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情感风铃     
情感风铃主持人开场白:《情感风铃》响起来的时候,春也来了。借助风摇风铃的叮咚声,我们传递着情感信息。这尾一个信箱式综合栏目,有为干警朋友身体健康服务的“保健一方”,而您喜欢的人生格言,包括自己和战友“发明”的支撑人生、事业、追求的座右铭均可在“陋室铭...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7,(1)
《正月》与《离骚》虽然时代相隔久远,但在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手段方面存在相似性。两首诗创作时的背景都是国家政治昏暗、小人佞臣充斥朝廷,诗歌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情感具有相似性,诗中君主形象、得志小人形象、广大人民形象也存在相似性,两者都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的创作手法。这说明《正月》可能对《离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天问》中“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和《离骚》中的“启九辩与九歌兮”、“奏九歌而舞韶兮”等记载,可以说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九歌》这首古乐远在屈原之前就早已在楚地流传许久了;二是,屈原在作《天问》写《离骚》之前就已经很重视《九歌》,甚至可能已经改写完《九歌》了。这就是《九歌》写作时代最有力的内证。 《天问》和《离骚》还说明《九歌》是夏人流传下来的一首夏歌。《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情感具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情感的主要内容也不同。情感有几种主要的核心形式,这就是友情、爱情、亲情和人类同情心。在马斯洛人生需求五层次论中,第三个层次即是人的情感的需要,可见情感的发展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民是千江长酹水,一瓢江水一瓢情”,编罢《刘少奇百年祭》,这是留下的最大的感慨。刘少奇的人生悲剧、品德光辉和人民情结,在数尺厚的来信来稿中展露无遗。人民对他的敬仰、理解和感情,使人深深感动,历史才是真正的权威。正像毛泽东的秘书李锐在本书前言中说的:“如同《诗经》、《离骚》,诗文自是用心声铸成的历史,用情感和热血铸成的历史,这是一部千万颗心声吟成的历史……”这本书,每个字都是用“情”浸染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正>"风骚"这个词在今天差不多等同于"放荡"和"轻浮"。然而,风骚的本义却与放荡、轻浮一点也不沾边儿。它最初的意思是《诗经》与《楚辞》的并称。因为《诗经》中有"国风",而《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国风"与《离骚》是《诗经》和《楚辞》的精华,所以古人取国风的  相似文献   

8.
结束十年恋爱长跑,完婚、生子后的著名全能艺人伊能静的日程表上,排满了唱歌、排戏、著书、宣传等等事业项目,可以说,每一项亦做得完完美美,轰轰烈烈。随着重头戏《白门柳》的开拍,新书《索多玛城》的出版,加盟被媒体炒得大热的《谁主沉浮》,伊能静更是春风得意,而细说起来这些成功的快乐,伊能静认为都不如爱情甜蜜,婚姻幸福来得妥贴、重要,事业带给她饱满的生命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但是她却认定情感是女人的最好滋养品,是她身心快乐的大本营。  相似文献   

9.
一《离骚》比兴的源头在哪里?从汉代淮南王刘安到王逸直至今天,人们都无一例外地从《诗经》中寻找《离骚》比兴的源头,认为《离骚》继承了《诗经》的比兴形式而又有所发展。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楚文化的考古发掘,逐渐动摇了上述出于经学本体论的观点,它以诸多的雄辩事实告诉我们,《离骚》比兴不是源于儒家经典,而是源于楚文化自身。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11.
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喜欢用"比""兴"说诗,曾给《诗经》逐章标注"兴也"、"比也"、"赋也"。朱老夫子很有学问,也有文学眼光。他对"赋、比、兴"的解释,明确简约,毛泽东十分赞同并且引述。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离骚》经他一标注,对我们阅读很有帮助。本文就因他的标注的启发,谈一谈《离骚》的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2.
马镇 《前进论坛》2008,(11):61-61
楚辞《渔父》是一首不被一般读者所熟悉的诗篇,但就像《离骚》一样充满了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情感断章     
叶水 《公民导刊》2009,(5):53-53
诗人北村说:情感比实际生活重要得多。这样的判断,可能很多人会把它仅仅当作诗人的呓语。而我至少可以肯定,一份好的情感一定能超越实际生活并赋予凡俗人生以意义。情感也是有品级的。简单的说,"上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相互应答,即便身在天涯,却心在咫尺;"次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部分应答,有时咫尺天涯,有时天涯咫尺;"下品"的情感是呼唤者与被呼唤者的应答通道常常堵塞,甚或应答错位,身在咫尺,却心在天涯……  相似文献   

14.
一曲太阳家族的悲歌——对《离骚》整体的新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先秦楚文化的高峰和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杰作《离骚》,古今中外学人研究,见仁见智,歧异有时几如南北极。过去,我对《离骚》也作过若干探索,但缺乏整体性的看法。年龄渐长,阅历稍富,故拟在以往研讨成果的基础上,深入一步,从《离骚》这一旷古长诗的丰富内涵着手,提出较系统的全面论述。着眼于宏观,同时顾及微观,力戒大而话之。寻求真谛,使之较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当代青年情感隐私披露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无疑是“人类”这一名词的另一表征;隐私是典型的个人化的内容或产品。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富活力的敏感群体,正面临着恋爱——婚姻这一人生选择,所以他们对情感的体验最丰富,而且对情感隐私的保护意识也最强烈。不过,情感作为隐私似乎在保护和披露之间面临着一种两难抉择,这对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伏着深层心理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一部伟大的艺术悲剧,它具有惊人的艺术魅力,历代文人雅士推崇备至,评价极高。司马迁说它“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鲁迅赞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离骚》深刻地反映了屈原的生活真实和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真实。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使读者激愤,他高贵的品质使读者心灵受到美的陶冶而兴起“尽忠疾邪之意”,使人产生美德。为追求真理而殉身的悲剧是最广泛最深刻的悲剧,《离骚》所描写的是主义公为追求真理而同邪恶势力终生斗争的悲剧,因此,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十分喜欢读屈原的诗。他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用工整的魏碑字体抄写了《离骚》和《九歌》,还作了对各节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王沛 《传承》2014,(3):146-147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一本人物谋略专著。《本纪》《世家》中记叙了许多智谋之士,张良、郦食其、范增等都在秦末风云中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成名轨迹,体现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其中也无不体现了司马迁在著《史记》时所蕴含的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19.
扬子云作《反离骚》,经后汉魏晋隋唐,并无大以为非者,谁料到了南宋,洪兴祖肇端于前,朱熹紧随其后,擂鼓挥戈,大张挞伐,谓扬雄为“屈原之罪人”,《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自彼至今,尽管时或有人忍不住为扬雄说几句公道话,但势微力寡,未能动俗,朱、洪之说始终居于上风。笔者认为,对扬雄及其《反离骚》全盘否定有失偏颇,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乃不揣浅陋,作为此文。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社会空间,身体“在场”是情感联结的关键,身体“缺场”会引发青年群体情感断裂、情感缺失、情感障碍的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情感危机的化解提供了技术支撑,身体通过技术延伸,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在场”,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进行情感转移,获得情感补偿,产生情感慰藉,但也可能产生逃避现实、持续孤独、自我迷失的“后遗症”。元宇宙空间是虚拟现实混合空间,化身“沉浸式在场”成为新的生存方式,为青年群体情感危机的化解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元宇宙中,通过虚拟化身主体实现情感延续、通过主体在场建立情感联结、通过主体预演进行情感适应。青年群体处于人生的特定阶段,消解情感危机,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是青年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保障,是青年适应日趋复杂的、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