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具体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7年,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在法国《批评》杂志上发表题为《巴赫金:词语、对话与小说》的论文,首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intertextualité),用以阐释和修正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次年,她在克吕尼举行的"语言学与文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文本的结构化问题》的论文,再次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但不再涉及巴赫金,而是更加独立地论述了互文性机制.这两篇论文不久就分别收入了克里斯特瓦的理论专著《符号学--符号分析研究》①和"如是"小组的集体论文集《整体理论》②,从此成为广义互文性理论的奠基性文章.  相似文献   

3.
结构主义时期的罗兰·巴尔特,尽管并没有对"文学性"问题进行专门探究,但在其"文学科学"理论中表明,文学符号是一种含蓄意指符号,"文学性"与变"直接意指"为"含蓄意指"的"新颖性"有关,"象征性符号系统的结构"正接近于他对当代西方文学的认识以及心中所构想的新颖的"文学性"。作为试图建立批评科学的"批评家",他认为"文学性"问题只能在符号学领域才可能被提出和解决,而要理解文学就必须"走出文学"。通过互文、延宕和读者漫游,"文本"概念逐渐取代"作品"概念,文本变成了泛化的、平面的、没有结构、没有中心的文本,"文学性"问题被更加开放的"文本性"问题所取代。"走出文学"是超越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的时代要求和历史必然,它使我们对"文学"和"文学性"的理解更为开放,但同时也潜藏着消解文学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以格雷马斯的模态理论与矩阵符号学分析巴尔特的中国书写,以devoir/pouvoir/vouloir/savoir这四个助动词对巴尔特的中国阅读(lire)和中国言说(dire)的触媒作用,将巴尔特界定为一个有义务言说中国的被动承受者和无知识言说的主动发现者,同时还是有权力言说与不言说,以及本来有欲望言说,最终变成反复到有义务言说的言说者。虽然巴尔特从知识主体向欲望主体动摇,并最终在中国文本中湮灭了其主体书写欲望,但是,他的书写将作者与中国文本都定位为一个言语活动的对象,以中性读者的身份进入中国文本的语义场,策略性地取消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话语的预定指向性对于中国文本的潜在规约。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为“这个存在过”,巴尔特不仅就真实的维度对摄影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他还就其过去的维度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将欲望主体对不可企及的实在界的哀悼呈现为摄影的第一个刺点,同时,摄影的第二个刺点即时间的显现则提示了摄影对象作为此在自身的必死性。《明室》对于摄影本质的动态揭示所彰显的,正是巴尔特后期思想中的哲学转向,特别是他从法兰西学院时期开始就已渗透于其整个写作当中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巴尔特的写作理论特别是“中性写作”观念的形成与这一哲学立场的确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春香传>在朝鲜半岛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春香传>的故事最初流传于民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文学形态,且版本繁多,既有"盘索里"<春香传>、唱剧<春香传>,还有小说<春香传>,小说还分为国语本和汉文本,等等.  相似文献   

8.
《罗兰·巴尔特自述》是一次不同于传统自传写作模式的自写实践,集中体现了巴尔特的断片美学和文学追求。在这部"反自传"的作品中,巴尔特采用与日本俳句同质的断片方式进行写作,通过主体的裂痕和身体的书写,颠覆了传统自传,体现了独特的自我认知、自我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独立后,马来政府为了建构一个统一的国家意识,不断地推进教育马来化,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则在国家一系列教育法令的限制下遭到严重的打击.本文以<星洲日报>和<南洋商报>为主,兼收马华其他主要报刊对华小高职事件、"综合小学计划"和"宏愿小学计划"事件的相关评论,从华文报刊的文本表达中,探索和把握华人争取教育权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秦亚青 《美国研究》2001,15(2):135-145
过去十年是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迅速发展的年代,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是这一学派的主要理论学者,其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论述了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成为这一学派最重要的理论专著.①温特在这部著作中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涉及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富有意义的质疑,首当其冲的是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相似文献   

11.
叶隽 《德国研究》2005,20(2):37-44
本文分析<强盗>的艺术性构成,强调其语言的运用与选择,并认为它在文本表现上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两者兼容,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得益彰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来自底层的反抗:东南亚农民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斯科特的<农民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生存与反抗>(1976)阐述了缅甸、越南农民的"生存伦理"和"安全第一"的道义经济;而在<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1985)中,斯氏把道义经济理论延伸到马来西亚;2005年,斯氏的学生克弗列特根据在越南长时期的田野调查写成<日常政治的力量:越南农民如何改变国家政策>,将斯氏的农民研究进一步推进.本文即主要讨论斯氏上述著作中的核心概念"生存伦理"、"弱者武器"和克氏的"日常政治",藉此,希望能够厘清有关农民学研究的误识,为当代中国乡村研究提供一点浅识.  相似文献   

13.
给付不能在德国债法中的演进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德国研究》2004,19(3):20-25
2002年生效的<德国债法现代化法>改变了旧<德国民法典>中给付不能的核心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给付不能这个概念从<德国民法典>中消失.本文在总结归纳旧法给付不能的基本内容及其存在的缺陷基础上,分析评判了现行德国债法中给付不能的基本类型和法律后果.最后将德国新债法中的给付不能与我国<合同法>有关制度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4.
李道揆 《美国研究》2001,15(2):146-150
近来应奥林匹克出版社的邀请,写一篇向我国中学生介绍美国<独立宣言>的文章.为此,我细心地阅读了<独立宣言>的中文本.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就出版了<独立宣言>的全译本,以后又有新的译本问世.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孤独和交流障碍的主题贯穿马尔罗全部作品的话,它在<人类的命运>中尤其突出.人从根本上说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交流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整个作品的悲剧主题.<人类的命运>这一题目让我们联想到帕斯卡尔,他把人类的命运看作死囚犯的命运,而马尔罗把它比作禁闭者或失语症患者的命运,从而暗示了人类注定无法沟通的悲哀.在谈到这部作品时,马尔罗在一封写给加埃唐·皮康的信中写道:"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当然不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显然是您称之为帕斯卡尔特性的东西."本文从这个思路出发,旨在对<人类的命运>中人的孤独和不可沟通性在文本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从这一侧面揭示出马尔罗作品的现代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侨乡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的瓶颈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撑.郑一省教授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一书力图从侨乡研究最薄弱的理论环节入手,在"网络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重网络"概念和理论,对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探索,"从理论上弥补了侨乡研究的不足",也对推动华侨华人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3年8月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中邵志勤出版了一部专著——<东亚经济的发展与调整>(以下简称<简整>).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与世界知识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亚太丛书"中的一部.通读全书,总是感觉是:本书从理论到实际,还有大量的数据分析,问我们展示了东亚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全貌,是一部可读性强、有学术深度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初的法国空想主义者沙利·傅立叶(Charles Fourier)被公认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他的空想学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高的形态,是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他在<关于四种运动和普遍命运的理论>、<宇宙统一论>以及<工业和协作的新世界>等著作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罪恶,阐发了自己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并预言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必然被"和谐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19.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20.
钱翰 《法国研究》2006,(4):43-48
作品和文本在文学话语中,曾经是普通的术语,文本指的文学的语言现象,而作品则体现了美学和创造价值.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中,文本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核心的概念,而作品的概念则受到冲击,尤其是先锋文艺理论中,文本与作品水火不容,文本概念取代了过去的作品概念.文本概念从一个指示现象的概念到成为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并且占据一个核心的位置.本章节定义了对象文本(texte-objet)和实践文本(texte-pratique),分析了结构主义文本和后结构主义对文本概念的使用之间的异同,从而更清楚地指出后者在文本这个概念上的继承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