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合理使用”原则在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使用”,作为版权法领域始终存在的“症结区域”,被认为“定义太有弹性而几乎无法下定义”.其内涵一般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的作品,可以不经版权人的许可,不向其付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及文章出处,并不得侵犯版权人其他权益。这一制度体现了版权法的宗旨,是平衡版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硅码。同时也是各国法官在判定是否侵犯版权时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合理使用制度是版权法重要的一部分,当技术进步与版权法产生微妙的互动时,“合理使用”也应“责无旁贷”地自我完善以适应现实的需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然是合理使用制度无法…  相似文献   

2.
合理使用作为平衡私益与公益的器物,在版权法中具有不言自明的重要性。但是,越是重要的问题,涉及的利益越大,伴随的争议亦就越大,因此合理使用的界限历来纷争不已,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之下。在Perfect 10诉Google一案中,上诉法院认为Google利用缩图进行搜索的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商业因素。但其具有较高的“创新性”,能够带来巨大的公共利益,平衡二者轻重之后,上诉法院认为Google构成合理使用。上诉法院的做法,实质上是将“单纯公益”原则扩展为“公益优势”原则,使合理使用制度调适于特定的技术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评我国《著作权法》中“为教学目的”合理使用的规定何菁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列举了属于合理使用的法定情形,其中包括“(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有人把该规定归纳成“为教学目的”合...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吴汉东在著作权法领域中,合理使用的判断规则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课题,在我国尚有待开拓研究。我国著作权法仅对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别作了原则性规定,且司法实践积累的经验不多,学界也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学说...  相似文献   

5.
著作权中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使用是使用者的一项民事权利,应当有一定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采取的是“具体规定性”的立法模式,难以适应新科技发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未来著作权立法应当改“具体规定性”的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为“抽象规定性”的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规定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和合理使用的一般构成要件,为保障使用人的合理使用权的实现,并应当规定版权人阻碍合理使用权实现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合理使用是使用者的一项民事权利,应当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规定采取的是“具体规定性”的立法模式,难以适应新科技发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未来著作权立法应当改“具体规定性”的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为“抽象规定性”的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规定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和合理使用的一般构成要件;为保障使用人的合理使用权的实现,应当规定版权人阻碍合理使用权实现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涉及商标的合理使用问题。商标合理使用应包括商业性使用和非商业性使用,商业性使用中又包括叙述性合理使用和指示性合理使用1。限于篇幅和案例涉及的内容,本文主要论及商业性合理使用。被告辩称在汽车零件上标示“FOR VOLVO”是合理使用。本文根据对商标合理使用制度的引介和分析,对被告的行为特征进行了剖析。认为合理使用应以不引起混淆或误认及不引起联想为界限,被告突出使用“VOLVO”商标,隐匿自己名称、商标,有使消费者误认或联想到商品与商标所有人之间有某种联系的可能,被告的合理使用抗辩不成立。一、“FOR VOLVO…  相似文献   

