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以稳定为前提,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政治信任式微之际,熟人社会的信任在解决乡村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熟人社会的信任对于解决大规模群体性冲突则显示其功能性不足,因此,建构农村政治信任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被妖魔化了的“陌生人”贺新:今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两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寇教授,对此,您怎么看?“陌生入社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寇东亮: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人们对这种转型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拒斥甚至否定。人们希望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对多数人来说,“熟人”因知根知底,便认为是可亲可信的,而“陌生人”因其来历不明或形迹可疑而被不少人视为潜在的“坏人…敌人”,则是可疑可怕的,甚至被视为可怕的“妖魔”。多数人总是以防范的心态面对“陌生人”,告诫自己或劝诫亲朋好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和陌生人交往”。另有一部分人则信奉脸厚心黑、情感冷淡、道德冷漠、为人冷酷等,通过瞒、骗、欺诈等手段,伤害或损害“陌生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信任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熟人社会网络延续的生成逻辑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发现,农民工在城市中陷入了一种发展困境,这种困境源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熟人社会网络延续,这主要源于初级群体的特性;弱势群体地位的影响;一种社会距离的自觉生成;农民工的社会污名化;农民工对城市社会风险的自觉规避:信任机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张连德 《中国发展》2011,11(6):39-43
信任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资本,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信任状况不容乐观,在人际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村民之间的熟人信任受到威胁以及村民对"外人"的普遍信任尚未建立,在制度信任层面主要表现为农民对制度信任模式缺乏认同和农民对制度公正性的怀疑与不放心。为此,该文从政府、组织、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我国的社会信任也正在经历转型,主要面临着三种由内到外的转变,即从户口所在地内流动到户口所在地外,从计划体制内转移到市场体制,从熟人圈内延伸到熟人圈外。由于"三内"向"三外"  相似文献   

6.
人际信任分为制度性信任和关系性信任。研究显示:若制度性角色未能履行其责任和义务,委托人难以对受托人建立起制度性信任;乡土社会的人际约束力较强,因此中国人更倾向于建立关系性信任;社会流动会使得人际约束力下降,从而动摇关系性信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是传统熟人社会与现代陌生人社会下两种不同的信任模式。人际信任主要是通过熟悉度、道德舆论、良知、信念等非正式制度维系,制度信任主要通过法律法规、规章规范等正式制度维系。伴随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陌生人社会的信任基础需要从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即从文化约束转向法理制度、人格品质转向制度契约。当前社会信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中国传统的人际信任基础上,顺应现代社会中制度信任建设的缺失,加强社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制度信任与人际信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其中调查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及格线。蓝皮书认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  相似文献   

9.
石中坚 《前沿》2012,(13):8-9
根据社会质量理论,社会质量的考察应当从社会凝聚和社会团结出发。因此,社会信任与社会质量的关系密不可分。基于对我国目前社会群体的社会信任状况的分析,可以揭示当代社会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状况,并据此可以评估社会质量。通过对社会信任与社会质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社会的社会质量,并找出提高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2到5成信任陌生人。”相信许多人结合自身所见所闻,都会唏嘘“社会文明在发展,人与人之间却越发冷漠”。  相似文献   

11.
信任是对于他人行动的一种预期.由于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问题的出现而致使整个社会存在着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是不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因此,全社会应该进行制度信任和文化信任建设,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的人际信任结构呈现出对城市居民的信任缺失与对来自老乡、亲戚等信任度高的特征,这影响了农民工城市社会交往的模式,使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在结构上呈现以强关系为主以及社会网络分割的趋势,而此种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社会呈现的信任缺失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助人行为,从一个独特角度透视出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困境和相关社会机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其一,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变迁过程中信任支点的松弛。在传统社会,人际信任的保障机制主要是关系加上个人特质如良好的人品、声望等。在现代社会,由于面对的是陌生人世界,关系难以覆盖所有方  相似文献   

14.
吴重庆先生提出的“无主体熟人社会”理论,描述了当前青壮年劳动力主体在农村社会的缺失状态,分析了社会关系演变中的病变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近理论,“无主体熟人社会”在其源起、阐释和特征等方面的概括,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高度信任的社会,社会信任不仅是信念,是预言,是理性计算评估的结果,更是对善意期望采取的行动。它具有契约性、超情感性、道德性、风险性等特征。社会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提高政治信任,建立制度信任,建设信任文化,塑造信任道德心理等途径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郑小鸣 《求索》2005,(7):111-113
福山信任观的主要实质就是把信任当成是源于人性基础之上的社会资本。他认为人们自发组织社群并进行各种互惠合作的天性和争取被认可的本性是形成信任的主要源泉和基础,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对于经济、政治及社会各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决定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其信任观尽管仍然属于唯心史观,但是对于信任问题的全面了解和深入探究还是有不少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构建信任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信任的发生机制、社会建设的理念和现实国情,构建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成为我国建设信任社会的理想模式.从社会结构维度、信任要素维度和构成状态维度三个角度探讨政府范导型信任社会的构成状态、内在机制和功能定位,有助于全面把握这一理论模型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与社会信任的双向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信任基础上的新型契约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对社会信任的迫切需要,同时也衍生出诚信缺失的许多问题.我们应从目的意义和精神价值,更多地关注社会信任,自觉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信任度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內在要求.高信任度社会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建设高信任度社会,必须从信任的发生和运行机制入手,加强社会中间组织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推进国家治理视野中的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大力促进共享共建的信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4,(1):36-36
高星在《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信任缺失已经危害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现阶段社会信任缺失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转型期信任模式交汇更替衍生了信任缺失,价值观扭曲导致了信任缺失,社会经济运行的游戏规则异化加剧了信任缺失。有效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需要大力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政府公信力建设、社会信任应对调控机制建设,以寻求提升我国转型期社会信任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