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称为"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其文化上的贡献在于:第一,为台湾留下了最早的汉字著作;第二,在台湾原住民中教授汉文;第三,开创了台湾文学,并建立诗社。沈光文的诗歌创作特色:一是悲愤相续的孤臣心声;二是悲天悯人的风土观照;三是悲凉无望的乡愁情结。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实际上是一个乡土文明的国家,无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何发展,乡土的诗意以及对人心灵的滋养,都是不容忽视的。乡愁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说:"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余光中的《乡愁》一诗,12行65个字,4个非常单纯的意象(船票、邮票、坟墓、海峡),纵的时间感(历史感),横的空间感  相似文献   

3.
全祖望与沈光文既是鄞县同里,又是清代富有影响的伟人。沈光文在台湾文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推为台湾文献初祖。全祖望十分关注这位明季遗民,想方设法收集沈光文遗著,不仅把其诗编入《续甬上耆旧诗》之中,而且在搜集诗文基础上开展研究,撰写了《沈太仆传》、《沈太仆光文》和《明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文章继承沈光文的"海外知己"季麒光所撰的《沈光文传》的说法,并依据搜集诗文补充了新的内容,对沈光文事迹及成就的宣传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其中也有疏漏和失误,对后世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昭示后人应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肯定其对的,指出其错的,决不能一味盲崇、追随。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沈光文诞生400周年。作为"文化开台第一人",沈光文不仅是"台湾文学之祖",也是台湾"汉文教育之祖","台湾中医之祖"。沈光文以文化开台,使台湾与祖国大陆文化上趋同,居功至伟,值得后人纪念歌颂。  相似文献   

5.
正"乡愁"是人类历史上的永恒话题,是古今游子的共同心声,从《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或浓或淡的"乡愁",伴着人类的繁衍而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替,诚可谓"幽幽兮百代乡愁,凄凄兮游子思归"。一、"乡愁"的历史演变及现状"乡愁"情怀是传统社会当权者不可或缺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2012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为缅怀和颂扬这位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作出开拓性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海峡两岸的宁波市和台南市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深入研究沈光文的文化成就及其历史价值,是宁波学术界这次纪念沈光文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宁波文化研究会在去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为缅怀这位乡贤,本文依据有关资料,阐述沈光文于清初流寓台湾的艰苦经历,传播中华文化的业绩,及其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不朽功勋。同时介绍乾嘉以来的海峡两岸对沈光文的研究以及两岸文化交流和感情沟通,从而揭示大陆与台湾骨肉相亲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
<正>乡愁是什么?注重亲情的人会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抒发乡情的人会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以乡村为根系所形成的乡情、乡思、乡恋,早已渗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愁最好的载体,是伴随自己成长的、看得见的故乡古村落。大凡传统村落,都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从文物保护的视角看,传统村落特指的是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较高的  相似文献   

9.
石含开 《当代贵州》2022,(13):54-55
黔东南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苦干实干,推动全州文旅事业蓬勃发展,留住了绿水青山,留下了美丽乡愁,绘就了诗和远方.  相似文献   

10.
沈光文被誉为"台湾文化初祖",并非由于全祖望的"回护"及"造神"运动的结果,而是历史事实。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沈光文并非"变质遗民",而是顺乎历史潮流,放弃传统的对"一家一姓"的愚忠,为台湾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为台湾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别离"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主题之一。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哀怨与愁苦是绝大多数别离诗的感情基调,而《再别康桥》同是表达别离的主题,诗人却跳出了哀与愁,写得浪漫而深情,潇洒而飘逸。诗人通过"柳"、"水"、"月"、"草"、"云"、"雨"、"黄昏"等这些典型别离意象的组合,展示的是一副色彩明丽、气象万千的康河晚景长卷,从夕阳西下到满天星斗,将自己  相似文献   

12.
评价沈光文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可以从历史人物成就的层次结构与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两个方面把握。其当代价值的内涵为爱国精神、务实品格、重教美德、创新意识。实现沈光文的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应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研究,营造良好的社会讨论氛围,建立研究中心,并把它作为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沈光文研究文献,据此将两岸沈光文研究历史划分为起始、发展、融合、繁荣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研究成果、重点、特点,指出史料线索、两岸关系、研究力量是决定未来研究进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马纯红 《新湘评论》2014,(13):17-18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诗一般的语言,最先出现在去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公报中。“记得住乡愁”,既指出了当前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误区,也为湖南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英语诗歌的意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尚起 《世纪桥》2007,(10):83-84
诗是"美的有节奏的创造",它不但能带给人们智慧,更赋予人美的享受与情的陶冶。意象是英语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修辞、语音、象征等手法使意象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意义美。  相似文献   

16.
郑强  付松 《当代贵州》2014,(17):20-21
正绥阳的城镇化演绎着变与不变的精彩:变的是城市和理念,不变的是山水与乡愁。一城山水一城诗,半城湖光半城林。走进魅力绥阳,处处欣欣向荣。这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意境展示着"中国诗乡"的韵味;这是一座生机勃发的城市,凭借惊人的速度书写着城镇建设新篇。  相似文献   

17.
故乡是乡愁的起点,游子是乡愁的主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文件的语言形象亲切,如诗如歌,如同一股甘泉流入心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乡愁”这么婉约清新的文字写进党和政府工作文件里。这显示的不仅是文风的变化,更表达着党中央深深的为民情怀和城镇建设的崭新理念。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4,(2):56-56
正朱昌俊在2013年12月16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指出: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无疑是这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中一个重要亮点。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节奏,已经让很多人失去了乡愁,"回不去的故乡"恰恰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这种文艺表达,  相似文献   

19.
鲁迅《野草》作为散文诗精品,期待着“诗”之研究的深化与突破。《野草》之所以被称为“诗,”关键是它明显具有“诗美”。它的诗美追求主要体现于意象、语言和意境之中,具体表现为荒诞诡谲美、幽婉朦胧美、沉郁悲壮美和瑰丽曼妙美,既有现代文学簇新风貌,又不失传统文学古典神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沈的生平经历及入台时间,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一则由于南明史本身记载混乱,再则关于沈光文的记载多为回忆与野史。本文以相关史志与沈光文本人所述及同时期人的所记为依据,考索沈光文之生平经历与入台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