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与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察看并督促国家机关、执政党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而不受他人和社会组织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公民监督权是人类社会一项基本人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自由权、法律权利,其实质上也是一种请愿权。依法保障公民监督权,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公民的监督权与人大监督权的区别第一,二者的监督对象不同。公民行使的监督权,监督对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人大行使的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即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工作。第二,二者的监督方式不同。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有信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监督权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立成 《理论月刊》2007,5(3):73-76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监督权的确立和行使对于构建一个国家的监督制度体系,巩固和维护国家政权,预防和打击犯罪,发展和完善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公民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赋与公民的一项神圣的政治权利。 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强化公民的监督权。 首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继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的监督意识。 强化监督意识,不仅要强化监督者的意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强化被监督者接受监督的意识。作为监督者来说,要解决好  相似文献   

5.
宪法与公民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宪法是公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范,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和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国家权力要为公民权利而存在,公民是宪法的主体。宪法与党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是有区别的,宪法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本文通过规范和实证的方法论述了让宪法进入公民生活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论新闻监督权的宪法权利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宪法上,新闻监督权是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公共职责的的监督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构筑的社会与国家相对的社会信息平台和公共舆论空间发挥着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公共职责(即政府行政)的社会控制机能。本文拟以新闻媒体与政府的基本关系为基础,从新闻权利对政府权力监督的视角,分析新闻监督权内涵、核心及其法治化,探讨新闻监督权的宪法权利意蕴。  相似文献   

7.
当代发达国家的议会普遍把监督政府当作自己的职责。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和以色列等国议会的情况看,各国宪法普遍赋予议会监督权,但监督权在宪法中所享有的地位则有高有低。另外,在监督权的前提、监督工作与立法工作的关系,在监督的手段、方式,在了解性、敦促性监督与惩处性或纠正性监督的关系等问题上,他们的看法或规定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法律监督源于对苏联检察制度的学理概括,其本意是将检察机关赋予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担纲者的使命。由于一般监督权乃是法律监督权的核心,自1979年这项权力划离检察机关之后,整个法律监督权的运转就显得非常薄弱,尤其是职务犯罪侦查权完全倚赖纪委的"双规"措施。所以,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转予新成立的国家监察委员会乃是无奈中的必然,也是统一反腐、法治反腐的大势所趋。不过,法律监督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其能否有效实施关系着国家法制的统一程度,任其不断消弱绝非明智之举。是故,就应当再次赋予检察机关一般监督权,强化公益诉讼权的运用,保留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职务犯罪侦查权,推进检察一体化的进程,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来重振法律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10.
初二《思想政治》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涉及到了“公民的名誉权”与“公民的荣誉权”这两个概念。二者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主要区别是:一、二者的含义不同。公民的名誉权就是一个人的名声,是指公民的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才干、信誉声望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总体评价。名誉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公民的社会地位和尊严,是人的第二生命。因此说,公民的名誉代表着公民的人格尊严。因而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名誉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侮辱、诽谤、诋毁他人的名誉。公民的荣誉是公民在…  相似文献   

11.
利与弊—谈宪法监督与人大监督的分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嗣元 《人大研究》2004,9(7):24-28
在理论与实践中 ,人们一谈到宪法监督往往想到的是人大监督。那么 ,宪法监督是否就是指人大监督 ?宪法监督是否可以作为人大监督的一个组成部分 ?宪法监督权由人大行使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相似文献   

12.
1982年宪法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配置作了改革和完善,特别是加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把原来只能由代表大会行使的部分监督权,同时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如赋予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决定计划和预算的部分变更等监督职权。  相似文献   

13.
各国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权与刑法所规定的某些行为的入罪有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以诽谤罪入罪为视角,探讨诽谤罪入罪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关系,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厘清言论自由的刑罚界限,从而使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4.
法律监督,作为法制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质上是通过以权力制衡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从而保证宪法和法律正确实施的过程,依照宪法规定,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法律监督的专门机关——人民检察院。本文就权力机关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唐光怀 《求索》2007,(7):102-104
真实抗辩、公正评论抗辩、特许权抗辩是英美新闻媒介抗辩诽谤指控的三大支柱理论,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新闻侵权诉讼,保护宪法赋予公民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我国的舆论监督立法应该借鉴这三大理论,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文芳  张琪 《理论月刊》2004,(1):113-115
“如何对名誉权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尤其是在与新闻自由发生冲突之时,问题不仅仅是刑法与侵权行为法的具体规定,且涉及宪法上权利均衡原则,本文通过美国、德国及我国对名誉权保护的具体规定出发,构建以私法保护为主、刑法保护为辅的名誉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籍与公民的关系极为密切。国籍,是表明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公民(或国民)的法律资格。当一个人已经取得了某个国家的国籍,他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于是公民个人和国家就产生一种固定的法律关系。世界各国对国籍问题的立法,基本上采用两种形式:一种在宪法中规定;另一种专门用单行法律规定。也有些国家在宪法中对国籍作原则规定,再以国籍法对国籍问题作详细规定。国籍法既是国内法又是牵涉到国家外交关系的一个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18.
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法院的工作实施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人民法院作为由人大产生的国家审判机关,应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切实把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以实际行动配合人大的各项监督工作。——摆正监督与支持的关系,正确认识人大的监督权。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认为,人大监督"一府两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神圣职责,与人大支持"一府两院"是两码事。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曲解了人  相似文献   

19.
强调宪法是公民的生活规范,强调宪法权威根源于民众的生活,实质上是强调宪法与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突出公民在宪法中的主体地位。从更深的层面上讲,是强调宪法与宪政以人为本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权利义务与公民的年龄是有关系的。公民年龄与法律规定直接相关的有如下内容:六周岁:儿童应当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第5条)。七周岁:六周岁儿童接受规定年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推迟到七周岁(义务教育法第5条)。十周岁以下: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民法通则第12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