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的语用义的终结语义其实质就是词义的合理变异,其不仅仅在于词语意义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它使话语传递出高密度、深厚度和丰富性的表情信息和美学信息,彰显着较高的修辞价值。而这种修辞活动与思维手段有关,是种种思维活动在不断推进中呈现的运动轨迹。其中,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词的语用义修辞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符号活动放入身体现象学的视野考察。身体是人类生存的起点,我们必须吃喝穿住才能生存下去。而劳动使生存活动获得更高形式,在劳动中,身体活动转化为符号化的形态。以符号为中介的科学活动在反映对象时表现为脱离身体的语义信息,而主体在使用符号的交往实践中产生语用意义。语用是在语境中意义的扩展,实质是符号在身体场的语境中汇合成实践观念的系统。符号的语义信息似乎排除了语境关系,而实践观念意味着符号抽象的语义性质在身体场中转为具象、感性的语用意义。这也是身体维度的整体形态,是知情意在实践过程中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语用模糊和语用歧义是两种言语策略,在具体的讨论中把两者混淆起来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语言结构的外围因素——视点来考察这两个策略,会使它们的生成原因及其之间的区别变得明朗起来。其区别表现在:语义边界的不同、语义确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同以及语义理解的方式不同。其在言语中体现着"礼貌原则"的语用顺应性、人价值观的趋好性和趋美性以及言语矛盾规律的艺术性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义学教学中,对于语义性质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词义的性质,对于句义则未予足够关注.伴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与细化,语义学教学也应该有所深化和细化,不仪应该介绍语义性质在词义上的表现,也应该介绍其在句义上的表现.弄清句义的性质对于语言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与教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丽颖  江灏 《求索》2012,(6):105-106
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词的兼类属于词义范畴,词类活用属于语法范畴,但往往被混为一谈。本文从语法修辞,词义存在的性质,字典辞书有无义项,是否改变音读区分意义等几个方面辨析兼类与活用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尔雅》语义系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两汉迄至明清,研究《尔雅》的著作多是围绕词义的注释和考证,或是文字的校勘和辑佚,未充分认识到《尔雅》语义分类的系统性。近现代学者开始从宏观理论上、从方法论上研究《尔雅》,围绕《尔雅》性质的争论,从训释体例、词义辨析、义类系统等角度展开了专题研究,《尔雅》的语义系统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围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模糊现象在其语言运用的各个层面上均有体现,它在刻画人物形象、增强语言诙谐幽默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从语义、语用、修辞等方面来研究《围城》中的模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被动句研究通常局限于句法平面,而忽视了其语篇层面。本文试以语用为视角,在语篇层面上探讨被动句的语篇功能。被动句属于有标志句,并可分为强制性被动和非强制性被动。作为信息重组的一种语用手段,非强制性被动在语篇建构中具有如下语篇功能:促使信息均匀分布、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保持句式结构平衡、信息焦点凸显、信息焦点对比、话题导入、语势层进。这些语篇功能共同作用于语篇建构,从而确保语篇上下衔接、前后连贯,成为统一连贯的语义整体,以便恰当地传达交际者的语用意图。因而,对句式进行符合语用意图的安排可以被看成是形成句子、选择句式的重要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9.
语言羡余信息的性质、特点、分类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本质是信息传递的工具,信息传递包括主体信息、羡余信息、缺省信息等。"羡余"在古代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引进西方的信息论之后",羡余"(redundancy)成了信息编码术语,指多余的信息成分,借用到语言学领域,主要指语言形式和信息内容的羡余。因此,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而不仅仅是语法或约定俗成)出发,应把羡余信息区分为无效羡余和有效羡余,判断羡余的有效与无效要同时考虑结构、语义和语用这几点,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语用,即话语传递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吴勇 《求索》2005,(8):165-167
本文从语言模糊性的全新视角,运用元语用理论探讨了幽默模糊的理论根源、修辞手段和在交际中的元语用功能。作者认为,幽默的本质和生命力在于其会话含义的模糊性。幽默的模糊性虽有其客观根源,但主要是交际差异性、动态性和顺应性的产物,因此属于动态的语用模糊。语用模糊使幽默适切语境,即通过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以顺应特定的交际目的。同幽默的经典理论相比,语用模糊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它能对交际中所有类型的幽默话语的构建做出完满解释。这对重新认识幽默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树江 《求索》2008,(6):197-198
名动转类词指名词在句中被兼用或活用作动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现象。它以名词之形行动词之实,体现了语法功能的转换和概念语义的合成。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标记性使其在言语交际中展示出特定的语用效果。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效果是一种认知体验,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中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2.
