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被称为"台湾文化初祖"的沈光文,其文化上的贡献在于:第一,为台湾留下了最早的汉字著作;第二,在台湾原住民中教授汉文;第三,开创了台湾文学,并建立诗社。沈光文的诗歌创作特色:一是悲愤相续的孤臣心声;二是悲天悯人的风土观照;三是悲凉无望的乡愁情结。  相似文献   

2.
2012年是明清之际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为缅怀和颂扬这位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作出开拓性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海峡两岸的宁波市和台南市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深入研究沈光文的文化成就及其历史价值,是宁波学术界这次纪念沈光文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宁波文化研究会在去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诞辰400周年。为缅怀这位乡贤,本文依据有关资料,阐述沈光文于清初流寓台湾的艰苦经历,传播中华文化的业绩,及其牵系两岸文化情结的不朽功勋。同时介绍乾嘉以来的海峡两岸对沈光文的研究以及两岸文化交流和感情沟通,从而揭示大陆与台湾骨肉相亲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沈光文被誉为"台湾文化初祖",并非由于全祖望的"回护"及"造神"运动的结果,而是历史事实。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沈光文并非"变质遗民",而是顺乎历史潮流,放弃传统的对"一家一姓"的愚忠,为台湾融入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为台湾的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祖望与沈光文既是鄞县同里,又是清代富有影响的伟人。沈光文在台湾文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推为台湾文献初祖。全祖望十分关注这位明季遗民,想方设法收集沈光文遗著,不仅把其诗编入《续甬上耆旧诗》之中,而且在搜集诗文基础上开展研究,撰写了《沈太仆传》、《沈太仆光文》和《明太仆斯庵沈公诗集序》。文章继承沈光文的"海外知己"季麒光所撰的《沈光文传》的说法,并依据搜集诗文补充了新的内容,对沈光文事迹及成就的宣传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其中也有疏漏和失误,对后世带来负面影响。从而昭示后人应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肯定其对的,指出其错的,决不能一味盲崇、追随。  相似文献   

6.
李立  陈星 《新视野》2007,(4):91-93
台湾目前选举文化的形成,有政治制度及其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资源分配模式的影响,这种因素构成了台湾社会选举文化形成之"硬"的一面;而从影响文化之"软"的因素上来说,其形成则是由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传统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然。台湾选举文化所呈现的景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在西方选举模式下的冲突与妥协,其背后所蕴含的预设,其实是中西两种文化的紧张,这种情况不能不影响到制度的创制,而且,在若干情境下,还有相互抵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1919年至1937年,日本在台湾实行同化政策,大力推行殖民文化,企图消除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为了抵制殖民文化,台湾民众在进步知识分子引导下,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文化社团,进行争取民族权利、保存民族文化的斗争,把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族精神运用于台湾本土的民族运动实践中.1937年以后,日本政府以高压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把台湾人改造成日本天皇的顺民.绝大部分台湾民众对"皇民化运动"进行抵制和抗争.  相似文献   

8.
沈光文的乡愁诗并非是单纯的抒发乡愁,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漂移海外的遗民志士的乡愁。沈光文的乡愁书写,不但表现在对故乡事物的追忆上,也寄寓着一颗复国无望的痛苦灵魂,深化了传统乡愁诗的意蕴。沈光文继承了中国文学表现乡愁的意象传统,总是借助于梦、水、月等典型的意象群来传递之。沈光文的乡愁诗是其"苦趣交集"的人生体验在诗歌中的生动呈现。  相似文献   

9.
由贵州旅游协会与台湾原住民族委员会、台北市立社会教育馆、中华摄影艺术交流学会共同举办的"贵州之美黔台旅游摄影文化交流暨台湾原住民风情摄影展",8月4日在台北市拉开帷幕。影展为贵州更好地向台湾展示"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的全新品牌形象提供了又一舞台。通过140余幅黔台两地摄影家视觉角度下的摄影作品,对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和无与伦比的优美自然风光的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与日本之间建立了正式的所谓"外交关系",日本国内形成了"台湾帮",出现了严重的"台湾情节"。与此同时,台湾也出现"日本情结",即便在日台当局正式断交后,二者仍藕断丝连,日本因素对于台湾当局政策变化及走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正是从这个纠结出发,通过一些重要的结点来分析台湾地区与日本关系的特殊性,有助于研读两者间关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大陆与台湾本就属于同根同脉,加强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交流对促进两岸友好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吸引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参与中国大陆的改革与建设,与大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与合作双赢的成果,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本文参考了对台湾高校学生的相关调查数据,着重分析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从多个层面分析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的意愿,包括各地区的区域意愿等。通过分析给出关于大陆促进台湾青年赴大陆就业创业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望两岸青年加强来往、加深合作。  相似文献   

