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我国的检察职能具有多重性,既负有职务犯罪侦查职权也有直接逮捕权,在逮捕与羁押作为不同制度设计、取保候审尚没有作为权利规范的前提下,职务犯罪案件起诉前仅仅只是在检察机关内部实行一套流程,缺乏外部监督。人民主权是权力的原点,人民监督权力是宪法原则,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从监督内容到监督形式的继续深化,最终形成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社会参与检察权行使的具体体现。从考察社会参与的正当性出发,分析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应从监督机构、监督范围、监督员的选任、监督效力、监督方式及程序、监督信息披露制度这几个方面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并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的方式对该制度作出全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人民监督员制度具备司法民众参与、检察监督等制度功能,同时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在制约公诉权行使方面,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研究探索检察审查会制度的运作状况,可以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思路.建议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时将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进去,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律化.同时,强化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程序性约束力,促进人民监督员资格的平民化与选任程序的中立化,赋予人民监督员调查询问权.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在对人民监督员的身份、选任和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上有很大的进步。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规定》未能完全消解制约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的深层因素。在吸取试点实践的经验和借鉴域外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制化、确立独立的选任主体、形成正当的监督程序、强化监督的程序性效力是进一步完善《规定》、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深化发展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为解决自侦案件的外部监督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制度创新,对于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新的制度创新,人民监督员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应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加快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实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主动接受外部监督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人民监督员监督是一种权利监督,具有刚性的程序保障,监督范围具有特定性.目前,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工作创新制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原则扣精神,并有内在的法理基础,在我国司法体制下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中央确定的司法改革重要举措,是为了加强外部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根据宪法和法律关于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的规定。检察院在工作中应大力推行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检察部门的协作机制,促进人民监督员工作与检察工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外部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2003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了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笔者对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竹山县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一、人民监督员构成情况从2003年至今,竹山县人民检察院已经连续选任了三届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9.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是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必须自觉地将行政权力置于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建立公务员依法行政特邀监督员制度,从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监督员,目的就是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检查和政协参政、议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指导作用,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促进广大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提高服务水平,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特邀监督员对公务员行政行为享有充分的监督权和检查权,具体可以采取四种方式进行监督检查:一是对各级行政…  相似文献   

10.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效果针对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自侦、自捕、自诉”缺乏外部监督的状况,顺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10月出台《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试行)》),在全国检察系统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此举从理论上解决了公众对检察机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