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的体验成为了首要的需求元素,尤其是审美体验与审美消费,而审美哲学中的享用价值与实用价值的两种属性主导着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本文从韩剧现象入手,同时对审美的起源与艺术的产生进行分析,探讨了审美哲学的两种属性,并以博物馆审美经济为例分析了审美哲学两种属性兼顾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6,(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逐步中国化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组成部分之一,鲜明、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习近平"筑梦理论"之中。中国现代经济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结晶,对于新时期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直接体现着"筑梦理论"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3.
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条基本的进路:以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东方马克思主义进路;肇始于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路。作为实践的理论和理论的实践,东西方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是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化和发展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此后曾经历了三次高潮。在全党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两大特殊问题——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和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统一的,统一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并围绕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党员干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对此,要着力解决好"为什么读"和"怎么读"两大问题,真正让基层党员干部把读经典、学原著、悟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并将所学所悟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奠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探索、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与理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奠基和当代确立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及"两个尺度",关于人的需要和利益,关于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问题,以及关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审美、社会文化理想的论述,都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列宁关于实践标准、社会主义道德、党性和阶级性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同样具有经典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众多,其价值思想主要表现在对"物化"和"异化"现象的批判反思与倡导"人道主义"两大方面。毛泽东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则重新阐释了利益、富强与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的关系。当今中国思想理论界则以实践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余佳  游达明 《学习与实践》2012,(11):122-127
艺术消费是在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为了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所生发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选择。艺术消费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品味,从而满足作为有着"舒适感"的"快乐人"的普遍心理期待。艺术品味是消费者成为艺术观众的关键。艺术体验是一种提高审美品味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体验艺术的同时提升其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理论特色。科学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即系统梳理、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蕴含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123"与"345"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离不开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什么是历史"的两点认识,即历史是历史本身,历史是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123"明确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任务"、"两大发现"和"三个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的"345"则明确了继承、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性质"、"四个离不开"和最终形成"资本论第五卷"。  相似文献   

10.
雷雪芹 《传承》2010,(24):38-3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派根据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异化消费理论,认为异化消费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因此主张应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消费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新型消费观,解决异化消费和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辩证看待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特性。唯有从整体出发认识马克思主义,才不会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而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理路来看,"两个必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的最终目标——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的实现途径,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线索。"两个必然"作为一条主线,使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一以贯之,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整体性;"两个必然"作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提供指导,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性;"两个必然"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也符合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刘霞 《人民论坛》2011,(7):172-173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资本属性理论的核心概念,也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起点。理清马克思主义"资本"概念,就必须了解其自然属性中的无限增殖性、扩张性和流动性,以及社会属性中的阶级性和历史性特征,并把二者置于西方经济思想史的脉络中加以对比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资本属性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的提出有两大理论背景,其一是马克思自由个性观的红色理论,其二是当代生态世界观的绿色理论。这两大理论之所以能够一起融入生态文明,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浓厚的生态哲学意蕴。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也反映了"红"与"绿"结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走向"以人为本"的过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基础而提出来的,也是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发掘和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质,并对当代资本主义展开了新的生态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以及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随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探索,是从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开始的。五四时期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表的文章,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大革命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其重要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6.
张海国 《人民论坛》2012,(8):130-13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刘勇 《群众》2022,(13):34-3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党的百年历史重大成就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明演进理论,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放眼人类前途命运,兼具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是对人类文明演进问题的深刻回答。  相似文献   

18.
李德利 《传承》2009,(16):34-3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然而,正确的理论需与本国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会产生理论本身所应有的效用。这一经验总结是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的实践是分不开的。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其历史演变,却是一波三折、时断时续的。这一历史过程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陈宏滨  李碧云 《求索》2012,(9):246-247
消费是"两型社会"萌动起点。它是人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实现与满足过程,其中孕育着"两型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学的视域中,消费是人类的首要活动。"两型社会"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的逻辑过程包含两个环节,其间充分展示消费和生产矛盾运动。消费和生产的矛盾作为初始动力推动"两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法的一般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帕舒卡尼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经济基础决定国家与法"、"共产主义社会没有法律"这两条理论主线作为参照坐标,从"法源自经济"、"法优先于国家、私法优先于公法"、"法的连续性"与"法的消亡"等理论出发,深入地剖析了法的一般理论。作为苏联法学史上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代表,认真地梳理并科学地剖析其法学思想中的理论贡献与理论局限性,对于曾受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影响,并仍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中国法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