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国强 《时事报告》2013,(1):105-107
随着中日钓鱼岛争端趋于常态化,一些尘封往事引起公众的关注,许多人想弄清楚:日本通过哪些手段"窃取"了钓鱼岛和琉球?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事实证明,对于钓鱼岛,无论是发现、命名,还是有效管辖,中国都比日本早至少500年,最晚从14、15世纪开始钓鱼岛就成为中国固有领土。然而,日本政府声称钓鱼岛是"无主地",日本对钓鱼岛的"先占"构成了钓鱼岛属于日本"固有领土"的基础。1972年日本外务省发布的"关于尖阁列岛基本见解"中,声称钓鱼岛是琉球的组成部分。那么,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日本的历史文献中,没有钓鱼岛属于日本领土的原始记载或证明。而日本与钓  相似文献   

2.
图说半月     
《人民公安》2012,(18):5-7
爱国情怀理性表达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1周年纪念日,又时逢中日钓鱼岛争端之际,我国多数城市相继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游行。爱国是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神圣领土遭到侵犯,全国民众同仇敌忾、表达捍卫祖国领土的坚  相似文献   

3.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升级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美国启动"重返亚洲"战略,有其多方面的战略指向,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战略指向是凭借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力图遏制中国崛起、驾驭日本,并以此控制亚洲事务主导权;另一方面,钓鱼岛撞船、购岛、申遗等一系列事件,均表明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已经拒绝与中国进行外交谈判,转而企图通过加强美日军事合作、增强海上保安厅力量和自卫队海空机动作战能力,以武力和强权达到侵占钓鱼岛的目的。对此,中国应强化对钓鱼岛的主权,逐步通过共同开发、提交东海外大陆架划界案、规范渔业开发等步骤,实现对钓鱼岛的渐进式实际控制。  相似文献   

4.
有必要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一点哲学思考,厘清两者之间的辩证转换关系,以免一旦真的要面对战争时,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进退失据近年来,日本全然不顾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善意,在美国的唆使、纵容下,一意孤行,蓄意要霸占中国钓鱼岛的领土主权,甚至叫嚣不惜动武。鉴于双方都坚持"绝不妥协"的高调,似乎已经陷入"谁都输不起"的困境,有关中日之间的战争论  相似文献   

5.
钓鱼岛事件引发的中日争端近来持续发酵,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大学生对钓鱼岛事件的观点表述直接反映了这一特殊群体的政治和民族观念情况,在广大青年中也有广泛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各大学BBS论坛上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观点搜集,对当前大学生在钓鱼岛事件上的态度和分析视角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并结合知己知彼网的问卷数据从几个维度分析了大学生对反日游行、中日关系趋势等问题的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6.
张华 《台声》2013,(3):36-37
自日本右翼提出所谓“购岛”决定引发钓鱼岛危机以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再单方挑衅并激化争端。海内外有识之士持续呼吁,两岸应合作保卫钓鱼岛主权。然而,台湾当局却一再表示拒绝,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毫无依据。1971年美日狼狈为奸,对钓鱼岛私相授受是非法无效的。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更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遭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极大愤恨和强烈反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中国台湾岛的东北部,是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问题与台湾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叶海林 《同舟共进》2012,(10):13-14
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然而因为总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的11个小岛的主权争端,中日两国从官方到民间,对纪念活动都打不起精神来。实际上,即使没有钓鱼岛争端,在这两个国家谈论双边关系问题,也总是很难做到心平气和。中国与日本,地理上只是一衣带水的距离,心理上却可能疏离到了恨不得对方在某个夜晚搬到地球的另一端去。  相似文献   

9.
书斋     
《小康》2013,(4):95
《钓鱼岛背后的货币战争》作者:黄生出版时间:2013.2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利益。商品经济下货币和汇率是一切经济活动和利益的总源。钓鱼岛海域风云变幻,乌云密布,战争似乎一触即发,这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玄机?是利吗?钓鱼岛争端背后的操纵力量到底是谁?中日钓鱼岛之争,名为中日领土争端,实为货币战争,是美国全球货币战争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2012年最残酷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由于背后的因素,导致了钓鱼岛领土主权的争夺,变得越来越复杂,博弈的因素越来越多。别具一格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邱越 《今日广西》2014,(10):6-6
日本媒体9月8日报道称,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黄尾屿以北约164公里进行“未经同意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海疆问题专家王晓鹏指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在钓鱼岛海域活动根本无需向日本通告。日本借赖斯访华之机炒作中日海洋争端,目的是希望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向日本提供终极安全承诺。  相似文献   

