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次一、经济法应对金融危机之路径展开:市场与政府兼治——对金融监管制度调整方向的探究二、经济法应对金融危机之价值展呈:多层面的兼顾考量——对金融监管制度调整运作的审视三、经济法应对危机之绩效考察:循法而为与合理取度——对金融监管制度调整成败的评析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史上的风暴型事件,它能在短时间内袭卷侵扰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秩序,使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发生急剧的恶化,加之许多金融资本的运动在区域版块及全球经纬间进行,金融风险也随之升级为国际性危机,因此,一个国家要同时承受来自境内境外的多重压力,这使得一国之域循法应对危机的任务相当沉重。危机产生是典型的市场失灵,危机之治是典型的国家干预,而克服市场失灵之国家干预,乃经济法之本意,经济法担当了治理金融危机的主职重任。  相似文献   

2.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显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同时也是对经济法价值理念的一次实践检验。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决定了政府与金融企业行为应纳入法治轨道,并保持各自的行为边界。对金融业的监管要体现经济法的安全与效率价值,并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实质公平公正是社会分配的基准、拉动内需的前提、引领"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原则。金融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法的发展理念是金融业稳健运行的支撑和保障。我国应进一步弘扬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经济法制度的前瞻性和预防性功能。  相似文献   

3.
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政府救市行动再度引发了学界关于经济法上的权利与权力问题的争议。从经济法的一般法的特征与特殊性质出发,可主张在经济法中坚持经济法权利(力)义务结构的分析方法,并以此作为经济法规范设计的基本准则,以保障市场经济主体的利益。经济法上的权利(力)义务配置,一方面要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与权力的种类,如税收调控权、金融调控权、产业调控权、财政预算调控权、反垄断权、市场规制权、消费者权等;另一方面要在经济法的制订与实施过程中通过信赖利益维护原则等维护法律安定性,通过立法论证过程、公开辩论、事先预告等方式,保证规则一定程度的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4.
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原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世纪美国的次贷危机及金融管制立法改革动向、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及金融大爆炸改革等的金融管制实践经验和教训表明,放松金融管制固然会有效促进金融创新,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无视对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其结果必然是纵容市场滥用行为、动摇金融稳定基础,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消费者受害现象日益突显。鉴于金融商品和金融消费者的特殊性,立法者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有必要在金融立法中贯彻对消费者的倾斜保护、全面保护和适度保护原则,并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规范当中去。  相似文献   

