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赵春光 《公安研究》2009,(3):5-9,34
摘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是同一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法治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提供制度保障,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科学发展观宪法地位;调整立法重点,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国家生态环境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全民法治意识和科学发展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楼戬 《今日浙江》2007,(9):23-24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相似文献   

3.
试论科学发展型政府的基本要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我国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积极应用到政府自身建设上来.不断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努力构建科学发展型政府。科学发展型政府的基本要素:以人为本是价值核心.民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和谐是目标.学习是动力。  相似文献   

4.
《江西政报》2008,(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今年5月1日施行。 《条例》是政务公开的基本法规,它的公布实施,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即以人民群众为本,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和谐社会必然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民主法治既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进入到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更加凸现出对法治的呼唤和需求。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可以说,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以人为本确定了依法治国的目的性价值;另一方面,依法治国、民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身之本,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提供了动力支持和现实保障。可见,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7.
刘学生 《传承》2008,(8):118-119
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则为政府管理创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与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统一,必须加强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和民主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追求公平公正,力求达到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就是要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司法公正,诚信司法。和谐司法应该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司法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这是确定沉默权的大环境。我国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西方先进的法制经验,采用有限制的沉默权。  相似文献   

9.
王志强 《前沿》2008,(5):10-13
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资源正由意识形态主导型、领袖魅力主导型、经济绩效主导型向社会状态和谐主导型转换。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合法性基础性资源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符合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民主法治的制度保障,需要公平正义的道德基础,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政府管理创新需要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则为政府管理创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创新与公共权力正确行使的统一,必须加强服务政府、有限政府和民主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推进 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 关键则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 民依法享有广泛的人权和自由,是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权蕴含,既是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规 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 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旨在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三位一体建设,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宏伟图景。加快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立法,做到依法管理,是推进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国务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市县法治政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市县政府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模式类型的互动性及其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向军 《前沿》2008,(4):130-132
实施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当前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法治建设模式进行正确选择并结合中国国情和法治实践进行实施。当代中国主要有三种法治建设模式:政府指导型、社会推动型、乡村认可型。法治建设本身具有互动性的要求,当代中国国情发展的实际也内在的需要发挥这种互动性,以政府主导为前提、乡村认可为基础、市民推动为关键才是推动中国法治建设模式互动性的正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政府是在宪法和法律监督之下的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一环,就是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近年来,夏津县不断强化人大意识,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忠实履行政府职责,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它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法工作实践要求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鲍晗蓓 《前沿》2013,(13):67-6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是连接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一、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以人为本和人性化思想的表现。作为传统文化的宗教,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依法约束和监督公共权力,做到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塑造有限政府架构、强化责任政府理念、树立服务政府意识则是构建中国特色法治政府不可或缺的三大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