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侨园》2009,(1):50
澳大利亚的技术移民主要种类有:独立技术移民175类、担保技术移民176类、边远地区临时居住签证475类、海外毕业生边远地区担保临时居住签证476类(配偶亲属担保必须配偶为主申请人).……  相似文献   

2.
侵害配偶权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长洁 《理论探讨》2004,(2):100-101
新婚姻法第46条确立了我国婚姻法上的侵害配偶权的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从侵害配偶权的视角研究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分析其责任构成、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救济途径。  一、配偶权的概念、特征、内容新婚姻法确立了配偶权。配偶权是法律赋予合法婚姻关系中的夫妻,基于夫妻身份而专属享有的配偶身份利益的权利,对方及其他任何人均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配偶权具有:(1)专属性,专属于夫妻双方的共同权利,不得转让、不能继承。(2)排他性,配偶任何一方都不能容忍另一方对自己的背叛以及任何第三者的介入。(3)支配性,是夫妻共同对配偶身份…  相似文献   

3.
文化身份作为一个"问题"受到关注是现代性在世界各地的展开以及全球化的后果.解构理论和后殖民理论分别从西方思想史和东西方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质疑和颠覆了传统的固定的文化身份观,认为文化身份是依赖"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的建构特性也为分析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参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不同时期,中国建构的文化身份基本上属于守成型的文化身份;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则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为依托并融合了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文化身份则是开拓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付稳稳 《学理论》2012,(14):103-104
婚姻是以一男一女终身生活为目的,以法律所承认之结合,夫妻之间互负一定的义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忠实与贞操义务。违反侵害婚姻关系的行为,是指违反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以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遗弃等方式,致使配偶一方享有的配偶身份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婚姻法》中所规定的夫妻间的相互义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在民法上构成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责令加害人承担受害人的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5.
身份盗用的发展及其治理和研究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身份盗用是指为了取得金钱、物品、服务等利益或者逃避义务和责任,盗窃他人身份证明信息以非法冒用他人身份的行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身份盗用是近几年来发展最迅猛的犯罪活动,给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危害.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网民最多并渴望发展电子商务的国家,也日益面临着身份盗用的严重威胁.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目的是要系统、全面的介绍身份盗用问题的内涵、发展,各国对身份盗用的治理实践以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研究、预防和解决中国的身份盗用问题提供一定基础.为此,回顾了有关身份识别的理论;讨论了身份盗用的危害和影响范围、身份盗用的类型和过程;分析了身份盗用蔓延的原因以及身份盗用和身份欺诈的关系;并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和消费者个人防护三个层面介绍了各国应对身份盗用的实践活动.最后讨论了对身份盗用问题的理论研究趋势和前景.作者希望引起学术同行们对身份盗用问题的重视,为深入研究中国的身份盗用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正瑞 《理论导刊》2012,(7):98-101
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由于自身的局限,越来越限制公民身份潜能的发挥。基恩·福克斯在反思现代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二元结构假设的基础上,回应西方各种新社会运动诉求,提出了以居住地为范围,以宪政爱国主义为认同,以整体公民身份为内容,以强制性投票、社区服务、公民收入为促进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试图克服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的理论局限,实现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7.
"从身份到契约"与"从契约到人权"的进化难以解释身份、契约、人权之间的关联性。历史无不证明社会进步运动是走向人权的高级阶段取向,但却扬弃了身份和契约,因此,社会进步运动是以人权和契约为主,而身份为辅的社会史。它们共生在一个社会中,人权的位阶最高,而契约的位阶次之,身份最低。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36)
以"身份认同"为研究思考的逻辑起点,构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以"认识—情感—评价—行为"问题分析框架,分析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表现与成因,针对问题及原因所在,以"身份认知—身份构建—身份内化"干预机制,开展大学新生的养成教育,最后以"认知认同—实践认同—价值认同"评估体系,评估大学新生养成教育的成效,最终实现"角色规定"到"身份认同"的转变,为大学新生养成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明君 《侨园》2013,(11):51-51
<正>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为打击婚姻欺诈问题,加拿大联邦公民、移民及多元文化部(CIC)近日公布第541营运公告,增加现时担保人配偶问卷中,IMM5490表格的第31题,及IMM5285表格的第13题,要求受担保的配偶自愿同意,向担保人发布有关婚姻欺诈调查结果的消息。此项改变将影响家庭配偶、普通法伴侣及同居关系者。  相似文献   

