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青藏高原青海田鼠(Microtus fuscus)体内首次发现了一带属绦虫新种的幼虫。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囊尾蚴头节具有带属绦虫典型的特征,头节上有2圈钩和4个吸盘。利用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该囊尾蚴与其他带属绦虫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远。依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加之其特有的中间宿主和地理分布,该囊尾蚴可明确被鉴定为带属绦虫一新种囊尾蚴,遂将其命名为田氏囊尾蚴(Cysticercus tianguangfui n.sp.或者Taenia tianguangfui larva n.sp.)。  相似文献   

2.
有关旋毛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的分布,国内仅见于对实验鼠,兔和自然感染病例的观察。本试验通过对人工感染猪的临床症状观察和各内脏组织、各部位肌肉的系统检查,以了解我国主要疫区流行的旋毛虫虫株大剂量感染对猪的影响和次代包囊幻虫在猪体内的分布状态。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动物和人工感染:10头苏白杂种猪,体重3.75~12kg,用鼠传代保存的旋毛虫幼虫以不同剂量经口感染。试验猪分为4组,第1~3组各3头,分别以800~1000条/kg、1200~2000条/kg、2200~3000条/kg剂量1次感染;第4组1头,以4200条/kg剂量感染2次。  相似文献   

3.
兔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头节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兔豆状囊尾蚴并感染犬,收集成熟豆状带绦虫头节,将新鲜豆状囊尾蚴和胆汁法翻出头节的豆状囊尾蚴以及豆状带绦虫头节用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了成熟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头节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均有4个吸盘,37个小钩分内、外两圈排列在顶突上.豆状囊尾蚴有2个囊腔,较小的囊腔包括头节和颈部,较大的囊腔包括囊壁和囊液;豆状囊尾蚴的小钩有芯髓,豆状带绦虫的小钩无芯髓,小钩横切直径为0.79~1.32 btm,芯髓直径为0.053~0.106μm;翻出头节的豆状囊尾蚴可明显地分为头节、颈部和囊泡3个部分,其中颈部有用以形成节片的棘.证明豆状囊尾蚴有较健全的排泄系统,其囊壁结构和一般绦虫蚴相同,豆状囊尾蚴2个囊腔的组成也和猪囊尾蚴相同.  相似文献   

4.
人工感染猪囊尾蚴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成熟猪囊尾蚴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研究其特异性抗原定位,对猪带绦虫病患者用槟榔、南瓜子驱虫,采集虫卵,人工感染猪,收集新鲜猪囊尾蚴,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了光镜观察,并用胆汁法翻出头节,超薄切片,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光镜观察表明,囊尾蚴有2个囊腔,较小的囊腔包括头节和颈节,较大的囊腔包括囊壁和囊液,囊壁外层具有绒毛,并有宿主结缔组织的成分;电镜观察表明,翻出头节的囊尾蚴除与已报道的未翻出头节的囊尾蚴结构相同外,最突出的特点是神经索和排泄管并行,石灰小体呈板层状.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高原鼢鼠体内抗缺氧的有效成分 ,以高原鼢鼠肌肉为原料 ,通过超临界萃取 ,75 0mL/L乙醇提取和沸水提取 ,依次提出了其中相应的成分。接着通过给小鼠连续口服不同浓度的提取物进行常压缺氧试验。结果表明 ,高原鼢鼠肌肉超临界萃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缺氧效果 ,并具有量效关系 ;在浓度为 10 0mL/L时 ,超临界萃取物抗缺氧效果优于同浓度的乙醇提取物和 2 0 0 g/L的红景天胶囊 ;高原鼢鼠肌肉水提物没有抗缺氧效果。  相似文献   

6.
寄生于禽类的多形科(Polymorphidae)多形属(Polymorphus)的棘头虫种类较多,目前已达30余种,国内已报道的有三种。1982年11月我们在新疆伊犁、阿克苏地区进行鸭鹅寄生虫调查时,采到一批棘头虫标本,经鉴定为多形科多形属的双扩多形棘头虫P.diploinflatus。该虫首先由Lundstrm于1942年发现于瑞典的野鸭Anas platyrhychos L.和潜鸭Nyroca fuligula L.。后由C.M.(1964),H.M.(1962),(1966)等又发现于苏联北部地区的阿塞尔拜疆等地的家鸭和其他禽类。这次发现于家鸭体内,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印楝油两性不育灭鼠颗粒制剂的最优主药量,并探究其对高原鼠兔的抗生育作用,将主药浓度为300g/kg和400g/kg的印楝油两性不育灭鼠颗粒制剂分别进行摄食系数的研究,筛选出适口性较好的制剂,进一步研究适口性较好的制剂对高原鼠兔怀孕率和生殖器官的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输卵管和子宫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主药浓度为300g/kg、400g/kg的颗粒制剂对高原鼠兔的摄食系数分别为0.97和1.87,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主药浓度为400g/kg的印楝油颗粒制剂对高原鼠兔的抗生育率为70%,对睾丸、附睾、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均有明显的病变影响,并且促进子宫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主药浓度为400g/kg的印楝油两性不育灭鼠颗粒制剂适口性良好,对高原鼠兔有良好的抗生育作用,有望用于草原鼠害的防制。  相似文献   

