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看过贵刊2002年第8期刊发的吴锡标先生的文章———《必须加强师范人文综合课程建设》之后,很想与吴先生进行沟通,在与吴先生商榷的同时,就大学特别是师范大学的人文教育、人文课程建设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加强人文教育仅靠呼唤是不够的吴先生在其文中,首先从大学生人文教育严重不足的现状出发,强调了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指出人文综合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保障。对此,笔者抱有同样的感觉。当然,这也是全社会的共识。问题在于,吴先生在谈及师范人文综合课程的实践与研究时,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第…  相似文献   

2.
罗珊 《理论月刊》2007,(6):97-99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式微主要表现为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资源式微、人文课程被挤压和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造成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式微有社会竞争压力与信息压力的客观原因,也有人文教育滞后与功利化原因。为此,应从确立和发展现代人文价值观、丰富和发展现代人文学科、加强和改进高校人文教育等方面发展我国高校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质教育是艺术类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当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艺术类高职院校,要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设良好校园环境,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是人的社会性教育。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人们现实需求的实际出发,去查寻人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则发现高校人文教育的既有存在和丰富存在,但这种丰富却是散乱的、被动的;与科学教育相比,人文教育则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将人文教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生长点,恰好适应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过渡这一过程的需要。建立人文教育体系首要的是选好突破点,找到最需要加强、最具有实际意义、最能反映当前社会要求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从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医学生临床实践教育等方面着手。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医学院校—临床实践医疗机构—社会等方面,重点要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课程模块建设,注重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序贯性、实践性、多途径性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会萍 《人民论坛》2010,(12):224-225
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加强医学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要从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医学生临床实践教育等方面着手。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医学院校—临床实践医疗机构—社会等方面,重点要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课程模块建设,注重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的序贯性、实践性、多途径性建设。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一种全面教育——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 ,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的教育出现缺失。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文科学与时代同步发展。人文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 ,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消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差异 ,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以"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为内容的"三早教育"是部分医学院校探索实施的专业教育实施计划。实践证明,"三早教育"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围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目标要求,继续实施"三早教育"计划,不断探索完善"三早教育"的有效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发挥落实好"三早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法治意识、人文情怀等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阅读"盛行的今天,文学经典日益边缘化,大学教育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文学经典在当代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通识教育中强化文学经典教学势在必行。高校中让文学经典融入通识教育,可以通过精选核心课程、培训教师团队、利用网络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利用新媒介和各种活动传播经典,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韩静  冯建文 《求索》2008,(7):165-167
经典阅读课程在加拿大高校人文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思想在此课程中得以拓展。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加拿大著名理论评论家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在美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再现和再生,剖析了加拿大经典阅读课程中多元文化主义教学理念的贯彻。在探讨文学元素融合的同时,唤起同仁对加拿大高校拓展式人文教育思维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2000年以来台湾中小学实施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及教科书改革使得人文教育的主流理念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内涵的包容性和外延的宽泛性成为新时期人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同时,人文教育在教化情结上还呈现出“台湾主体意识”与“大中国意识”不断拉锯角力、价值取向上单一本位和多元本位交错叠加、课程设计上综合统整与实践体验相互融合等特质。如何解决和摒弃台湾中小学人文教育中的问题和非理性元素,真正建立起主体独立、价值超功利的人文教育体系,是台湾当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理工科院校应强化人文精神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精神的培养亟需强化,其必要性表现在,由于文理分科、应试教育和家庭溺爱等因素的影响,使人们的教育弱化了人文精神。应采取的对策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开辟第二课堂和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等措施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 ,影响人际关系 ,制约犯罪 ,对社会稳定起特殊作用 ,为良好的法治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对控制和预防犯罪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是从根本上减少犯罪产生的重要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强大的信息流不仅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加速了青少年智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这种形势下用信息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从社会环境看,随着信息来源渠道的日益畅通,信息媒介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人们接受到的信息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思想越来越活跃,思维方式的变革也越发加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创新的路径选择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创新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民卿 《新东方》2001,10(4):16-20
社会创新的核心是社会的总体转型,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当代社会创新的路 径主要有国家政府路径、市民社会路径和知识分子路径;知识分子路径的日益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 人文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创新中的历史责任和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创新中的 连结沟通作用、社会批判作用、观念引导作用、文化启蒙作用、推动创新作用、行动表率作用.价值评 价作用和理论指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影响人际关系,制约犯罪,对社会稳定起特殊作用,为良好的法治秩序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对控制和预防犯罪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是从根本上减少犯罪产生的重要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和平 《理论月刊》2009,(6):183-185
礼仪是人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既有内在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人文素质是礼仪的内在支撑,礼仪是人文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人说当今的大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知识没教养",我们亟需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在大学开设礼仪教育相关课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活动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是教会学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教育,它曾经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教育却从高等教育的中心走向了边缘,出现了严重的弱化现象,由此导致了一些莘莘学子精神世界萎缩、人文精神丧失、责任意识淡化等负面影响。要振兴人文教育,必须在高等教育中突出人文教育的地位,加大人文教育改革的力度,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教育环境,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贯穿“人本思想”,即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我们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的最…  相似文献   

20.
崔有第 《人民论坛》2010,(8):252-253
高等院校人文精神日渐淡薄、一部分师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官本位的强化无疑是原因之一。人文精神的锻造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养成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提高干部、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开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校园人文环境,是重建高校人文精神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