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 8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 ,总结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一、它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这一共同理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建立一个美好社会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执着追求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追求和实践美好理想的历史 ,封建主义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 ,都把这种理想和追求推向了前进。但是 ,直到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 ,还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提出一条真正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现实道路。马克…  相似文献   

2.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之路何以可能,这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歧见的重大理论问题。俄国村社社会主义的"跳跃论"由于片面强调落后优势,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在第二国际内部,考茨基等人的"早产论"表明了他们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反对态度,卢森堡则对十月革命道路表示了肯定和支持。从理论上回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发展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出发,论证了俄国在占有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列宁以"颠倒过来的革命思想"阐述了俄国在革命基本条件成熟时,先夺取政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思想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违背历史规律,而是具有其选择依据。但是,这些国家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后,必须正确处理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社会跨越与文化滞后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早在十九世纪初,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二十世纪初,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由一国变多国,体现了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形势,社会主义各国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上了深化改革之路。面对这种现实,坚持还是怀疑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又被提到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陈培永 《桂海论丛》2013,29(5):21-24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发展,大约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了,到目前为止,它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早就科学地预见到人类在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以后,一定要首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然后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安研究》2014,(7):38-38
陈培永在《桂海论丛》2013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必须辨识并处理好三对内在矛盾,即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与现存社会现实的矛盾,民族国家奋斗目标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进程的矛盾,一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应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呈现,更好利用资本主义而不是被其同化,努力开辟出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一向关注东方社会的命运,他通过对东方传统社会结构的历史分析,辩证地指出了近代东方社会存在着的两种发展前途,一是走向资本主义,一是避开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发展,晚年的马克思更预见到了东方国家率先开创社会主义进程的可能性.列宁开辟的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和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实践上证实了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社会主义进程思想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张治龙  潘宗保 《新东方》2008,(11):13-15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两个必然”及“两个决不会”规律,社会主义应该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必然归宿。但吊诡的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反而在落后的中国等东方国家成为现实。现实与理想判断的反差,迫使我们去开辟一条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9.
认清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从历史的角度看 ,现实社会主义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野蛮的资本主义”的产物 ,而不是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替代资本主义用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列宁晚年对俄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观点长期未被人们所重视 ,至使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付出了过于惨重的代价。我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重新思考的结果 ,它既有严密的学理性 ,又体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经验表明 ,实事求是 ,勇于创新是现实社会主义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0.
曹明 《求索》2008,(8):217-219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在探索具有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俄国在特有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并依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列宁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反对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实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列宁从十月革命后苏俄和世界形势发展的实际出发,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阐述了许多意义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构成了列宁探索苏俄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一部分,也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先前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但是后来,苏联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了肤浅的片面的理解,导致在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时,长期陷入两大谬误其一,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绝对化和简单化,不在两者的联系中把握对立,对资本主义采取否定一切、批判一切的态度;其二,仅以自己建成的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如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去跟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等作对比,长期如此所形成的优越感和思维定势,使苏联难以产生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终致思想和体制僵化,想坚持的社会主义消失了,想否定净尽的资本主义复活了.  相似文献   

12.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及其实现基础都是他所关注的。但斯大林没有保持住列宁试图保持的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与价值、理想与现实之间适度的张力,没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这一价值观特征对后世的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夏中芹  曹明 《人民论坛》2013,(11):253-255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当时俄国具体国情,在探索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比较十月革命前后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实践,能够发现该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无产阶级革命或说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而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的时候,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时代才来到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现有发展阶段,做了一个在列宁看来是科学的判断,也即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它的最高发展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从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考察来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一个腐朽的、垂死的阶段,是一个朝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因此,当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或说社会主义革命时刻的到来,也意味着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不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还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仅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言,还是俄国工人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5.
论列宁先进文化思想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一次革命,它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列宁领导建设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论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列宁先进文化的特点。注重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经验、方案可资借鉴,只能在实践中长期探索。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与西欧国家不同,它是个并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怎样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札记》中的《礼运》篇,有一段关于所谓“大道施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情景的描述。尽管它是藉古代传说而附会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代的先进思想家,成为他们为解救人类社会苦难而热烈向往以至追求的最高目标。现代史学界,把它视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与其文化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现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合乎逻辑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社会思想优良传统的“大同”理想,也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一个内在因素。本文意在简要回顾一下这种关系,以有助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实现人类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奋斗不息。“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个别‘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与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中华民族很早就进入阶级社会,出现过发达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阶级的产生和剥削形式的更替,  相似文献   

17.
列宁首先提出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战略思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这决不仅仅是一条特殊措施,它是社会主义发展和崛起的重要保障。如何有效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现实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必须回应时代的要求--从全球化视角看苏联解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联模式是试图建立一种“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的尝试和探索 ,但这种实验失败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 ,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模式的时候 ,必须充分考虑到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趋势 ,回应时代的要求 ,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但是 ,决不能丧失自我认同、被同质化 ,而要坚持社会主义旗帜 ,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以来,方励之、王若望、刘宾雁等人,到处发表演说、文章,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资本主义,鼓吹“全盘西化”。方励之说,“从马克思、列宁到斯大林、毛泽东,这种正统的社会主义到现在这种结果是失败的。”王若望说,“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问题,这恰恰是我们中国需要的,紧迫的需要。这是我分析长期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刘宾雁说,“七十年了,世界上还没有一个能够象样的说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示的,而且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这样一种国家,一种制度。”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否!我国一百多年来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是使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的重要法  相似文献   

20.
世纪百年历史进程向社会主义提出了三大挑战。一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能否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三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从本国实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目前虽然还处于低潮,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发展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世界社会主义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