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经商风不能刮掉民族血泪史上海新闻记者协会顾问陆诒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战场上,我们是打垮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为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们曾作出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  相似文献   

2.
罗家模 《黄埔》2013,(1):25-26
黄埔后代罗用龙女士给本刊寄来了其父亲罗家模于1934年出版的抗战纪实文学《上第二道防线》文章摘录。1932年,黄埔六期学生罗家模作为十九路军的一名战士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他亲眼目睹了日寇践踏中国领土、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亲历了十九路军拼死抗战壮举,他以此次战斗中的亲见亲闻和经历奋笔疾书了纪实文学《上第二道防线》,记录和歌颂了中国军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国家的事迹。本刊特摘录发表,让读者藉此了解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一些悲壮片断。  相似文献   

3.
郁勃 《黄埔》2009,(4):41-42
戴坚,长沙人,1911年生,13岁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凭着刻苦自学,黄埔军校七期毕业,后陆军大学毕业,并掌握了日、德、英三国外语。他的长篇巨著有《兵学研究》、《七七抗战诗词史话》,翻译过德国元帅鲁登道夫的《大战岁月》、日本的《白纸战术》等共10本书。他在《七七抗战诗词史话》中自述道:“七七抗战为我民族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死伤最多、损失最大、影响最深,并为全民一心、举国一致、团结御侮、贯彻始终之神圣战争。  相似文献   

4.
师小玲 《传承》2005,(3):30-32
魏华龄,笔名艾林,1919年出生,广西龙胜人。1942年毕业于广西省立师范学校。曾任桂林市政协副主席兼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桂林市编撰委员会主任,桂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名誉会长。长期从事桂林地方史和桂林抗战研究。主要著作有《桂林简史》(合著)、《桂林史话》、《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桂林文化城》(上下)等,发表抗战文化研究论文30篇。2005年6月18日,我们在桂林市政协的小型会议室采访了他。师小玲(下简称师):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作为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亲历者,请您谈谈那时的经历和感受?魏华龄(下简称魏):抗…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本刊特摘编连载杨成武同志《敌后抗战》一书。在八年抗战中,杨成武将军先后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独立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和冀中军区司令员。他率部在长城内外、太行山麓,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英勇奋战,直到把日本侵略军赶出中华大地。《敌后抗战》是他亲身经历的生动记录,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的光辉战斗历程,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6.
《传承》2006,(Z1)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抗…  相似文献   

7.
正11月中旬,一个自称《新湘报》的媒体刊登了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消息内容大意是,"他是一名抗战老兵,曾参加过远征军。他会三门外语,毕业于黄埔军校。11月14日下午,95岁的抗战老兵林协顺从三楼跳下身亡。""抗战老兵""无医保""自杀"这三个敏感关键词立刻引起了舆论轰动,各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先生在重庆北碚有一所私人小房,他举家迁往美国后,把它借给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分会,由老向先生代管。此后,这所房有许多文人来住过,最后由两家人分住,东面的一半由老向一家住,西面的一半由我们一家住。父亲老舍先生比我们住进去得早一些。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一九四三年秋天由北平逃出来之后,和父亲在这所房子里团聚。在这里,父亲住到抗战胜利后的一九四六年二月,先后共两年半多。他在这里写了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第一部和第二部、抗战回忆录《八方风雨》、还有许多短文,诸如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他戏称这所房子为“多鼠斋”,形容这儿的老鼠成灾。此外,在此期间,他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贫血集》。在北碚时,  相似文献   

9.
李庆雯 《前沿》2010,(18):153-156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富有“个性”的散文家、艺术家。从30年代初,他就陆续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作散文选》等散文集。他的散文,以酣畅流利的文笔、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口的意蕴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抗战逃难生涯中,他也只是在艺术的圈子里窥视炮火的飞溅,寻求仁爱的种子。本文就是通过对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的散文创作略作分析,从而揭示出在他的抗战散文中始终都抹不去的趣味性、“绝缘”性。  相似文献   

10.
正偶然间翻到《公民导刊》第6期《我为抗战扛起枪》一文,读90岁耿道庸老人的抗战经历,仿佛小时候听舅舅讲他的故事。我的舅舅也是黄埔军校学生。小时候在外婆家,每晚吃完饭,舅舅就会召集我们一帮孩子,开始忆过去。和耿老一样,他也曾担任过  相似文献   

