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王刚 《理论视野》2014,(4):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何以实现"的问题。对这个"元"问题,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不仅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而且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和"如何实现"两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元"问题作了后续拓展,即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事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的根本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就寓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对于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时代解读和历史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意识形态不断弱化着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也集中涌现,形势复杂激荡。首先从时间维度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做了大致梳理,提出了要系统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长期性关注马克思主义"三化"研究、重点开启马克思主义本质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前提条件。然后从逻辑角度分别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视角选择、内容研究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评价,最后,总结了国内马克思主义认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鲜明特色,凸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领袖人物、知识分子或者普通群众的问题意识都以社会主体的视角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理论自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目的性,其逻辑建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的向度,能够成为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自觉与否的依据。问题意识的逻辑建构在理论形态的层次结构、方法和主体方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盛国荣 《理论探讨》2007,3(1):45-48
关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存在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思想家们的认可与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体现问题: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经典文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有着切实的载体。关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内容问题:一是强调技术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将技术定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现实;二是给出了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动力;三是强调了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或社会决定论;四是明确了技术的正负效应及其未来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生命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思想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龚育之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中共党史学家。他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总的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突出“探索”两个字、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和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异端”问题等一系列创新观点和重要论断,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学理论》2008,(14):83-85
本文探讨了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向全党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和贡献,初步梳理了抗战时期毛泽东在全党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轨迹。抗战时期毛泽东通过倡导全党学习马列,开展学习运动,解决了在全党普及马克思主义的方向问题;通过倡导和支持全党创办研究机构、理论刊物和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建设,解决了在全党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阵地问题;通过发挥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解决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载体问题;通过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解决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工具问题。可见,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极大的努力和有效的方法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普及。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元性的,还是多元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料的选取,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杰出哲学家的评价,也决定了我们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方式。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发生的种种争论都是由人们对这个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认识和解读。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人民性是否统一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倾向。围绕上述问题,需要从学理上进行系统的研讨。需要重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这一概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其科学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这依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主义能否且如何与现实相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的关键。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最新发展理论形态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所出现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并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和历史性实践,始终是当今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们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刊特邀了四位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特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品格等问题,进行深入探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荣之君  曹富雄 《学理论》2011,(12):43-44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邓小平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邓小平对于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回答,可大致概括为"理论精髓论"和"基本原则论",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答同时也折射出他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4.
刘晓宇  刘长君 《学理论》2015,(1):22-23,3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与发展的160多年里,其理论和实践已经改变着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但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依然存在,这充分说明了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艰巨性,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在"超学科"上研究与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这对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开辟专栏讨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专栏一辟出,就受到了学术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从1985年起第六期,陆续发表了几篇颇有见地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作为《社会科学》杂志的一名读者,由衷地希望这个刚刚开始的讨论,能有计划地深入下去,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既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探讨问题,也有认识问题。所谓理论探讨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发展和在哪些方面,哪些问题上发展。所谓认识问题,则是指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和问题上,形成了一些僵化观念需要破除。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虽然已经不断地解除了一些束缚人思想的东西,但是现实告诉人们,要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研究上开创新的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学界近1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和探讨:一是从不同内容和角度来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从互动关系、过程和形态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是从不同层面和意义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郑洁 《理论探索》2007,3(5):46-49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在"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诞生以来的社会历史表明,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能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睦,否则就会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并最终损害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1]。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在中国的发展融合了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4)
十八大精神明确要求我们继续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相关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解决中国当今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首先介绍了当前我们重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具体介绍了马克思理论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意义。着重探讨了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从当代中国视角看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是什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新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等四个问题,作者给出了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