  相似文献   

18.
牛精液中的病毒,可使母牛发病,影响精液的质量和公牛或母牛的繁殖能力以及胎儿的发育。从牛精液中分离的病毒,有口蹄疫、蓝舌病、牛白血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热和多瘤皮肤病等的病毒。还分离出肠道病毒、副牛痘病毒(副痘苗病毒),以及若干个尚未确定的病毒。精液中这些病毒是依据各种动物接种试验和细胞培养法来确定的。保持病毒感染性的理想条件是冷冻精液,它的广泛应用成为将病毒传播给未感染牛群和地区的重要媒介物。这就使精液的国际交往受到限制。为了提高认识和研究观实的预防方法及改进精液中病毒的检查方法,就其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20.
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分离株LN01/08株经BEI灭活,与206佐剂混合乳化制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灭活疫苗,对制备的灭活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研究。将该疫苗分别接种1月龄犊牛、6~8月龄牛、后备母牛及不同怀孕阶段母牛,接种剂量为4mL(2头份),检验疫苗的安全性;将疫苗接种6~8月龄牛,接种剂量为2mL(1头份),首免后第21天进行二免,二免后第21天用强毒进行攻击,检验疫苗的保护效力。结果显示,不同月龄的牛及不同怀孕阶段的母牛接种疫苗后体温正常,无任何临床异常表现;怀孕牛无流产、产死胎及木乃伊胎现象。疫苗接种牛对强毒攻击的保护率达80%以上。研究表明,该疫苗对牛安全,且免疫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