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尔库塞在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革命理论--"本能革命理论",马尔库塞在寻求革命主体的过程中经历了无产阶级--新左派--艺术家这一过程,但都以失败告终.本文就在阐述马尔库塞的革命主体概念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找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魏俊雄 《求索》2012,(9):127-129
马尔库塞的思想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言,时刻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中,纵观其思想变迁的历程可看出其发展逻辑的连续一贯性,这尤其体现在他学术探索的根本问题———主体解放思想上。马尔库塞主体解放思想的理论逻辑是:人的本质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一切的意识形态,技术(工具)理性排斥了价值(批判)理性,劳动成为歪曲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克服异化的关键点在于重新实现传统的技术理性和价值(批判)理性的统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恢复个体否定、超越、批判的主体理性能力。而实现主体解放的现实路径是树立新感性和进行艺术革命,因为感性是人的最真实最具体的存在,也是理性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则是使感性与理性协调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在马尔库塞看来 ,经济学必须与哲学建立紧密的联系 ,也即经济学必须自觉接受哲学的指导 ,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经验主义的谬误。因此 ,理性应当是劳动概念的灵魂。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是正确的 ,理应肯定。研究马尔库塞的这一观点 ,不仅对于我们借鉴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而且对于我们克服经验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但马尔库塞对于指导经济学的哲学的选择是失当的。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创造性地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相结合,建立了爱欲解放理论,但弗洛伊德偏爱用"性欲"一词,而马尔库塞则偏爱用"爱欲"一词。不同的用词不仅折射出了马尔库塞的精英主义立场,而且还标志着其理论重心的转向。对马尔库塞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用词倾向,国内学者虽有相关研究,但仍然不够深入和具体,没有注意到马尔库塞对弗洛伊德"爱欲"概念的改造经历了一个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到哲学再到社会学的流变历程。马尔库塞偏爱用"爱欲"一词实是将弗洛伊德理论哲学化的结果,从哲学化的爱欲出发,马尔库塞构想了一种非压抑性文明的存在状态,并由此走向了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5.
《单向度的人》是马尔库塞极富盛名的一部著作,在著作中他提出并阐述了"单向度的人"这一理论,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人逐渐丧失了否定、批评、想象和超越的能力。该著作又是他分析和批评发达工业社会的代表作,通过批判他提出了总体革命的理论。他的思想虽有很多缺陷,但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理论问题,我们党一直在进行艰难的探索(关于这一探索的历史过程请详见《政府管理参考》第15—16页)。党的十五大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又作出了历史性的发展。就非公有制来说,十五大的发展主要有: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的“一体化”理论新探张和平,魏育珪由于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1898-1979)"一体化"理论在其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由于这一理论对帮助我们把握现代西方后工业社会新的本质特点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更由于如何完整而准确地概括...  相似文献   

8.
文斌 《湖湘论坛》2023,(4):63-71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形象的生成过程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形象塑造理论的内在规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体系发展使然、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意志的逻辑必然。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自我革命形象的定位和塑造经历了艰难发展的历史过程。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提升自我革命形象的思想内涵;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凸显自我革命形象的价值指向;提升治党管党建党绩效,强化自我革命的广泛认同,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彰显自我革命形象的主体力量,创新传播载体机制,拓展自我革命形象的空间场域。  相似文献   

9.
刘勇 《大连干部学刊》2009,25(12):19-21
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早已明确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提出发展党内民主.尊重党员创新精神,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党员权利等论断,这反映了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逐步认识和中国化的进程.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论断,深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科学论断的内涵,是党员主体地位理论的中国化的新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经济学革命的种种不同的理解,除了对经济学革命的衡量标准存在问题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经济概念的理解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的把握不够准确,从而把一些不能被称为革命的经济学理论,也看成是一次独立的经济学革命。以爱因斯坦的科学革命思想来衡量经济学革命,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次革命。第一次经济学革命建立的是以"自由市场"为基础、以追求"市场公平"为目的的经济学理论。第二次经济学革命建立的是以"政府调控—自由市场"为基础、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的的经济学理论。凯恩斯经济学以后创立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都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丰富、发展和纠偏。  相似文献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以技术自主性为理论基础,对科学技术展开了具体而系统的批判,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取代传统的政治手段而成为一种奴役和异化人类社会的新型控制形式;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理论基础和思想内容本身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深入研究,马尔库塞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一种实践基础上的哲学批判理论,又是一种劳动基础上的感性本体论。这种从《手稿》出发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路,其合理之处在于凸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维度和人本维度,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忽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维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从三个层面对扬弃异化之路作了积极探索。在他看来,自然、社会和人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扬弃异化的三条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自然和谐是扬弃异化的出路,实行以艺术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是扬弃异化的手段,而人的爱欲解放是扬弃异化、恢复人之本质的根本。由此,他提出了颇具自我特色的解放路径即对自然进行"美的还原"、对社会实行"艺术革命"和实现人的"爱欲解放",这不仅是对他扬弃异化之路的全面解读,更为他实现异化的扬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它在哲学史上带来了一场伟大的哲学革命,其革命实质在于转换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问题域,突破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认知幻象,走向了异质性的现实世界。它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转换,是因为它通过两次哲学革命或思想转变,抓住了德国主体哲学的内在矛盾,对它的强制性的主体逻辑进行了唯物主义式的解构,开启了后主体的异质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周桂芹 《前沿》2010,(1):29-33
"总体异化"理论是马尔库塞第一次提出的,也是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表征。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病态社会、人是单向度的人、劳动是工具性的、爱欲是压抑的、需求是虚假的,这些理论观点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对我国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但他对异化现实绝对否定的思维模式和对社会历史演变所作的形而上、非实践性的考察视角则是致使他这一理论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6.
如何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观辩证统一,使改革开放的实践效果与改革主体的价值目标相一致,这是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深入进行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化体系化建设,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切实践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实践主体从一定的价值目标出发,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由于主体的认识总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相似文献   

19.
论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春生  ;李宏图 《求索》2008,(3):85-87
本文首先梳理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概念的理解;然后剖析他对异化、单向度、封闭的消费社会的批判;再解读他试图通过用真实的需求代替虚假的需求,放弃压制性的满足。通过技术进步和劳动合理化、艺术革命等方式来建构一个未来社会;最后,阐释马尔库塞对消费社会批判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行政主体理论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现有行政主体理论之缺失,然后借鉴国际上通行的行政主体概念,试图重新构建我国的行政主体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将行政主体分为享有行政主体、过程行政主体和实施行政主体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