广告信息量是对公开传播的商业性社会信息的信息多少的一种量度 ,也是对消除受传者对于商品、劳务等的认知的不确定性的一种量度。但原有的对广告信息度量的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广告信息单元 ,同时度量广告的语法、语义、语用信息对广告信息进行模糊度量。  相似文献   

13.
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思考--以中国宪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泉 《思想战线》2004,30(3):26-29
法典修改是一种修辞现象,又是一种言语行为,更是一种语用修辞活动。哈贝马斯规范语用学理论(言语行为双重结构论)与陈望道"修辞学的功用观"均对法典修改有积极意义。中国宪法文本修改这一修辞现象和言语行为表明,法典修改可作为语用学与修辞学"联姻"的一个中介。考察法典修改的语用修辞学理据,有助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有助于语用学、修辞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献忠 《人民论坛》2014,(10):191-193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传媒形式,“羡余”是一种语形相对于语义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对于羡余的属性,还未曾有过专门研究。各种观点,似乎使羡余的属性扑朔迷离。羡余属性的定位,对广告的制作、计算机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辞书编纂、言语交际都有很大作用。故本文就此论题进行探讨,试对羡余属性有个正确认识;提出了“羡余修辞功能论”的观点,即羡余的根本属性,并注意到修辞功用的文化性。这在语言学界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上,无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字句X比YW中结论项"W"的结构形式不一样,语义也不一样,传达的语用信息也不一样。当状态形容词进入"比"字句时必须有"还""更"与之共现。而"比"字句中的副词和形容词的数量补语常常同时共现。副词状语和数量补语都是对述语形容词起限制说明作用,当限制说明同一个内容的两个成分同时出现在句子中时,就会产生其语义配合和语用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7.
意义分析是元伦理学澄清伦理语言使用混乱的主要途径。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指出了语用研究的方向,他后期哲学的意义理论则为伦理语言的意义分析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提供了理论根据。情感主义伦理学主要代表斯蒂文森的二元意义理论最终确立了伦理语言的语用立场。他们二人的意义理论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伦理语言从语形、语义向语用过渡,并最终确立语用立场的过程。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谈判是一种十分典型的言语交际活动。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危机干预是语言在特殊语境中进行的言语交际行为。危机干预的语用原则是:明确目的和意图;言辞得体;情态与非情态语言的和谐。危机干预的语用策略为:假信息策略;适当厄余信息策略;容忍语用失误策略;短句"问"、"答" 策略。进行危机干预的语用方法有:语境干预;组织积极有效的言语链。  相似文献   

19.
兼类词指的是在一定的词类系统中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词类的词。[1](p259)本文从词义引申、词类活用、语言接触、方言影响、语法化等五个方面考察了兼类现象的成因,认为词义引申导致词语语义—句法功能的转化,词类活用及"入句变类"衍生固定的新义,语言接触产生欧化语法现象,对方言用法的吸收合并以及语法化现象的影响扩展词义,并指出词义引申尤其是词汇语义—句法功能转化是兼类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许艳平 《理论月刊》2010,(5):128-130
词汇学和语法学各自的发展需求及国外新思潮的影响,使词义语法研究相结合成为一种必然,语义特征研究是这一必然趋势的一种体现。研究发现,这一背景下的语义特征研究存在两个观察角度,具有提取研究、表达研究及变化研究三个主要内容,呈现出与配价语法研究相结合、与认知语法研究相结合、与功能语法研究相结合和与构式语法研究相结合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