12.
只要放宽视界,便可看到,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学界关注的一些重大论题,往往是异地同源的,"五四"就是其中的一个热门对象.就像中国大陆一样,"五四"之于中国台湾地区的学人,始终是一个萦绕心中的话题.但在台湾,谈论"五四"曾经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现在回头看去,台湾学界谈论"五四",评论抑或研究,走过的是一务早期为"五四"辩护而晚近试图重建"五四"之史的路径,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政治意识形态的抑制则是关键.近30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变化,学术交流的增强,台湾学界对"五四"的评论与研究,渐趋开放.  相似文献   

13.
台湾大选中,带有"台独"色彩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获胜.陈水扁的当选,并不意味着台湾人民支持"台独",但也必须看到他的当选给两岸关系增加了新的变数,祖国统一大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两岸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4.
刘新圣 《世纪桥》2012,(19):56-57
民主转型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向社会让渡权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动荡和风险,是每一个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和地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台湾是西方公认的"民主转型的典范",但是,在台湾的转型过程中,并没有处理好社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参与过热的现象。本文认为权威缺失、选票至上和新的交流方式的冲击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吸取台湾的教训,稳步促进社会力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关于沈的生平经历及入台时间,一直以来争议不断,一则由于南明史本身记载混乱,再则关于沈光文的记载多为回忆与野史。本文以相关史志与沈光文本人所述及同时期人的所记为依据,考索沈光文之生平经历与入台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有关乙未"台湾民主国"成立庆典上的礼仪细节,至今仍为众多研究者所忽视.在礼仪已被高度政治化、被确定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严格的政治制度的清代,接受台湾绅民拥戴担任"总统"的唐景崧在庆典上遥向清帝行三跪九叩首礼,而台湾绅民代表则对唐景崧行进见内外王公之两跪六叩首礼,从中不难看出,当年台湾绅民虽然宣布"自主",但显然将所成立的"台湾民主国"界定为大清皇帝治下的政权,而非与大清国闹分裂、搞独立.  相似文献   

17.
与台湾相比,福州文化创意产业内容创作领域有待拓展,产品表现形式有待丰富,资源整合力度有待深化,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品牌效应有待提升,应该借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动力源泉的挖掘、创意人才的集聚等方面的经验,面向现代拓展内容创作领域,融合科技丰富产品表现形式,多管齐下深化资源整合力度,重点突破"动漫游戏、文化休闲旅游、工艺美术"三大领域,不断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8.
默宁 《廉政瞭望》2013,(5):52-53
用台湾话讲,马英九"秀逗"了。自去年连任后,从"中央"到地方,从"首长"到"立委",弊案连连,最令人侧目的是他身边一手提拔的爱将纷纷落马。"贪腐五霸"林益世曾是国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副主席,风头正劲的他却在去年底因受贿6300万新台币被绳之以法。林益世本来落选"立委",但马英九却以个人喜好而提拔他当"行政院"秘书长。林益世在马面  相似文献   

19.
在中美建交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下,根据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情况、新要求,邓小平继承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思想,作出了调整对台工作方针的决策,即把"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方针调整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新方针。新方针有三个要点:第一,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第二,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第三,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对台工作新方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它强调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并将其列入80年代三大任务之一;它还坚持"两手论",既有和平解决的一手,也有不放弃武力解决的一手。  相似文献   

20.
评价沈光文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可以从历史人物成就的层次结构与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两个方面把握。其当代价值的内涵为爱国精神、务实品格、重教美德、创新意识。实现沈光文的文化成就的当代价值,应提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认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研究,营造良好的社会讨论氛围,建立研究中心,并把它作为加大文化建设力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