11.
李海流 《春秋》2015,(2):15-19
李宗仁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在徐州城内巡视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台儿庄战役的主要指挥者。1938年2月至5月,他指挥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大捷是他一生辉煌的顶点。台儿庄会战作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对团结全民族抗战具有强烈的振奋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付顺利 《乡音》2023,(8):43-46
<正>他是一名记者,也是一名战士,相机、纸笔就是他的刀枪。他拍摄的潘家峪惨案照片和撰写的通讯《冀东潘家峪的大惨案》,留下了日寇疯狂屠杀无辜平民罪行的铁证。从延安到晋察冀,他写下了一篇篇激情洋溢的通讯报道,深深感染、鼓舞着抗战军民。因为卓越的贡献,他被列入2000年出版的《正义与勇气——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一书。  相似文献   

13.
读书     
正《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郑曦原编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定价:79.00元外媒眼中的中国抗战本书为"《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之一,系《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入选的220多篇稿件出自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八年抗战的战争状况,也反映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认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进行全面的民族战争。1937年,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它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反对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基本路线。抗战时期,中共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大力开展了争取国民党进行全面抗战的活动。1938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公然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加紧了对国民党的政治诱降,同时以主要兵力投入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蒋介  相似文献   

15.
正魏国元利用自己的家产和声望,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他鼓舞宛平群众凝心聚力坚持抗战,为创建平西抗日根据地做出了杰出贡献。魏国元,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的第一任县长。他率先在宛平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鼓舞抗战士气,努力开创抗日根据地的新局面。婚礼背后的玄机1936年10月的一天,门头沟斋  相似文献   

16.
重要的在说清真相《新民晚报》原副总编冯英子有一位写过《邓小平嘱托》的日本作家,打算继续写一部《南京大屠杀》,到上海来搜集一点八一三抗战资料,外办为他开了一个座谈会,约了文史研究馆一批老人参加,把我也找去了。八一三抗战,是一次古今中外空前的战争,是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今年4月20日是国际著名记者 爱泼斯坦九十年寿辰,本刊刊发四篇祝 贺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以此为这样一 位老人祝寿呢?因为他在功有功于中国人 民。 1933年,爱泼斯坦与美国记者 斯诺结识并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的苦 难与抗争中,逐渐走上同情与支持中 国革命的道路。1937年中国全民族 抗战爆发后,他作为美国驻华战地记 者,活跃在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 上,追踪战局,奔走前线,采访过著 名的台儿庄战役、常德会战等。1938 年秋,在广州与孙中山夫人--宋庆 龄相逢,应邀参加她在香港创建的 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国际宣传,争取 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了解与援助 1944年,他作为美国记者,突破封 锁访问延安,采访了中国领导人毛泽 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以及及许 多军民,写下一批新闻通讯,向西方 社会传播中国人民抗战的真实情 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 据地军民的抗战业绩。 1945年,爱泼斯坦夫妇到美国 后,不顾反动势力的压迫,积极参加 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和促进美中两 国人民支谊的进步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爱泼斯坦应宋庆 龄的邀请返回中国,参加筹办对外刊 物--《中国建设》(现名《今日中 国》),以中国为家,长期致力于新中 国的对外传播中业。从30年代至今 出版了 《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 革命》  相似文献   

18.
丁东 《北京观察》1999,(2):52-54
抗战期间,香港陷落,“中航”抢运豪门眷属,甚至洋犬飞渝。《大公报》王芸生写社评加以揭露,同时批评外交部长郭泰祺挪用公款购置公馆,不久郭就下了台。从河南灾情,王又写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触怒老蒋,被停刊三天,复刊后仍然初衷不改。抗战胜利后,他揭露“五子登科”劫收丑闻的《莫尽失人心》,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5,(1):19-21
梁天恩,1917年出生,原藉广西南宁。1936年8月,梁天恩从老家邕宁县考入当时在南宁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一分校学兵队时刚满18岁,年轻的他抱着满腔爱国热情投身军旅,踏上了抗战的征程。学兵一年毕业后,1937年8月,他在广西第7军170师517旅1020团第2营机枪连弹药排任班长。1937年10月,他随部队开赴上海淞沪前线任第3营重机枪班班长。以下是梁天恩老人对淞沪抗战的回忆。  相似文献   

20.
杨小楼丹心映舞台菊圃拾英“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据了我国东北三省,使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剧宗师”杨小楼怀着满腔义愤,于1933年排演了《坛山谷》、《甘宁百骑劫魏营》等剧,宣传抗战救国思想。《坛山谷》写三国后期蜀将姜维抗击曹兵的故事。排演前,他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