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台湾政治体制转变的进程中,二届“立委”选举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1990—1992年的“宪政改革”,台湾政治体制的基础已发生变化。随着“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废除和“宪法”的修订,长期封闭的“中央民意代表机构”得以全面改选。1991年底进行的“二届国代选举”是“修宪”过程中第一次选举。由此台湾政权进入由本省籍势力取代外省籍势力的交替时期。虽然“国民代表大会”在现行政治权力体制中地位最高,但并不具有直接行使实际权力的能力。相形之下,“立法院”拥有议决条约、法案、预算、大赦和戒严等重大政治行为的立法权以及对“行政院”的人事同意权等权力,不仅对“行政院”具有极大的制衡作  相似文献   

2.
依据台湾“宪法”中关于“中央政府体制”和“总统”权力的安排 ,从制度面来看“双首长制”应该是比较合宪的 ,但是现实政治运作却继续贴近“总统制”。陈水扁上台以来 ,对其“总统”权力机制的建构 ,从对“行政院院长”的任免权、“行政院”的实际控制权、国安会及国安局、“府院党”的协调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 ,已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3.
“国安会”(及所属“国安局”)在台湾的政治体系里有着特殊的角色与功能。两蒋时期 ,“国安会”是“动员戡乱体制”的产物 ,而“国安局”的特务情治系统是其专制统治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 ,李登辉操控“修宪” ,保留并将其纳入“宪政体制”中去 ,首次“政党轮替”后 ,陈水扁有将“国安会”扩张为“政务会议”的意图。而由李登辉至陈水扁 ,都在建构“总统制”的“总统”权力 ,对“国安会”及“国安局”的操作是其中的一方面 ,但是由于“宪政体制”的不明晰和政局今后可能的变化 ,至今这仍不能称为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局4月30日宣布终止了本来就非法的“动员戡乱时期”,废除了早就应该废除的《临时条款》。这一举动虽然同台湾当局许多政策动作一样“慢半拍”,但仍不失为理智之举。这是台湾政局矛盾发展之使然。换言之,是台湾当局为摆脱当前“宪政”危机日益加深的需要,而并不是为了主动改善海峡两岸关系.不过,它在客观上,却对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戡乱期”的终止,海峡两岸关系将从长期以来的“军事对峙”状态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阶段,按照台湾当局的提法,是“和平、对等、互惠”的关系。可是,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政治转型时期,李郝体制运作已届两年。两年中,事关全局的大事接踵而至——“国统纲领”出笼、“临时条款”废除、“动员戡乱”终止、“资深中央民意代表尽数退出舞台”、二届“国大代表”冲上“宪改”台面,国民党高层为“委任直选”还是“公民直选”总统发生严重分歧。在这期间,主导台湾政局的李郝体制的命运,始终是台湾新闻的焦点。台湾政局虽然经历了几次较大的震荡,但李郝体制却有惊无险(至少表面上是)。李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使得国会立法和总统命令构成的二元反恐机制严重威胁到三权分立的制衡格局以及基本权利的保障精神。在美国宪政体系中,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及宪法监督是国家权力平衡机制的重要守护者。2001年以来,最高法院对于反恐案件的审判使得违宪的反恐立法及反恐措施得到修正,国家政策得以回归正常宪政秩序。因此,美国宪政体制对反恐立法的合宪性控制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召开“国是会议”的原因与目的政治史上,召开“国是会议”多在国家处于严重关头,或发生重大危机,运用正常体制难于突破的情况下,被迫采取体制外的、循全民参与的形式,做为克服难关,谋求开创新局的手段。台湾召开“国是会议”的根本原因,也不例外。(一)严重的“法统”危机逼迫国民党须要召开“国是会议”台湾的“法统”危机,主要表现在“中华民国宪法”、“动员戡乩时期临时条款”(以下简称“临时条款”)和“立法院”、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局今年4月通过了“宪法增修条文”,并决定在明年初进一步修改“宪法”。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求教于大家。一、修宪的原因台湾当局“修宪”的直接原因是内部政治斗争所引发的政治资源再分配和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蒋经国逝世以后,强人已去,原“动戡体制”所维系的“权威主义体制”走向瓦解,国民党内部、民进党为代表的反对党以及台湾人民都提出终止“动员战乱时期”废止《临时条款》,进行“宪政改革”、落实“民主政治”的强烈要求。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弃以往以“充实中央民意机构”和修改《临时条  相似文献   