8.
1986年青海省果洛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送来采自喜马拉亚旱獭(Marmota hima-layana Hodgson)、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 Linne)、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 Pallas)和黄羊(Procapra gotturosa Pallas)等野生动物的寄生虫。经鉴定,其中有的线虫为国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利用某些虫种在宿主体内带虫期具有显著差异的这一生物学特性,从绵羊巴贝虫和一种大型巴贝虫的混合种感染羊体,分离出1株绵羊巴贝虫单一种;同时对该种在除脾山羊、除脾绵羊、未除脾绵羊和感染后再除脾绵羊体内的繁殖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山羊对该种不敏感,只是处于带虫水平;绵羊巴贝虫在未除脾绵羊体内亦不能大量繁殖,染虫率最高为0.80%,临床上只有轻微的体温反应和贫血;在除脾绵羊体内该种能达到较高的繁殖水平,试验羊最高染虫率达12.54%,临床上出现明显的体温反应、贫血和消瘦。在红细胞内圆环形虫体大多靠边是该种的特征之一,圆环形和单梨籽形虫体约占总数的80.00%,双梨籽形虫体不超过10.00%。  相似文献   

10.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自新疆额尔齐斯河河鲈肠道的三枝钩绦虫幼虫进行了鉴定。通过对采集的绦虫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虫体头节有2条浅的吸沟,前端有1个不明显的吸盘,盘上有4个三叉形的小钩,初步鉴定为三枝钩绦虫属的种类。通过扩增18SrDNA序列,发现采集的三枝钩绦虫幼虫与GenBank上公布的结节三枝钩绦虫的18S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5%,该序列已在GenBank中提交,获得的登录号为KM272003.1。同时,利用GenBank中三枝钩科的8个属的代表虫种的18S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本研究中采集的绦虫与新西兰和瑞士报道的结节三枝钩绦虫聚在同一分支。上述结果表明,新疆额尔齐斯河的河鲈肠道寄生的三枝钩绦虫幼虫为结节三枝钩绦虫。  相似文献   

11.
选择铜缺乏症高发区具有明显摇摆症状的乳牛6头,用PAGE电泳法分离脑脊液乙酰胆碱酯酶(ACHE),经特异性酶化学染色后以双波长扫描法测定ACHE同工酶的活性,同时采集6头健康乳牛的脑脊液样品作为对照.结果表明,90 mL/L聚丙烯酰胺凝胶可将脑脊液胆碱酯酶分成4条区带;发病组乳牛脑脊液ACHE同工酶ACHEⅡ、ACHEⅢ、ACHEⅣ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ACHE Ⅰ及ACHEⅢ/ACHE Ⅰ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乳牛脑脊液ACHE同工酶活性的改变与体内铜缺乏有关,并能够反映神经系统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一条畸形扩展莫尼茨绦虫王道地(西南农业大学动物养殖学院重庆630716)1995年9月,在四川达县剖检1只山羊,发现十二指肠内有2条绦虫,链体均在70cm以上,有大量脱落孕节,其中1条稍宽。镜检2条绦虫头节时,见链体稍宽的绦虫头节有6个吸盘,制成染色...  相似文献   

13.
印楝油对兔疥螨幼虫的体外杀螨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兔疥螨幼虫置于聚苯乙烯小平皿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印楝油液体石蜡溶液,以天然除虫菊酯和阿维菌素为阳性对照,蒸馏水和液体石蜡为阴性对照,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段的螨虫死亡数,以死亡率、半数致死时间(LT50)和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指标评价了印楝油对兔疥螨幼虫的离体杀螨活性。结果显示,未稀释的印楝油能在25 min内杀死所有幼螨,其杀螨活性显著强于500 g/L的天然除虫菊酯(825 min,P<0.01),而与25 g/L的阿维菌素无显著差异(19 min,P>0.05);500、250和125 mL/L印楝油对兔疥螨幼虫的LT50分别为1、2、5 h;24 h的LC50和LC95分别为2.908和12.018 mL/L。结果证实,印楝油对兔疥螨幼虫具有较好的离体杀螨活性。  相似文献   

