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一段时间,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消息.因为它不仅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式一件大事,为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党中央专门作出了<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笔者认为,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是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祁兵 《党史天地》2007,(4):52-54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重大成果,系统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自2001年以来,陆续编辑出版的江泽民同志著作还有《论科学技术》、《论“三个代表”》、《论党  相似文献   

8.
经省委同意,《新长征》党建版已经于今年7月创刊,这是全省党建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省广大党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我省党刊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从《新长征》党建版已经出刊的这两期看,格调比较高,内容比较新,形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出版了。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江泽民文选》收入了江泽民同志从1980年8月特别是从1989年6月至2004年9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文选》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习《江泽民文选》这样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文献,要在“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2.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4.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人们总是将"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人民为本",实际上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以人为本"是"以每个人为本"和"以一切人为本"的辩证统一,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同等重要.而"以人民为本"则是以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为本,侧重于人民这一整体."以人为本"取代"以人民为本"不仅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新发展现的基本要求,而且顺应了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及“利益至上”的教育环境下,有如被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以及被近代学界称之为“爱满天下”的陶行知之类人师者,时下又鲜有效仿者,综现历史,能青史留名的大师,大多是经师与人师兼备者,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能以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对象和巨人的道德楷模。  相似文献   

19.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哲学对固有先天实体的消解、自然科学场域观的形成为基础,综合社会科学领域对于社会正义、生态学与社会组织问题的理论研究,立足于系统哲学有关整体与关系的各种理论,解析“个体-局部-整体”的关系问题;认为这一问题的基本命题是整体观的系统视野、生成的开放系统、超循环的系统结构、关系第一性的复杂系统以及动态的系统关系平衡与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