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儒学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贵州建省后,封建王朝在民族地区广设学校、书院,传播儒学对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等产生深远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对儒学特别是王阳明学说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儒学写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儒学化叙述是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表达方式,是儒家文化重要的外在表现。辽、西夏、金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他们留下了丰富的传世文献资料与民族古文字文献,其中存在大量的儒学化叙述。通过分析这些材料,可以发现儒学化叙述总是贯穿于这些民族的书写活动之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在汉文乃至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中得到反映。这些儒学化叙述是不同民族都要接触、掌握的公共知识,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真实写照,表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3.
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8,(2):14-16
1月下旬,“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两岸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就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目的是用儒学力量凝聚两岸同胞文化共识,弘扬儒学精华以巩固两岸文化根基,促进两岸文化发展,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学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保持了正统和一元化的地位,以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称。批判地继承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其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贯彻“以德治国”方略的有益补充,更可以作为我们应对“西方文明”挑战,参与全球文化竞争,振兴民族文化的强大武器。  相似文献   

5.
刘长城 《青年论坛》2005,(6):121-123
儒学以伦理道德、人生价值的探究为中心,德性成为主体的价值尺度,由此形成儒学德性传统。它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源于其母体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梳理儒学德性传统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理性、内在超越、整体主义等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特征对于当代道德教育仍然产生深刻影响,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儒学?如何使儒学为现代化服务?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其一是借维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旗帜,抬高孔圣人和保卫孔孟之道,或尊现代新儒学为时代精神;另一是以彻底否定儒学作为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7.
儒学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前,儒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交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儒学文化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钟华 《人民论坛》2011,(11):184-185
儒学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前,儒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交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儒学文化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祝瑞开 男 ,汉族 ,192 7年 4月出生 ,江苏镇江人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 ,上海宗教学会理事、学术顾问 ,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学术委员 ,老子思想研究会顾问。著有《先秦社会和诸子思想新探》、《两汉思想史》、《中国婚姻家庭史》等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50余篇 (含英文 )。儒学应与国际文化接轨———祝瑞开教授访谈录本刊特约记者 钱晓云  日前 ,“儒学面向当代和 2 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期间 ,记者就儒学在当代的地位及发展趋势、儒学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0.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6,19(5):69-71
明清之际多元化的学术格局,是思想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儒学大整合的过程。儒学的重新整合,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历史情势,解决儒学作为一种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最终,保留有中华传统价值、更能有效地聚合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同化异质文化的新的儒家理学又重新获得统治地位,社会的伦理秩序和精神信仰又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11.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儒学在全球文化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贡献.在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工程中,必须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和标志,新的儒学文化一定能极大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少数民族和儒学通过多种途径互动的过程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伦理思想吸收融合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在家规、乡训、格言等方面予以体现,调适改善了本民族的伦理关系,形成了伦理互通。在此,以儒学的"五伦"为中线,对少数民族和儒学的伦理互动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儒学人文主义文化宽容的哲学认识态度上进行探讨儒学人文主义下的"仁"修养,以及"仁"修养与文化宽容的关系,强调文化宽容价值是植根于儒学人文主义土壤中的文化传统,只有深入发掘传统的文化宽容价值,才能将其有益于民族文化融合的内涵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将富有时代精神价值内涵的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贵州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贵州民族地区复杂的历史环境,客观上带来了儒学传播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民族战争、兴学校、办书院、游学、修方志等成为贵州民族地区儒学传播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贵州民族地区儒学发展与传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民族文化建设注入鲜活的动力,而且加快了整个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邵龙宝 《思想战线》2011,37(6):57-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就"化"在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的中国文化这一发展流变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土壤上。离开了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了"化"的根基,中国化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应该包含儒学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儒学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人学思想的指导,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目标。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即最高信仰,后者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才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儒学在贵州民族地区古代社会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在贵州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儒学从汉代开始传播,并不断发展,使贵州有识之士能学习儒学、宣传儒学,促进了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8.
刘扬 《统一论坛》2009,(6):43-44
儒学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张小敏 《求索》2013,(4):244-246
儒学的复兴,是当代社会思潮中的一支重力量。如何看待和评价儒学的复兴,事关未来文化发展的道路选择。本文从儒学的性质,人类的永恒性需求,及事物发展的规律三个方面,论证了儒学复兴的合理性。而且走向复兴的儒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学,它是在吸纳各种新的文化营养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20.
<正>近代以来,长期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学陷入了困境。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西方强势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不断全面而深入地进入中国,而其中西方思潮对儒家思想的冲击,也一步步加深,并大肆摧残固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儒学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儒学并没有就此沉沦为游魂,或甘于被弃置入博物馆中。一代代有智慧,有担当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理论创新,使得儒学得以"一阳来复","灵根再植"。事实上,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历劫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