5.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及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信用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和金融监管松懈导致的金融泡沫的破灭。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经济衰退和失业加剧,并使世界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遭到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阐述了如何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和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6.
行政法视野中的金融危机及其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昕  向敏 《行政与法》2009,(7):21-23
行政法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体现出来.行政法能够及时通过立法确认和保障政府宏观调控经济、整顿市场秩序的职权;能够督促政府积极转换职能,提高危机管理水平;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秩序,确保交易公平,规范权力运作.因此,在行政法学研究中应积极引入现代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健全行政法制,提高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志云 《法律科学》2007,25(5):86-98
晚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领域掀起一股席卷各个层次的、以自由化为中心的造法运动,并初步构建出一个全球自由市场秩序体系.然而,当前国际经济立法面临着公平价值缺失的困境,并由此引发自身的"合法性"危机.鉴于此,在当代自由主义理论内部对正义内涵的争论中,寻找一种可资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价值重构的理念成为必要,罗尔斯的复数正义理论对此提供了某种启发.当然,在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价值重构中,发展中国家及我国对自身的正确定位以及战略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目标就是"法治化"、"公共化"与"公开化",这三大目标与经济法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越位与缺位,体现社会本位,追求公平价值理念是一致的,体现经济法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徐雅丽 《行政与法》2003,(11):42-44
公平与效率是法律的重要价值。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政府立法需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进而体现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市场领域的政府立法应当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非市场领域的政府立法应当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经济法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生、扩展和解决等重要问题,可以从经济法理论的视角进行解析。其中,金融危机的发生,是源于"两个失灵",它从消极方面体现了加强经济法调整的重要价值;金融危机的扩展,同国内与国外经济、实体与虚拟经济、内部与外部经济等多重二元结构直接相关,需要运用经济法进行"辨证施治";金融危机的解决,同样应当遵循经济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明晰相关主体的不同类型法律责任,并通过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的综合调整,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法律规范中的主体为参照可以看出,以往经济法主体理论研究脱离立法与实践,致使理论的传承性与内容的重复性过强,囿于对独特性的强制性证成而忽略了经济法律关系在主体设置上的重要性,在"主体—行为"模式上缺乏持续而系统的研究路向。经济法主体理论在传承的基础上需要超越。拓补经济法主体理论框架的关键在于以"责权利相统一"原则为指引创新经济法主体的设置模式,并以"社会本位"为理念突出经济法主体的法益目标。经济法主体理论抽象的价值依归,在于发挥经济法中"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对各国金融监管模式的一次全面检验.通过分析美国监管模式的弊端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所作所为,我们发现,在防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安全上,加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应当如影相随,并且政府的威权和作为在现代金融监管中不可一日缺位.同时我们还认为,完善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必须是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的全面配合.尽管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但是仍然应根据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进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3.
法学界关于经济法价值的观点不尽相同,结合经济法自身的特征,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应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整体效益方面上。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在于经济价值,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企业内部的平等、市场领域的竞争自由和宏观领域的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4.
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积极应对,除采取金融、财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手段之外,主要发达国家均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调整和经济转型、提升国家长久竞争力的核心措施。通过对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科技战略与政策的调整进行梳理,提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干预手段,使国家干预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其重要性勿庸质疑。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应具有其固有的法律价值和规范模式。文章通过对经济法语境下"国家干预"内涵的分析,从经济法律规范的逻辑设计和规范结构剖析经济法对"国家干预"的规范模式。  相似文献   

16.
沈铀 《行政与法》2007,5(12):147-149
社会中间层是在内涵上涵盖社会自治组织、社会经济团体等概念的理论范畴,通过"政府——市场"二元结构向"政府——中间层——市场"三元结构的转型,其作为经济法新的调整对象为经济法实现协调国家经济运行的立法目的提供了广阔的理论前景。本文将重点阐述社会中间层对经济法理论创新、实体法和程序法实现机制的作用和基础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7.
当传统的金融服务功能脱离了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便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制度,这就是本文所称的金融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生产货物和提供服务创造并保有财富的方式不同,金融主义为金融机构自身利益服务,仅仅关注金融及资本市场的交易本身,逐步放弃了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服务功能.2007年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金融与资本主义之关系的反思.本文在提出金融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主义的理论溯源,梳理了金融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示了金融主义的危害,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必须终结金融主义,回归资本主义.因为金融主义导致当代人劫掠后代人财富并危害国家安全,本质上是不道德的.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的反贫困机理和制度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大洪  廖建求 《现代法学》2004,26(6):105-112
贫困体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而这两个失灵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完善的理论基础;反贫困所体现的公平观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经济法之实质公平的典型表现形式;政府反贫困行为还与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相契合,体现了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思想;因此,经济法可以从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两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理论认为,分配不公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应当通过国家(政府)干预来解决。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却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无疑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公平问题将将更多地依靠市场来解决。市场不一定不公,干预也不一定公平。分配不公的问题同样可能是干预失当(规制失灵)的一种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之法"的经济法自身亦需要调整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从而为我国分配公平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在市场中更好地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于实体经济基础上的现行银行法律制度不能有效规制虚拟金融关系和混业金融,国际金融市场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则体系和监管协调机制,美国货币权扩张构成对他国侵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金融法治的缺陷和国际金融法的无序。后金融危机时期欧盟、英国、日本等相继修改银行法。我国银行法须着力解决:基于调控与规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透明度、问责制与货币权,基于创新与发展的银行混业监管制度;基于公共责任视角的政策性银行立法;基于竞争与效率的银行破产与救助立法;基于安全与开放的银行监管权配置及监管模式选择。这些变革是以金融调控与监管职能分离趋势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