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环保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竹 《湖湘论坛》2000,13(2):52-52
中国秦汉有很多古籍提到环境保护,但这些环境保护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不同的,有阴阳五行家的天人相调说。有儒家的天人合一说等。因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命题,故在此仅讨论天人合一所产生的环境保护观。...  相似文献   

2.
熊开发 《新东方》2001,10(3):41-48
天人同源、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儒家天人观,是其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而礼教的基础是天道或天理。礼源于天,先天地正确,不可违逆。人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天的造物。所以,礼合符天道,也合符人道,人遵从礼也就是遵从天道、天理,甚至也是遵从自己的人性。人能够遵从礼,也必须遵从礼。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对生命的追求即对死亡的超越这一视角来展示儒家、道家天人哲学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作为理想的彼岸境界,天人合一思想的经验事实基础和出发点无疑是天人之间相互分裂和对立的现实此岸世界,这种对立给人造成的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与其说来自神秘的自然的威慑,不如说来自人类对自身逼近死亡的不可逆转的命运的失望。跨越自然界永恒长在与人生短暂易逝之间的巨壑鸿沟,从而超迈死亡大限,是天人合一的最深层的心理动机。这种随人类一同诞生的生命本能和贯穿于人类全部活动的潜在目标,在儒家、道家哲学中有突出的然而又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一个共识,就是中西哲学在认识论上存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可以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由此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是一种"以人为镜"的哲学,而"天人相分"的西方哲学是一种"以自然为镜"的哲学。这种思维模式虽然不能概括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但我们观察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和以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其思维模式之间的对立表现得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生态和伦理范畴,也是古代精神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其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在农业实践中的同源性、自然生态律的至上性、人道与天道的同步性、情境融合的贯通性,从而建构起了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的框架。学界将天人合一理念置入儒家、道家的语境中加以展开,并与天人二分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使得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与具体生态原则在不同维度呈现出来。在应对现代社会所面对的复杂环境问题的当下,天人合一在矫正思维方式、补充可持续发展观念、发展与本民族文化条件相契合的生态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湘溶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4,17(1):38-40,73
汉儒董仲舒 (前 179-前 10 4年 )立足于汉武帝“求天命与情性”(《汉书·董仲舒传》)的政治需要 ,通过自己三年“不观舍园”(《史记·儒林列传》)的苦心冥思 ,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天人感应理论是一套儒家政治学说 ,它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 (皇帝 )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 ,用托天管人的手法 ,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 ,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这种天人感应理论是充分吸取和继承了先秦天人合一说 ,尤其是早期儒家借天灾“正刑与德”思想的结果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鲁邦大旱》) ,有明显的神学目的论色彩。显然 ,董仲…  相似文献   

8.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9.
彭钦 《传承》2009,(14):158-159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儒道“天人合一”环境伦理观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对认识和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建构具有很大的价值。从本体论来说,天人同源、同性,因而人与自然皆为宇宙中平等的成员;从关系来说,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组成有机的生态系统;从地位上说,人与自然及其构成的系统,不仅具有各自的内在价值,而且互为工具价值。  相似文献   

1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宇宙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整体、和谐、适度、节用等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的诸多方面相一致,具有重要启发。在汲取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智慧时应不断寻求它的现代出路,以实现其与现代生态伦理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3.
在预防犯罪的过程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儒家伦理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重视人性善恶的分辨,十分重视人格的道德修养,非常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都对预防、减少和遏止犯罪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丽君 《求索》2012,(3):233-236
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体系,以儒家礼法名教为主要内容,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魏晋之际,天人感应神学思想崩溃,汉代以来的传统道德陷入危机之中,反道德现象弥漫风行,士人对反道德问题予以深刻的思考,为道德观念的恢复和道德规范的重构提出了新理论,如王弼、何晏的"道本儒末",向秀的"儒道为一",等等。这些新理论对儒家思想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在建构过程中有所吸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时的哲学思想核心在中庸思想,杨时中庸思想以天理为超越的形上根据,认为,天命即性即理且完备于物我,而且是涵盖了一切儒家德目的德性之体(也即是诚),成就德性之过程和行为之道则是诚意。他以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对儒家道德作形上思辨,不仅确立了儒家道德的必要性、可为性、自律性,而且由此进发凸显儒家道德修养以诚意为根本。  相似文献   

16.
王娅 《前沿》2013,(19):191-195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括精神境界的协调一致.道家“天人合一、自生自化、天人合德”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和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天和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同时,天人之间只有形成这种和谐有序的价值关系,才能有利于自然万物健康良性的发展,这是构建现代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天人感应思想与乐论结合的结果是天、乐、人三位一体,乐成为沟通天与人的媒介。“天人合一”成为乐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乐纬》中的节令式宇宙图式以及祭祀用乐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乐纬》认为乐是调和阴阳和天地的,因此制乐须法天地。闻乐知政思想在《乐纬》中表现出细致化、预兆性、祥瑞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但是 ,几乎都将其解释为天人“同”一而不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和”一。这种差异是巨大的 ,前者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混沌未分 ,而后者则强调自然与人是分离并矛盾的 ,正因为其矛盾而构成了相互不可或缺的差异协同的互补性整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思想方式的格局造成的文化基质的差异比较 ,揭示了西方传统的自我学说中包含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伦理内涵就是逻辑上说的“唯我论”,以及实践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中国哲学本体论同时也是价值论的建构 ,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主客合一”的特点 ,决定了老庄哲学是由“丧我”而“存吾”的路向 ,达到张扬“吾”的自由 ;而尊重自我个性的儒家 ,却要力克自我中心。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应当超越“我”、“我们”、“他”、“他们”的界定 ,以实现自身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儒家的天道哲学观一直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儒家基于入世主义的宇宙观,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切体验都纳入天人合一的理想秩序之中,因此,儒家的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通过人格化的演绎,集哲学、宗教、道德、风俗伦理、法律于一体。儒家凭借天命和神义所完成的哲学观,作为自然理性的延伸,确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