11.
朱高正 《台声》2014,(1):21-21
<正>2012年4月,从时任东京都知事的石原慎太郎表态要"购买钓鱼岛"开始,尔后又有前首相野田佳彦抢先执行钓鱼岛"国有化政策"之后,中日关系自此日趋恶化。前段时间,中国大陆公布东海航空识别区,因有部分海域与日本的航空识别区重叠,复引起日本政府强烈反弹。就在2013年岁末,安倍晋三担任首相届满一周年之际,不顾各国反对,悍然前往供奉着14位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这一连串争端,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将来可能酿成难以收拾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马晓霖 《时事报告》2012,(10):54-55
2012年,是中国与日本实现邦交正常化40周年。但是,这个双方原本计划高调庆祝的年份,因为钓鱼岛争端的“危机化”而呈现完全相反的图景。9月10日上午,野田内阁通过所谓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方针。野田内阁宣称此举意在由中央政府掌控钓鱼岛,避免右翼势力操弄而激化中日关系。但是,美丽谎言无法掩盖透明事实:无论日方谁在钓鱼岛及其水域做文章,都是对中国固有主权的侵犯;无论野田的主张多么动听,都是单方面打破钓鱼岛现状的挑衅行为。更何况,根据日方媒体透露,野田政府将在“购岛”手续完成后,配以八大措施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实质是进一步将钓鱼岛非法据有。可见,“购岛”事件是日本政府配合右翼势力而上演的“政治双簧”,日方是钓鱼岛问题由争端恶化为危机的唯一责任者。几个小时后,中国政府快速反击,首次公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准线,向世界宣示中国对钓鱼岛诸岛拥有主权。这一依据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而做出的声明,为中方今后行使主权奠定法律基础。11日,野田内阁继续逆流而动,一意孤行,签署“购岛”合同,刻意将急转直下的双边关系继续向悬崖推进。这一天,被媒体形容为中日关系的“9·11”。因为过去40年,中日间鲜有如此激烈的外交摊牌。  相似文献   

13.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美国因素贯穿始终。从国际法角度来看,正是由于美国一再违反国际法条约、不履行所承担的国际法义务的行为,造成了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现状。随着国际形势变化,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辩证地看,其中既有发挥正面效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产生负面效应的消极因素。在钓鱼岛争端中必须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有效应对消极因素,并在一定条件下促成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以下简称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起事端,特别是今年以来,姑息纵容右翼势力掀起"购岛"风波,甚至自己出面"购岛"。中国政府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议的领土主权,这一点有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法律依据。然  相似文献   

15.
为何在钓鱼岛争端重新升级及中日为此对抗加剧之时,重启台日渔业谈判,且在短短数月之内迅速达成共识并签署协议?显然是日本拉拢台湾、拆解两岸联合保钓的重要棋局。就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主权之争陷入僵局及中国大陆极力维护钓鱼岛这一中华民族利益的关键时刻,也号称拥有钓鱼岛主权的台当局却与日本眉来眼去,打得火热,17年谈判无果的台日渔业协议随即于4月10日在台北完成签署。台湾当局将这一协议的签署视为台日关系的新发展、对外关系的重大成果,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因小失大"、"名赢实输"的协议,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1月,刚刚就任党的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清醒认识到,今天我们面临攻坚克难的任务艰巨,于是提出“打铁需要自身硬”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有两方面内涵:一是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打的铁比较坚硬”。国际上,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问题、处理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等,都较为棘手;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打破了以往中日两国对钓鱼岛主权搁置争论的默契,悍然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此后,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接连向中国发难,有进无退,纵使面对中国强力反制仍不妥协,甚至变本加厉。这是在日本社会日益转向右倾保守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徐焰 《同舟共进》2013,(9):27-31
中国在上世纪进行的抗日战争,几十年来一直是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材,这是应当也是必然的。不过,在一段时期,宣传口径根据政治形势的需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使得今天遇到现实争端时产生了困惑。例如钓鱼岛争端加剧后,人们愤慨"战败国"敢占"战胜国"之地,对内还产生诸如"软弱"一  相似文献   

19.
钓鱼岛主权归属争端是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双方政府及有关学者在国际法方面各持己见.然而,关于领土取得的国际法规则有失明确性,现代国际法与传统“中华世界秩序”之间在领土观念上尚未互相兼容,因此,国际法在解决钓鱼岛争端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不可高估.此外,中日双方难以达成将钓鱼岛争端诉诸国际司法机制的合意,当前国际司法机制实践中的文化偏见与海峡两岸政治互信的不足,也使得国际司法机制在钓鱼岛争端中的作为空间大打折扣.鉴此,未来钓鱼岛争端的解决仍应重视政治手段的作用,并审慎而渐进性采用法律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注理由: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都出现了近万人的"反日大游行",很多地方发生了针对日系车、日资企业的打砸事件。核心观点:中国当代民族主义抵制崇洋媚外心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新动向:就中国南海水域和钓鱼岛争端所激起的民族主义而言,它虽然有爱国的肯定性内容和情感,但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