10.
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持续升级的信息技术,日趋极端的个人主义,反向激发的族群认同,促使身份政治在当代欧美迅速崛起。身份政治具有普遍性、多重性、冲突性和后现代性等显著特征,最初只是边缘针对主流的反抗政治,后演变为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抗政治。福山高度关注身份裂变的政治影响,认为身份政治源自人类对尊严的渴望,其在当代的崛起虽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对民主政治构成了重大冲击和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克制身份政治的碎片化和部落化倾向。如何深刻理解身份政治的逻辑与缺陷,准确判断身份政治的趋势与影响,对大变局时代的政治发展和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为背景,对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存在的公共政策身份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将我国不同时期的公共政策身份区分为伦理身份、计划身份与团体身份。我国公共政策身份的显性化,主要是源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过于诉诸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并提供一条破除公共政策的强身份障碍可供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正在由事项利益群体转向身份利益群体。身份意识在结构上可细分为身份认同意识、身份利益意识、身份排斥意识和身份抗争意识,它们会对身份利益群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冲突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管理身份利益型冲突的目标、原则、策略和方式有别于事项利益型冲突,其管理目标应当定位于利益相关的各种身份群体间关系,促进各身份群体间的利益平衡;政府的角色应当居于中立地位,不偏不倚;管理机制和策略是设计公平和公开的身份群体间协商程序,并使协商过程和解决方案保持一定的透明度,以便形成能够在各身份群体间达致广泛共识的冲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略论我国公务员的检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拥有三种法律身份,即普通公民法律身份、公务员法律身份、公务人法律身份,因此就有三种检举权的可能.一名公务员作为公务员法律身份、公务人法律身份,他不享有检举权,而作为公民法律身份则享有此权利,且这一权利受到三重法律身份义务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孙芊芊 《学理论》2015,(6):81-83
从"自我意识"的概述出发,以社会标签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及社会比较理论等作为理论支持,解析在经济发展尤为迅速又面临转型期的现代社会大部分青年陷入自我身份迷失的原因,以及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角逐中青年又该如何进行社会身份认同到自我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侨园》2003,(6)
加拿大移民部最近对数项移民规定作了修改,其中的一些新规定对家庭团聚类移民比较有利。新移民规则称,根据以前的规定不准依据家庭团聚规则予以担保的某些家庭成员,现在可以进行担保。也就是说,某些从前按规定无法接受亲人担保移民加拿大的外国人,将获准由在加亲人担保移居加拿大。这项新规定同样适用于具有难民身份或是以人道同情理由取得加拿大永久居住权的人,他们的某些此前无法接受担保来加的亲人,将可以引用这项新规定申请移居加拿大。  相似文献   

16.
无论从何种角度考察,公民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格,权利与义务的内在规定是其本质的要义所在,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外化为公民身份.当代中国农民的公民身份在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出单向度的特点,税费改革后这个特点发生了逆转,但也使农民的公民身份陷入了困惑.当前,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迁,融入许多新的时代因素,新农险以其"法理性契约关系"的模式给重塑农民的公民身份以启迪,让我们反思过去,审视当下,积极创造条件以塑造新时代理性的农民公民.  相似文献   

17.
在涉及国家和民族治理问题上,多民族国家维护和追求统一常常通过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来实现;而多民族国家要在这种统一中维持国家安定与社会和谐则需要对民族身份和民族认同认真对待.如果说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在概念上的分离是认识民族认同独特性的必要,那么民族身份和公民身份在事实上的同一为加强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大规模阶级斗争相对缓和,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作为新自由主义主流运动的补充,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发展起来。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从经济决定论转向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论,从大规模集体行动的逻辑转向分散的斗争。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大规模社会运动复兴,经济议题回到政治运动的中心,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的文化和自我意识革命逐步衰颓,新民粹主义乘势崛起。在聚焦经济议题和强调集体行动方面,新民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迥然不同,但是从强调族群的文化和身份差异的角度来说,新民粹主义又把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发展到了极端。后现代主义身份政治是与金融资本的上升期相适应的,新民粹主义是与金融资本的下降期相适应的,但二者都因不理解金融资本的本性而把民众运动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运动才能赋予民众运动以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康立芳 《学理论》2023,(3):80-83
以“党建+团建”为场域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影响力、吸引力与渗透力、针对性与亲和力。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与团员的普遍性、党建与团建的共生关系、党建增进党员身份认同与团建提升团员身份认同的内在要求,使“党建+团建”场域具有可行性。运用“党建+团建”场域,要推进党支部智慧化与团支部信息化,将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组织生活;推进党(团)支部建设协调联动,将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党(团)员身份认同培养。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特别是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面临二元社会制度障碍、身份认同障碍、职业转换障碍、文化适应障碍等因素的影响,身份转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为失地农民提供经济保障;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失地农民实现身份转换的心理适应;树立社会公平理念,提高失地农民的文化底蕴和生存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身份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