14.
1989年3~9月,我们在雅安进行淡水螺体内幼虫期蠕虫的调查中,在赤豆螺(Bit-hynia fuchsian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体内发现一种绦虫拟囊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回收到数条细刺柴壳绦虫(Tschertkovilepis setigera)的成熟虫体。(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从湖北当地水牛分离的伊氏锥虫制备伊氏锥虫灭活苗,在湖北省当阳市以10 mL/头剂量免疫接种役牛12 500头.免疫后1个月,随机抽取其中15头免疫牛,每头经皮下攻虫1×104条,仅有1头牛出现虫血症,保护率为99.33%(14/15).其余免疫牛中有22头出现虫血症,保护率为99.82%;免疫牛血清间接血凝效价为18~11280.药物预防组的12 407头牛中,有763头出现临床症状和虫血症,其中12头死亡,保护率为93.87%.  相似文献   

16.
1980年10月我们从四川省名山县家兔胃内检得一种线虫,其感染率为15.1%,感染强度为1~56条。经实验室鉴定,认为是属于苇线虫属(Ashworthius Le Roux,1930)的东北兔苇线虫(A.Leporis Yen,1961)。该种虫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并且我们的标本与尹文贞氏从吉林省漫江县获得的标本在形态构造方面雄虫较近似,而雌虫的差别则较大。现将我们的标本的形态描述和对尹氏(1961)关于苇线虫属各个种的检索表修正补充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83年余杭县畜禽寄生虫调查中,经过虫体标本压片染色鉴定,在猪、鸡体内虫体标本中各发现1种罕见的棘口科吸虫,现报道如下。 (一)圆圃棘口吸虫(Echinostoma hortense Asada,1926)该虫在日本、朝鲜等地曾有报道,主要寄生于鼠类,也发现于人体和犬体。国内见于福建、上海等省市;浙江农科院1982年在平湖县的黄鼠狼体内检到此虫;1983年,我们首次在余杭县1只猪肠道内检获此虫(见图之1)。 虫体长叶形,体长8.2~9.3mm,宽1.2~1.3mm。头领小,其宽度0.40~0.41mm,头棘27枚,前后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调查兔的寄生虫中,检获一种小杆线虫,经鉴定系小杆科(Rhabditidae Oerley,1880)同小杆线虫属(Rhabditella Cobb, 1929)艾氏同杆线虫(Rhabditella axei (Cobbold, 1884),该虫属植物性腐生虫。Yokogawa,(1936),冯兰洲(1950),陈心陶(1960),冯坚等(1986)均在人体内发现此虫,在兔体内发现尚属首次。自198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虫体形态观察,兔群虫体检出率调查,虫体在兔消化道的位置以及人工感染和药物对虫体的作用等试验,现将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观察斯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stiedai)重组蛋白r Es-UCE、r Es-EFG和r Es-DG32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利用相对荧光定量PCR分析Es-UCE、Es-EFG和Es-DG32 3个基因在虫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录水平并进行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在进行了3个重组蛋白对家兔的免疫保护效果初步试验后,筛选出r Es-UCE进行进一步评价,将42只45日龄无球虫家兔分为空白对照组、攻虫对照组、空载蛋白对照组、佐剂对照组和r Es-UCE免疫组,各组分别颈部皮下注射1 m L无菌PBS,1 m L无菌PBS,1 m L(2 mg/m L)皂素,1 m L(100μg/m L)Trx-His-S tag蛋白,1 m L(100μg/m L)r Es-UCE,14 d后同等剂量进行二免。二免后第14天攻虫,除空白对照组外每只无球虫兔经口感染1×104个斯氏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后定期观察各组兔的临床症状、称重并采血,感染后第21天剖检并收集直肠粪样,测定并统计各组兔的死亡率、卵囊排出量、相对增重率、料肉比、肝指数、血清种特异性抗体与细胞因子等。结果显示,试验各组均未出现死...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11月,应用蠕虫学完全剖解法对13只柯氏鼠兔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结果显示,柯氏鼠兔感染的线虫有四川曲殖线虫、Ohbayashinema erbaevae和Eugenuris sp.,其感染率分别为46.14%、38.50%和7.60%;平均感染强度为33.33、5.80和1.00.柯氏鼠兔是这些线虫的新宿主,而Ohbayashine-ma erbaevae线虫为中国新记录.四川曲殖线虫是Graphidiella olsoni线虫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