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比喻是《围城》中运用得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法。在《围城》中,作者几乎调动了所有用得上的比喻手法,不仅有显喻、隐喻、曲喻,而且还有意向比喻、官感比喻、哲理比喻,等等。这些比喻如一颗颗熠熠发光的珍珠,缀满整部作品,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约,平淡化为神奇,给语言增添了鲜明的艺术色彩,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秀 《前沿》2010,(1):88-90
目前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多民族聚居区的扩大,内蒙古少数民族聚居区出现了愈来愈明显的双语现象及语言转用现象,我们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语言生活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语言文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语言政策的有关规定,有针对性地提出内蒙古地区的语言和谐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才流动出现“围城”现象 据《工人日报》消息, 近一段时期上海人才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刚刚从校园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外企作为他们的“第一栖息地”;而与此相反,在外企摸爬滚打几年后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却对国企、民营企业产生了兴趣。“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上海市劳动管理部门将这种矛盾的心态,形象地比喻为“围城”现象。有关人士认为:人才市场“围城”现象的形成,其实并不奇怪。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其“品牌”效应对中国的大学生们具有…  相似文献   

4.
<正>"天花板"现象为何如此受关注?人民论坛2009年第23期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专题共计6篇主要文章,由1篇调查报告《仕途"天花板":突不破的"围城"》和5篇专家分析文章《干部晋升困局求  相似文献   

5.
<正>"天花板"现象为何如此受关注?人民论坛2009年第23期特别策划《官员"天花板"困局》专题共计6篇主要文章,由1篇调查报告《仕途"天花板":突不破的"围城"》和5篇专家分析文章《干部晋升困局求  相似文献   

6.
司法文书中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文书中使用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是一种正常的语言现象。本文列举实例,分别论证了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在司法文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1,(9):92-93
唐晓红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准确、严谨一直被认为是法律语言的灵魂,是立法语言的生命和首要特征,但模糊的法律语言在法律实践中却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世纪行》2016,(5)
正5月25日,"中国最后一位堪称先生的女性"杨绛病逝,享年105岁。这位名门才女精通中、英、法、西四国语言,不仅是丈夫钱钟书名作《围城》的幕后功臣,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也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至今已发行近百万册。丈夫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在两人60多年的风雨姻缘中,她做饭制衣,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一部《围城》让世人都把婚姻比作围城。从古至今,这“围城”里的故事最抓眼球,也最能展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因此,本刊连载向读者推出《中国式婚姻问题诊断》一书。意从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婚姻的内涵,请心理学博士来分析“围城”里发生的爱与恨。书中的事件也许就发生在你身边,也许与你毫不相干,但它却告诉你:爱是一门需要努力学习的艺术,而不是一个人偶然的幸运和快感。只有用健康的方式处理情感上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痛苦。真正的婚姻总是和严肃、责任、给予、牺牲连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1951年6月6日,《人民月报》发表了题为《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着的滥用文言、土语和外来语以及乱造词语、文理不通、空话连篇等语言混乱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篇社论还专门提出了党政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作为“文化昆仑”,《围城》中的讽刺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霸气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王朔是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中的调侃在于批判的同时尽显平民化特色。由此可见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之巨大。写作教学应当重视对作者创作个性的全面培植。  相似文献   

12.
缅甸华人母语认同代际差异表现在语言选择、语言水平、语言学习时段及途径、语言规划、对下一代的语言期望等五方面,并各具特点。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不同年龄段华裔的生存背景不同,导致母语学习需求和动机不同;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各时代发挥的母语传承作用不同,进而形成的母语认同模式不同;不同时期国家语言政策的指挥效用也不同。研究华人母语认同状况,应探求母语认同模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作用;客观看待语言认同带来的民族认同新变化,利用地缘优势,为缅甸国内稳定的华文教育政策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多元文化背景下,海外华人母语与居住国通用语是可以共存并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淑君 《青年论坛》2011,27(1):151-153
回避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写作中惯用的学习策略,它的成因、表现形式、影响是多方面的,其解决方案和对策能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深刻启示,语言学教师和学生对此问题应高度重视,以促进语言习得。  相似文献   

15.
莫卧尔时期,乌尔都语逐渐取代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官方地位。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推行英语教育和西方教育政策,英语逐渐成为权力语言。英国出于分而治之钳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需要,曾经默许资助和扶持穆斯林传统教育,使乌尔都语在殖民地后期得到发展。印巴分治后,乌尔都语在穆斯林统治的巴基斯坦成为官方语言,而在印度教派统治的印度却只能是地区语言。正如塞缪尔.亨廷顿所说:"文化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权力的分布。文化几乎总是追随着权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学创作的特点给以语言教学为宗旨的文学课带来的阅读障碍问题;文 化冲突问题;语言得体表达问题入手,分析了其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相应手段。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情歌在语言运用上素朴俗白,清浅自然。透过口语化的语言,我们能发现其审美特征的三个层面。直白泼辣的意趣美、素朴粉饰的情趣美、俏皮机敏的谐趣美。通过美的三个层面,不仅让人感受到布依族情歌语言清新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体味到布依族崇尚“朴质真纯,自然高妙”的审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以知觉为起点的。在这一基础之上,梅洛-庞蒂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梅洛-庞蒂早期研究借助于知觉.从而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了避免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他还提出了“身体间性”、“世界之肉”等概念。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梅洛-庞蒂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他就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他希望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和他人。只是这些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他人、存在及其理解的困难。所以他最终只能强调共存与共生。总之,梅洛-庞蒂的哲学强调一种“交织”、“互逆性”的“配置”和知觉的基础地位.它是一种“含混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中越苗语具有和谐与竞争的双重特性。和谐性表现为同一支系语言的和谐、不同支系语言的和谐、母语与国家通用语的和谐、母语与当地强势语的和谐,和谐原因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因素有关。竞争性表现为支系语言的竞争、苗语与其他语言(包括方言)的竞争、中越苗语的竞争,存在竞争与语言地位和语言功能不等有关。加强中越苗语的研究,能够助力于"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有利于国家的语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