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视角的社会信用之构建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辜明安 《河北法学》2006,24(4):33-38
社会信用是个人信用、企业的信用和政府信用的有机结合.其中,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础,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主体,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社会信用缺失不独为个人信用和企业信用的缺失,政府信用缺失及其示范效应更为强烈.尽管个中缘由复杂,但法制及其整合功能的缺失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法治视角下我们应以强化政府信用为重点,以确认和保护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权为基础,以法治的功能性整合来构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实现社会信用的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2.
社会信任的法律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焯 《法学》2005,(7):118-122
信任是社会主体对事物品质的真实性或他人行为的无害性、可靠性不怀疑的一种主观态度。它是一个社会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讲究诚信的中国人时至今日却处于信任危机之中,被这种危机所深深困扰。在重构社会信任的过程中,由于法律具有特殊的强制力和普遍的约束力,能够有效降低信任风险,能够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的调整,平抑和减缓贫富差距,能够有效惩治各种腐败,削弱不信任的基础,因此法律成为当下中国重构社会信任的最为有效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资本是民间金融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社会资本的强弱决定了民间金融的活跃度。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及中国特有的信任方式分析民间标会风险,发现民间标会的风险度与社会资本强度及其衍生出来的社会信任度相关,传统的以小型、短期和封闭的网状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民间标会呈现低风险性。但这一传统面临现代社会货币经济的挑战,投机活动拓展了标会成员关系的扩展,大大增大其风险度。因此,政府对于民间标会应该根据其形式分类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措施。  相似文献   

4.
陈晓岚 《法制与社会》2011,(10):167-168,171
社会资本包括信任、规范和参与网络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本文以这三个具体内涵为框架,分析社会和谐的要素。并以信任为着眼点,信任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社会资本中的信任与社会和谐存在着逻辑关联性。基于信任的两个维度,即个体间的信任和个体政府间的信任上,分析这种逻辑关联性。最后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特殊主义信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培育个体间信任、个体与政府间信任,是走向社会和谐的要务。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和信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法制的基础是信用.信用(credit)的心理特征是信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既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行为,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来约束授信人和受信人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6.
蔡从燕 《法律科学》2008,40(1):153-163
现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国际法的作用,促进了国际社会法治化。然而,风险社会的到来使得国际法的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迁,处在新语境中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因此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为了实质性地提高作为抽象系统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有效性,维持并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巩固并强化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有必要从功能、组织及程序三个层面对其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和信用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法制的基础是信用。信用(credit)的心理特征是信任.其经济学意义在于它构成了社会的“信任结构“。在市场经济中.信用既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和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来规范市场主体的各种交易行为.又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来约束授信人和受信人的权利和责任。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是法治的社会基础。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内在要求,法治需以社会自治为基础。市民社会蕴含的公民意识是法治精神的基础。只有大力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9.
夏金华 《行政与法》2014,(10):17-21
信任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间的互信关系、依赖关系、合作关系以及承诺与践行关系.以信任为基础的政治合法性能够产生社会和谐,政治合法性只有以信任为前提,才能增强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形成信任与政治合法性的互动双赢格局.本文以信任为切入点,以信任的视域检视政治合法性,以期从中梳理信任与政治合法性的内在关联,从而前瞻其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是家庭的主体和基础.夫妻互相关爱会换来家庭的安稳和幸福,而这—切也是换来社会稳定和繁荣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每一个家庭里面的成员相互和睦,相互忠实,需要夫妻之问彼此的理解和宽容,体贴和信任,因为这些既是社会传统习惯的要求,也是我国相关法律的要求.本文将在现存的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观点方面以两方面加以论...  相似文献   

11.
平台企业被要求承担的法律责任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呈现趋严趋重的态势。理解该趋势的一个可能角度是社会心理。平台经济模式的成功建立在社会信任和期许之上,而平台经济近年来出现的各类问题则可能触发了“背信厌恶”的社会心理机制,导致较为强烈的负面情绪,由此促使决策者调整规制力度。建构合理的平台责任体制需要基于对平台性质和功能的适当理解,并超越“背信厌恶”引发的情绪化反应。结合信义原则重构平台责任,有助于重建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信任基础。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张促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农业立国的中国则选择了伦理文化与家族社会。随着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正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中国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实现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李羽佳 《法制与社会》2012,(10):151-155
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一方面反应了社会矛盾的冲突程度,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信任遭到破坏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群体性事件为主的社会冲突事件就是社会信任危机的爆发,社会信任危机的严重引发了群体性事件的大量产生,同时又对社会信任造成更深程度地冲击,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会给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和执政合法性带来潜在的威胁,深刻影响执政党执政目标的实现,因此执政党必须在正视社会信任危机存在的基础上担负重构社会信任的职责,从引导自身干部队伍利益趋向、提升服务理念,推动政治体制更新,培育社会组织、拓展社会力量活动的公共空间等方面着手,重新构建起逐渐流失的社会信任。  相似文献   

14.
杨鑫 《法制与社会》2013,(11):144-145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系统的论述了法国大革命中中央集权吊诡的运作逻辑,平等没有与自由结合反而成就了新的专制。没有"民情"作为基础,民主社会建设的条件是残缺不全的。民主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其生成要依靠相互的信任,共同的生活模式培养,"民情"的完善和观念与制度在现实中妥善设置,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为民主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陶菁 《法制与社会》2010,(19):196-196
社会转型期的信任危机日益受到关注,法律信任状况关乎法的运行实效,具有研究价值。通过调查分析,中国社会法律信任状况的特点为:普通民众在思想上对法律缺乏信任,而在行为上却又依赖法律,对法律表现出较高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和谐、合作、公正以及信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化而成为当前的主题。然而,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商君书·赏刑》)。自治的有效实  相似文献   

17.
谢楠  施小明 《法制与社会》2014,(12):159-160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简化机制,信任之于社会就像阳光之于人类,是社会各个系统正常发挥功能的最基本条件。社会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越高,越能促进社会有机体各项功能的发挥,越能刺激和谐因素的产生,保持社会的稳定。从中西方的语体环境下分析信任的内涵,从内涵的梳理和界定中把握信任的特点,这对于我们建立并维护信任关系、增加信任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连坐的核心价值是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互相监督、自我管理的约束机制.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宗族、乡里、行帮等以血缘、地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担负着社会救济、纠纷调处、行为规范、共同发展、社会治安等治理功能,其治理形式将利益和规范有机结合起来,寓规范于利益之中,在成就高超治理艺术的同时,极大节约了社会治理成本.而连坐正是维系这些社会组织发挥社会治理功能效用的制度基础.中国现代社会治理应当汲取传统的营养,连坐(连带责任)仍然是社会治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企业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能否有效发挥企业的基层基础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效,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本文阐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现状,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方面及成因,以此为基础,对我国企业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帆 《法制与社会》2012,(28):161-162
本文从检察工作实践出发,探索目前检察机关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并探索其根源,对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尝试通过重筑民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的方式,从根源上增强检察机关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从而更好的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