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最高国家权力”与“国家最高权力”是有区别的概念.依我国现行宪法,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全民)才是“国家最高权力”主体,是高于全国人大、也高于执政党和其他任何国家机构的权力主体.全民权力的“最高性”,在民主国家直接体现为全民直选权和全民公决权.在我国体现为全国人大由人民(全民)间接选举产生,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全民权力亦即整个社会主体的权力,高于各种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人,因而也可以说是最高的社会权力.  相似文献   

2.
权力是一定范围内的领导和支配力量,也是一种对资源占有和分割的支配力量。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权力,都需要有严格的权力制约,否则就不能有效遏制权力滥用与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最终会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已经有党内权力监督机制,就不必再搞权力制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必须在强化党内权力监督的同时,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制约的经验教训,建立科学严密的权力制约机制,促进党的团结,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效率。  相似文献   

3.
权力腐败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标志着党已把对权力监督从党内监督提升到国家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设的总体构架来谋划,力求从源头上解决权力结构失衡和监督缺位问题,切实提高预防权力腐败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理论层面思考权力腐败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提出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苏共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党外缺乏制约,党内监督乏力;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而且其地位偏低;监督机构权限狭窄,监督对象部分错位。综观苏共权力监督制约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点教训和启示:第一,必须充分认识执政党党内权力监督的重要性,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第二,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第三,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5.
宪法权力概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宪法权力是受宪法规范的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和国家机关的权力,其中主要指向国家机关的权力。国家权力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使用权属于国家机关。国家权利主要是指国家对外的独立权,国家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内的管辖权,国家权利通常先于国家权力而存在,有时可以启动国家权力的运作。国家主权包括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前者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利,后者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前者应是国家主权的重心;主权对内是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权而非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的使用权,国家机关对内只能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才能行使主权;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主权的主体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
郑培民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作指导,清醒认识权力的人民性,自觉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时刻警惕权力的腐蚀。学习郑培民,就要坚定理想和信念,努力改造世界观,把领导干部的权力观与人民群众利益观统一起来,防止权力的侵袭,坚持奋发有为,艰苦创业,为人民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7.
权力制约与权力配置属于国家权力管理范围.本文通过古今中外国家兴衰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对国家权力的管理决定一个国家的寿命.文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党的最高领导人和最高领导机关设计了中国权力制约和权力配置的蓝图.为实施此蓝图,作者提出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权力秩序是指权力关系中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运行功能。人类的文明政治生活与权力秩序密切相关,一切政治发展都以相对稳定且有序的权力秩序为前提。结构功能主义为分析权力秩序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将权力秩序分解为集权和制约这两种基本形态,并认为从集权秩序向制约秩序转型是我国权力秩序转型的基本方向。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参照,可从结构和功能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入手探讨权力制约问题,即可发展出一个分析权力制约的理论模式。这一模式的实质是在等级结构和平行结构中追求规则制定、规则适用与规则解释这三种首要功能之间以及控制与协调这两种第二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党内权力制衡,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国今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党内权力制衡,应科学分解党内权力,切实加强集体领导;理顺党内领导体制,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党代表常任制;理顺党内监督机制,确保党内专职监督机构拥有独立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0.
人民政协对国家权力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显的非权力性、民主性,是一种以协商讨论和批评建议为主要途径、以团结为依归的监督形式,它既是我国政治运行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又是人民行使监督权力的重要形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最根本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握行政体制改革的规律性 ;要按照民主执政的要求 ,坚持执政为民 ,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要按照依法执政的要求 ,推进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 ,建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2.
党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把握当代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推动生产力发展 ;必须认真解决文化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 ,在全社会形成凝聚人心、引导民众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必须切实把人们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协调好、兼顾好 ,把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保护好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好。要进行党的组织结构和领导制度的革新 ,坚持用先进文化塑造党 ,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认真解决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 ,并依据新的社会结构变化 ,扩大党的队伍的群众基础 ,才能经得起新的历史考验 ,成为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执政为民,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这就决定了"三个代表"和群众利益的联系是必然的."群众利益无小事",饱含着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体现着我们党在实践根本宗旨上的执著追求.这句质朴的警言,应该成为每个党员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4.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科学规范党委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弄清楚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原理,探索实现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的理念和机制,这既有助于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原因有四:一是军队是保证我党执政地位的首要条件;二是我军要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三是一些人党的观念淡化;四是我军目前正处于大批新老干部交替的重要时期。要落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深入系统地学习三代领导核心的有关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努力增强党性观念,自觉摆正军队和党的关系;要选拔培养大批忠于党的优秀干部;当前最重要的是按十五大要求把党建设好  相似文献   

16.
执政能力建设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成为党永葆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必然要求。当前腐败不仅影响到党的威望与生存,而且也影响到中国人民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腐败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保障。在执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且实现双赢,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三者的协调统一,必然要求执政党依法执政。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水平,必须在制度和法律上坚持和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领导体制,根据宪法的规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理顺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组织的关系,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领导的制度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18.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民主建设实行绝对化的"公开性"和"民主化",造成了党内思想混乱;否定民主集中制,允许党内派别活动,破坏了党的组织统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高调宣扬"公开性"和"民主化",但实际实施高度个人专权。以苏为鉴,当前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最根本的要构建具有自我矫正纠错和修复能力的体制和机制;坚持改革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反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浪漫主义和急躁冒进以及无所作为;正确把握民主的特性、边界和功用;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以后,中共便开始在军队中建立秘密的基层党组织,而且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并在执行党的政治任务、壮大党的力量、扩大党的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这为日后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培养和锻炼大批军事和军政人才、积累军队建党经验、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也是我们做好统战工作的行动指南。统一战线要实践“三个代表”要求 ,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 ,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