8.
论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使用者的一项民事权利,应当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我国著作权法对合理使用制度采取的是“具体规定性”立法模式,这一立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科技发展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内在要求。我国未来的著作权立法应当改合理使用制度的“具体规定性”立法模式为“抽象规定性”立法模式,规定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和一般构成要件,并规定著作权人阻碍合理使用权实现的法律责任,以保障使用人合理使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所谓版权作品合理使用可以解释为:本来是版权人专有领域的东西被使用(未经许可)而应属于侵权行为,但由于法律在使用条件及(或)方式上划了一个“合理”范围,从而排除了对该行为侵权的认定。①根据我国新《著作权法》第22条,合理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合理使用是版权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有关理论研究并不十分成熟,诸如合理使用与其他限制或例外的关系;合理使用与版权保护水平的关系;合理使用的要件以及个人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临摹作品合理使用的适用条件浅析——以杨德衡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践中,以“临摹作品的合理使用”作为著作权侵权纠纷诉讼案抗辩理由的很常见。但实际上,“临摹作品的合理使用”有着严格的适用条件:一、临摹作品创作时的临摹对象属于“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社会公众活动处所的雕塑、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二、临摹作品的使用方式符合《著作法权》第22条关于合理使用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1.
“使用环境特征”在我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并无明确规定。自“岛野诉日骋”案1之后,涉及“使用环境特征”的专利侵权纠纷时有发生,各级法院基本上遵从“岛野诉日骋”案的裁判要旨,但对专利权利要求中的“使用环境特征”的辨识仍然见仁见智,影响社会公众对这类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确定的合理预期。值得注意的是权利要求(特别是产品权利要求)撰写或审查中,为何将请求保护的主题(对象)以外的特征写入,法院在解释权利要求时,如何辨识“使用环境特征”,特别是当权利要求撰写中某个特征与其他结构特征并列出现时,如何准确理解发明撰写人的本意,精准辨识“使用环境特征”,在“岛野诉日骋”案后的今天,更加值得业内认真回顾、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技术措施立法保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王迁 《知识产权》2003,13(2):3-10
技术措施是网络时代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重要手段。但技术措施本身也有可能受到破坏,因此保护技术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条约要求缔约国保护技术措施,但其规定却模糊不清。美国的立法区分了“访问控制措施”和“著作权保护措施”,禁止规避“访问控制”措施,而且对其不存在“合理使用”例外。欧盟的立法禁止规避任何技术措施,并对“合理使用”的适用加以苛刻的条件。澳大利亚不禁止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力图保留公共“合理使用”的空间。中国的立法过于简单和原则,未能解决有争议的问题。各国立法的巨大差异说明技术措施立法保护涉及复杂的著作权理论问题,特别是“访问作品权”是否存在,以及“合理使用”原则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适用,因而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商标侵权的本质在于侵权行为对商标识别功能及识别关系的破坏。“商标性使用”有效界定了商标权的效力范围,与混淆可能性共同构成商标侵权判定的要件。商标合理使用并非是对商标权的限制,其本质上属于一种“非商标性使用”。尽管商标权人的使用与侵权人的使用都涉及商标识别功能的保护,但因制度目的存在差异,二者在商标使用的认定上存在认定标准宽严及认定范围上的差异。基于“商标性使用”在商标侵权判断中的独立地位,对其认定应遵循“行为人标准”,即侵权行为的识别可能性标准,以区分于判断混淆可能性的消费者标准。对“商标性使用”在商标侵权判定中地位及认定的考察,有助于发现现有立法及法律适用上的空白与矛盾,为《商标法》的第五次修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大规模数据集的学习训练来生成新的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发展与机器学习的强数据依赖,在带来“创作”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著作权理论带来了挑战。尤其是机器学习中的大规模素材训练所面临的著作权风险,亟待理论上的剖析厘清、司法实践上的准则确立。笔者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出发,通过梳理其素材来源与使用方式,分析机器学习素材训练中的典型侵权类型。并从理论基础、国内司法、欧盟立法等方面分析合理使用制度相对于法定许可制度的可行性。最终提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中的版权作品使用行为纳入合理使用制度范畴,既是当今科技发展浪潮中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最优解,也是维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平衡的理性考量。  相似文献   

15.
5月12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举办了“网络搜索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该院知识产权庭正在审理的一起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为基础,围绕“网页快照”、“索引内容”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网络搜索中的竞价排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张鲁民、副庭长陈锦川,  相似文献   

16.
熊琦 《当代法学》2024,(1):108-120
在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商业模式中,传播“二次创作”所生成的新作品已经成为一种互联网平台新的收益来源,并由此产生了长视频和短视频市场之间的收益分配争议。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技术便利,也使网络用户充分借助他人作品进行自由表达的期望获得了理论上的支撑,使转换性使用得以逐步替代合理使用,在司法实践中扩大了目的转换的积极意义,最终造成合理使用判定标准可预期性的丧失。为了在法教义学层面提高合理使用在判定“二次创作”行为时的稳定性,有必要回归传统的经济分析路径,一方面可以获取从“伯尔尼公约”到域外司法裁判经验的解释学积累,从中梳理出合理使用在应对历次传播技术挑战时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现行规范中的“三步检验法”来正确解释著作权限制与例外制度中的“介绍、评论和说明”条款,为“二次创作”的合法性认定提供更为准确的学理解读。  相似文献   

17.
将技术侦查手段运用到反贪查案中的必要性已经在学界和实务界达成共识,而且在当今国情下也具备相当的可行性。在现阶段反贪使用技侦手段仍然要依靠公安机关,在此基础上应增强可控性,同时针对各种具体情形应灵活运用技侦手段,并注重与一般公开手段的配合。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贪污贿赂犯罪,对于反贪技侦手段的使用应进行合理的规制,理性地看待“适用原则”和有关“证据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使用作品的方式,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带来了严重挑战。原来的合理使用在网络环境下是否仍然是“合理”的,成为现今直面且须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从印刷时代的合理使用入手,分析网络环境下合理使用制度的合理性,并试图就其重新建构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法律对已公开的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规定不够明确,已公开的个人信息合理使用的内涵与外延都存在被泛化和扩大化解释的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信息的可转让属性尚未厘清。个人信息因与原权益人的关联性而具有受限制的不可转让性,原权益人对已公开的个人信息仍然享有控制权益,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范围需进行限缩解释。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应由“已公开标准”到“分离性标准”,以“二阶判断”方式确定处理行为对原权益人的利益关联效果,限缩可分离性的使用,可为合理使用边界的诠释提供逻辑基础和规范模式。  相似文献   

20.
洪祖运 《知识产权》2007,17(2):58-62
“上海步升诉北京飞行网”的判决不仅涉及“帮助侵权”的认定标准,而且揭示了个人用户使用“P2P”软件的侵权可能。根据对“合理使用”制度的正确理解,个人用户使用P2P软件的行为难以符合合理使用的标准,从而很有可能带来版权人与个人用户的对立局面。笔者针对这样的困局,提出四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指出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凭借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决“P2P”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