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当前,我国贫困呈现总人口大幅降低,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集中的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脱贫攻坚要做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文化、宗教信仰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特征,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后一个"堡垒"。本研究从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由来入手,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阐释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选取2个民族自治地区个案,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边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与维护边疆长治久安。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运筹帷幄.加速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和贫困治理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必须强化以党治国、政党一群众治理的新模式,才能应对边疆民族地区错综复杂的脱贫攻坚的新情势和新挑战。为实现党和国家领导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宏伟战略,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和合共生"和"多元互动"的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略。  相似文献   

3.
中国精准扶贫实践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溢出效应。本文在分析我国精准扶贫成效和梳理有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精准扶贫溢出效应的概念界定和分析框架,总结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治溢出效应、组织溢出效应、经济溢出效应、社会溢出效应与文化溢出效应。我国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十四五”时期需要继续用好精准扶贫的溢出效应,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完善乡村振兴制度设计,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变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内生发展动力是提高贫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实现可持续扶贫的动力来源。由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特殊,内源动力不足是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研究基于动力心理学理论,立足边疆民族地区的实地调查,采用模糊评价法和熵权法,对边疆民族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现实困境做出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可以从依托优势特色资源优化产业模式、重视文化资源转化与价值重构、创新治理方式和强固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着力培育边疆民族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如此才能有效促使内外动力耦合发力,构建起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形成,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渊源,又有多年扶贫实践探索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脱贫攻坚实践,以"精准"为核心,明确脱贫攻坚的目标、阶段和重点,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不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践路径,指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对于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全球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统一战线是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服务和助推边疆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全国统战工作的"大户人家",云南具有突出的边疆、民族特点,统一战线助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党的领导对云南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域的全覆盖。云南统一战线助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政治协商实践、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宗教中国化实践、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丰富和拓展了统一战线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这意味着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转向了农村。德宏州地处边疆,与缅甸接壤,州情独特,农村法治建设至关重要。基于德宏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法治现状,探讨法治建设问题,有助于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实施中"法治"这一"硬治理"的尺度,更好地促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推动德宏全面振兴,谱写好"中国梦"边疆篇章。  相似文献   

8.
战略交汇期,在实践中探索乡村振兴顶层设计与精准扶贫微观政策有效衔接是当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点,在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主体力量等方面加强统筹衔接,协同推进。坚持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对不同地区的脱贫攻坚现状和振兴情况加强调查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的实效助力乡村振兴,确保脱贫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提升,让广大群众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伟大实践中,持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9.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开展乡村旅游扶贫就是为了利用好这些资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西双版纳州大渡岗昆罕大寨是乡村旅游扶贫的典型,以该村为例,探讨其旅游扶贫模式的特点、亮点,可以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治理下乡是加速迈向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选择,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战略指引,实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有利于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基层治理格局,打破治理内卷化的桎梏。主体共通性、功能互构性和价值一元性构成了治理下乡和精准扶贫耦合发展的生成机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则是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发展的逻辑支撑。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耦合发展既是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呼唤,也是推进精准扶贫的现实呼唤,明晰治理下乡与精准扶贫的学理逻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村际冲突已成为危害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重大隐患。诱发村际冲突有集体利益矛盾、个体纠纷、婚姻家庭纠纷、违法犯罪等因素 ;具有群体性、暴力倾向性、潜在危害性和可逆转性 ;其治理对策是 :1 完善有力的情报信息网络 ;2 健全三级联合调处机制 ;3 冷静稳妥处置现场 ;4 全面加强农村整体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社区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组织发展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社区组织的产权制度的核心是土地集体所有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某种程度上社区组织成为地方政府机构的延伸和代理 ,其职能目标具有多重性。健全社区组织产权制度应特别防止社区经济蜕变为“干部经济”。  相似文献   

13.
传统形式的集体资产是延续和强化城中村的体制性因素.村改居的核心是集体资产的处置,实现政资分开,农民从对集体经济的依赖和对土地的依附中解脱出来,真正转变身份,完全融入城市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现有法律规定来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是不能流转的,但实践中却有大量的流转情况发生,并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纠纷。这些纠纷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论乡镇工会的职能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工会法、工会章程以及相关规定,乡镇工会承担着维护、组织、教育等职能。制约乡镇工会作用发挥的因素问题有很多,如人员、经费、工作环境、工会形象等。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亟待加强乡镇工会建设,推进乡镇工会履行职能,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黑龙江省128个村发展党员工作抽样调查表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村间队伍建设不平衡,新党员对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作用不够,体现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强、党员结构不够合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党员先进性不够突出等问题。主要因为:发展党员观念上不适应,责任上不到位,行为上利益化,方法上老化滞后。为此,要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健全"责任"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切实促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在供给公共产品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镇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面临很多困境。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运作,平衡农村公共产品“自上而下”供给决策与“自下而上”需求决策,鼓励私人参与,吸引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相似文献   

18.
乡镇政府行政行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影响因素 ,是掌握其运行规律的必要前提。本文对影响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作了初步分析 ,为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转换做理论的思考 ,以期引起同样关注此问题的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曲直  宋兰 《理论前沿》2002,(13):45-46
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开启了民主化进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乡村关系不正常、村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和谐以及能人政治等问题.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是重要的因素.社会环境是民主发育的士壤.伴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社会由熟人社会转换成半熟人社会,而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组织、特殊关系网络和社会分层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民主的进步,但总的来说,仍然制约着乡村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调查报告形式成文,对文字资料的利用较少,通过对农户进行直接访谈的方法,一改调查报告多用冰冷统计数字进行描述的方式,对山东省部分农村的"空心村"问题形成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