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走向程序法治:中国刑事程序改革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静村 《现代法学》2003,25(4):46-51
刑事程序法治化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原动力之一。由于刑事诉讼法的"涉宪性",进行刑事程序改革必然会牵涉到宪法的修正,触及到宪政体制改革。而宪政制度中法律秩序、司法制度、政治体制等宏观问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样将影响刑事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只有理顺宪政、法治与刑事程序改革之间的关系,才能为我国刑事程序改革找到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刑法的基本理念之一,刑法谦抑理念的养成对我国刑事法治和刑法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要完成刑法谦抑理念的养成应以后发式为基本模式、针对法律职业群体和一般社会公众分别确定理念养成的重点、规划具体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安曦萌 《行政与法》2013,(9):108-114
经过3D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犯罪所带来的新问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刑事政策的改革探索。刑事政策也围绕人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在人权理念影响深远的今天,我国的刑事政策改革也在沿着遵循宪法、保护人权的道路行进。与此同时,在刑事法律领域,数部刑事法律的通过使我国结束了政策代替法律的局面,开启了政策法治化、法律化的进程。本文从分析了我国刑事政策实践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与法治密切相关的刑事政策的运行也将受到深刻的影响。本文指出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要求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应当将自由与正义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要求我国刑事政策的法治化;服务大局的政治理念要求刑事政策的制定应当考虑其他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5.
刑事政策的理性架构——以法治为背景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涛 《现代法学》2006,28(4):100-107
法治的原则和精神要求刑事政策在防控犯罪时寻求与法律的和谐发展,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我国目前的刑事政策因理性架构的缺失,阻碍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很有必要对之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重构。就微观层面而言,须重视刑事政策要素内涵调整、机制与原则确立、渊与流的合理协调;就宏观层面而言,刑事政策理性架构的核心在于刑事政策要自觉地沿着法治化的道路运行,刑事政策的制定和运行要纳入法治的框架,在法治的大视野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用通俗的语言以刑事检察业务改革为切入点解读现代法治社会已经形成共识的、较为成熟的人权保障、谦抑思想、形式理性等三个刑法理念问题,并对刑事检务的改革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
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适用已久,他的建设核心是维持正义,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受破坏的社会关系,和弥补被受害人所受得损失,并帮助加害人改过自新,重新适应社会的法制。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学者也加强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关注,讨论和积极探索。因为这一突破传统法治价值取向的司法制度是促进社会主义特色法治的理念——以人为本、和谐有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司法改革牵法治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刑事法治之下,刑法修正案已然成为弥补刑法典不足,保持刑法典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客观要求.刑法修正首要是实体正义,但实体正义的实现有赖于程序正义做保障,两者皆不可偏废.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刑法修正案的制定主体,不仅违反宪法的规定,而且违背立法法设定的权限划分,不仅丧失了刑法修正的程序正义,而且破坏了法治原则和精神.应将刑法修正案制定权回归全国人大,从而使刑法修正与我国刑事法治的多元化建设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伟 《河北法学》2007,25(5):41-44
刑事和解是西方社会在恢复性司法理念下所孕育的一种刑事案件解决模式.其理念产生和植根于其所存在社会的个人本位刑法观、刑事契约观和复合正义刑罚观.刑事和解制度的出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方案.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国,刑事和解本身的个人本位刑法观与国家本位刑法观之间、去刑化思维与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之间以及复合正义刑罚观与公众的报应正义的刑罚观之间的对立、背离与对抗.而刑事和解在中国情境下将可能出现对人人平等的刑事法治理念的冲击,对加害人、被害人的合法利益的损害,形成不公正的司法制度从而毁灭刑法的公众认同的制度隐患.理性地对待刑事和解制度,应当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蒋晓艳 《法制与社会》2012,(31):285-287
刑事和解反映出我国由传统的刑法观向现代刑法观的转变,在刑法上定位为量刑情节。刑事和解在刑法学上,其存在着"正当性"的问题,"法定性"的问题,以及刑法保障措施缺乏的问题。应该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刑事和解的考察制度与撤销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的国家救助制度,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以此为刑事和解的实施提供刑法保障。  相似文献   

11.
陈洋  袁福珍 《行政与法》2007,(11):122-124
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刑事和解程序,以一种全新的问题解决思路处理刑事犯罪问题。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模式,这一制度已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并成为当今世界刑事法治发展的一种潮流趋势。但我国现阶段对此方面的法律规定尚处空白,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愈来愈高,如何将恢复性司法程序本土化,建立一个规范、完善的刑事和解制度已成为摆在众多刑事法律执业者们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仅就刑事和解制度法治发展的趋势及程序性构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燕 《行政与法》2014,(5):28-32
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培育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意义重大,生态法治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伦理基础,由于历史与文化等原因,目前,我国公众的生态法治观念还十分淡薄.本文认为,开展全民生态教育,确立公民环境权和完善生态立法与执法,是培育公众生态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视野中的刑事诉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现代法理念为基础 ,解析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特点 ,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刑事诉讼法现代化”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未竟的历史使命 ,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明 《行政与法》2006,(9):119-121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刑事被害人这一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反映了一国的法治水平。本文就建立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5.
“扩展秩序”下的中国法治进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永和 《现代法学》2002,24(1):26-40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过程也是“法治东输”的过程。二十世纪末 ,“法治”的口号又在中国兴起并有成为现实之势。最早时 ,中国失去了形成法治理念的机会 ,当然也失去了演进成法治社会的可能。今天 ,中国仍然存在这种法治发生的元素 ,这种元素是原发性的 ,但是它又是不能被人所左右的。“怎样生活”的选择过程必然让我们路过法治 ,只是我国的法治不应该是人为的结果 ,而是自然演进的“扩展秩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刑法解释理论应在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限度内,立足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司法实践,规范司法解释并发挥其优势。刑法的解释应不限于探寻立法原意,应在阐发立法意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弥补刑法文本滞后性的缺陷。我国的刑法解释应顺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主观解释论”和“客观解释论”,不断反映变化中的国民之意志,进而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权利的刑法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政法论丛》2009,(2):11-16
环境的刑法保护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方法,但环境刑法的架构极富变化,传统的刑法保护客体理论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刑法保护的客体应为公民环境权与自然权利的综合体,兼顾对人类环境权和自然本身的权利的保护,突出自然价值的独立性,以充分全面保护自然环境不受人类环境犯罪行为的侵害。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要求大力加强德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德制落后的现象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应制定“道德总纲领”;处理好与德制有关的基本关系;以诚信制度为杠杆;建立道德工作系统;建立德制运行系统;建立道德评新制度;建设德制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19.
刑事案件中警察出庭作证可行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菲 《政法学刊》2010,27(2):114-117
警察出庭作证不仅涉及我国的政治体制、司法体制问题,还涉及政法工作者们对刑事证据规则的认识,只有把这几个原则性问题的关系理顺,才能为以后的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建设立好根本。当前有关警察出庭作证的研究为数不少是直接构建制度方面的,而对警察出庭作证尤其是刑事案件中警察出庭作证的理论基础、重大意义,以及可行性分析才是根本。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警察出庭作证的先进经验对我国警察出庭作证的实践具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