9.
西方代议制构成了西方政党国家的制度基础,西方政党因而具有民主和权力制约的宪政价值。西方政党的民主价值体现在:政党事实上成为直接民主的代用品和政党促成民主政治和责任政治的实现。西方政党的权力制约价值体现在:政党间的分权、反对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与制约,事实上成为宪政体系中权力制约的重要机制。现代国家通过立宪,形成政党宪法条款,确认政党的宪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宪政体制的接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与宪政体制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趋于成熟,在中国,正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代议制思想的指引,朝着宪政的方向努力。在中国进行宪政建设,首选目标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初具宪政的基础。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按照宪政体制的要求来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实现宪政体制与人大制度的接轨。宪政是文明社会的标志。现代政治制度之所以要以宪法为基础,就是要通过制定宪法的形式,为公共权力设定根本的规则,为公共权力提供合法性来源,规定行使的依据、标准和程序,确定界限,明确…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宣布要“加速民主宪政建设”以后,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即从所谓“局部性体制内改革”进入“整体性的体制改革”时期。尽管当时国际、两岸关系和岛内政治形势尚有诸多变数,会对后来的进程产生差别很大的影响。但十分明显的是台湾的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是围绕着以改造国民党的旧“法统”为中心。1990年5月李登辉出任“第八届总统”,结束了新旧权力交替的过渡,台湾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步摆脱旧的传统束缚,进入新的阶段。所谓“宪政改革”,就是突出地代表或反映了这一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宪法一中”是指依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国民党在退踞台湾后一直坚持“宪法一中”的立场。在四次修改《临时条款》和七次增修“中华民国宪法”后,“宪法一中”的核心立场仍然未变,但增加了“一国两区”等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49年12月国民党当局撤守台湾后,一面打着沿袭“中华民国宪法”的旗号,为自己披上代表中国“法统”的外衣,藉以立足;一面利用“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戒严法”和“国家总动员法”等一系列非常法,恣意冻结“宪法”字面上赋予人们的包括言论、出版自由在内的一系列基本权利,为实行专制统治开辟道路.此外,国民党当局在台湾还重新订定  相似文献   

14.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15.
台湾现行所谓“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内战前夕特殊政治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立场的政治力量对其态度也明显不同。国民党撤退台湾后,随着政治条件的变化,一直图谋“修宪”扩权。雷震作为最坚定的宪政主义者,坚决反对。他认为宪法之本在于自由民主;“中华民国宪法”总体上体现了自由民主的精神,是一部值得维护的“宪法”;其暴露出来的体制设计缺陷,不在于没有贯彻“全能政府”的理想,而在于未能完备确立三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架构,尽管如此,只要有落实“宪法”的诚意,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纠正。他坚持“宪法”的实施,“护宪”和“修宪”固然都有必要,但“护宪”比“修宪”更重要。他本人以《自由中国》为阵地,为维护“宪法”尊严作出了不懈努力,并付出了沉重代价。雷震的“宪政”思想应该值得当代台湾频繁推动所谓“宪改”的人士回味和反思。  相似文献   

16.
芬兰是民主制共和国。其公共行政体制的框架基本上是由1919年颁布的芬兰宪法决定的。政府采取自上而下逐级管理的体系。分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和三个行政层级四部分:(1)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包括议会、共和国总统和政府,(2)中央机构包括各大部委和分布全国的中央派驻机构;(3)地区行  相似文献   

17.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2,(11):44-45
论宪法的选择适用张千帆在2012年第5期《中外法学》撰文《论宪法的选择适用》认为,作为一部可实施的基本法,宪法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只有某些宪法条款才能获得直接适用。宪法适用的基本前提是宪法是可以和应该适用的"法",我国现行宪法总纲中的部分条款,第二章中的部分条款,以及第三章的全部条款均可直接适用,由此形成的宪法适用结构对中国现实生活具备最高的法律效力。这个结构经过历次修宪,已经和世界宪政文明基本"接轨"。无论是公民权利保障还是以人大为中心的国家权力安排,都完全符合世界各国依宪治国的规律,而宪政国家适用宪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丰富启示。可见,在厘清宪法文本的适用结构之后,中国宪法是完  相似文献   

18.
浅析现阶段台湾的“国家认同”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以来,随着国民党主导的“宪政体制改革”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台湾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的演变。与之相应的是,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危机日益严重。国民党的“宪政体制改革”目的在于把原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宪政体制”改变为能适应台湾特殊政治状况的“宪政体制”;并力图在名义上与原来维持的所谓“中华民国法统”相衔接,保持一个早已不复存在的“主权国家”形式,因此,这一“改革”过程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调  相似文献   

19.
编辑部吹风     
2003年11月27日,台湾地区“立法院”通过了“公民投票法”。从逐条表决的过程和最后结果看,民进党蔡同荣的“台独公投”条款遭到否决。台“行政院”主张“公投”包括“制宪议题”的条款也遭否决。但民进党和台湾行政当局提出的“防御性条款”等条款获得通过,这就为“台独”分裂势力在特定情况下用以进行达到分裂目的的“公投”、直至“台独  相似文献   

20.
美国:实行的是宪政联邦共和制,是一种相当富有活力和适应性的体制。“宪政”指美国政府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宪法》对政府权限有明确规定。“联邦”体现为美国的体制是由一个全国政府和50个州政府组成。“共和制“则是指一个由人民掌权、但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执政的政体。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政府具有多层结构.联邦政府、州级政府以及地方政府。根据宪法限定,属于联邦政府的权力包括:外交、国防、造币、移民及入籍以及与外国签订条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