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培贤 《前线》2013,(7):89-89
清朝诗人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意思是说学问如弓,才能如箭,弓弩使箭镞射出,才能命中目标;没有学问,才能不可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便把握不住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一作者发文提到,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归纳出关于习近平的评述心得: 热爱古代经典:习近平经常在讲话中引用中国先哲名言.如在谈及中国青年发展时提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相似文献   

3.
王晓河 《前线》2013,(1):84-84
《论语·公冶长》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子日,“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按现在的话来理解,就是孔子说,算了吧,我没看到过能察觉自己的过错并在内心与自己打官司作斗争的人。孔子周游列国,见识广矣,然而不曾得识自讼之人,可见自讼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和美德。  相似文献   

4.
论见识     
燕秦 《湘潮》2013,(8):1-1
见识这个词,做动词用时,词典上的解释是接触事物,扩大见闻。这样的解释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很表面、很肤浅。应当说,见与识是同一行为的两个阶段、两个层次。见,可以指见闻。识,应当指认识、知识、学识。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或深化。因此,在见与识之间,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见多识广。就是见闻多,知识广泛。因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张。与之相反的情形是少见多怪。因为见得少,对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也感到稀奇古怪。  相似文献   

5.
“见识”,指见闻和知识。一个人的见识如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事业上的成就大小。而对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者来说,“见识”则显得更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本人在事业上是否能有建树,更关系到能否开创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新局面。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领导者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见”和“识”呢?我认为要有“四见”和“四识”。  相似文献   

6.
尊重常识     
《党课》2012,(6):51-52
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普通知识”,与学理知识相对。常识往往由于“普通”“平常”而常为一些领导干部所轻视。其实,这是错误的。常识是“识”。这种“识”,不仅指见识,而且指知识。见识也好,知识也罢,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对认识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7.
用心专注     
不管任何国家,所有伟大的人物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不专心学习的,要胜过同时代的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就一定要去用功读书。懂得了珍惜时间,就要好好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学习的秘诀是什么?答案是用心专注。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说:"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在孔子看来,学习好像赶车一样,很怕赶不上,赶上了还怕会失去。其实,车赶上之后,就不用担心了,自然可以抵达目的地;但学习不同,学习最怕考试的时候忘  相似文献   

8.
学识与见识     
据《新法编排汉语词典》解释:学识即一个人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见识即一个人要接触事物,扩大见闻。学识和见识是构成一个人能力、素质、本领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通过理性的把握,实现学识与见识共同长进,对走好人生、实现价值、贡献才智有重要意义。学识和见识是知识形成的两种形式。学识凭学而识之,讲的是学习知识、积累文化的重要性。学识是静态的,是隐性的,是内功,是古人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头悬梁、锥刺股”,是清代王国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一个叫高缭的人"仕于晏子",在晏相国门下做官(刘向《说苑·臣术》)。晏子是当时闻名于诸侯的齐国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虽然贵为宰相,位居高位,但却十分贤能谦恭,善于识才用才。  相似文献   

10.
正确识人是选好干部的前提和基础。在考察干部的实际工作中,有些识人的界限难以划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确识人用人。如何在  相似文献   

11.
<正>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感叹:"用人难,识人更难。"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杰出的领导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识人方略,为党和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周恩来看来,人才有一个从"潜"到"显"的发展过程。识人贵在善于在一个人未显之时识别其潜在的才能。1934年9月,丁振愈来到周恩来身边当警卫员,这个小战士机灵又勇敢。刚来的时候,写个"丁"字还要费好大力气。跟周恩来学习几个月,就能写家信了。长征以后,碰到打仗,总想冲到战场上去。遇到敌机轰  相似文献   

12.
寇准荐丁谓     
《宋史》载:寇准同丁谓交好,认为丁谓有才能。早在咸平初年(998年)前后,曾任过参知政事的寇准,从遭贬的邓州知州升迁工部侍郎,接着又晋升尚书工部侍郎后,就不止一次地向当朝宰相李沆推荐丁谓,但李沆始终不用。寇准问道:“相公为什么不用丁谓?”李沆答:“不是已经用了吗?”寇准不以为然,反问道:“像丁谓这样的人才,相公能  相似文献   

13.
我在省委党校第六期轮训班,经过近半年的学习,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十二大精神的理解,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学习理论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一)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才能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列宁说:“如果有一个人说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同时又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知道其他任何事物,那他就根本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要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必须学习,“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列宁选集》第4卷第348、349页)。  相似文献   

14.
周永康同志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实施跨越式发展,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用人机制”。本文就如何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树立人民公仆形象谈一点粗浅认识。建立“准确识人”机制。选人用人,关键在于识人、辨人,真正选拔出具有领导才能的人。要“准确识人”,必须认真考察“四性”:一是优异超群性,二是快速高效性,三是意志坚定性,四是开拓创新性。要准确识人,必须正确处理好“一双眼睛”和“多双眼睛”的关系。既要重视领导者的“一双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2015,(6):20-2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典出:《论语·为政》原文:同引用释义: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思考也会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6.
《求是》2004,(12)
1·3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胡锦涛)3·3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而奋斗(吴邦国)4·3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供给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回良玉)5·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贺国强)8·3努力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吴仪)9·3认真学习贯彻政协章程把人民政协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贾庆林)11·3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刘云山)12·3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党章做遵纪守法的表率(吴官正)社论·评论1·14社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04,(24)
16·3纪念邓小平同志(李鹏)16·7“合资经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李岚清)17·3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18·3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人民政协工作(贾庆林)20·3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吴邦国)20·1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曾庆红)社论·评论13·3更好地担当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本刊评论员)13·49像任长霞那样做人(杨丽萍)14·48谈嗜好(魏志民)15·49莫将书文作钓饵(李炎溪)16·61廉政也是政绩(黄远志)16·62戒伪善(顾伯冲)17·11社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人是会“变”的。既会“变”,就应识“变”,只有识“变”,才能识人知人;只有识变,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要坚持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评价干部”(江泽民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用这种辩证法的眼光“评价干部”,就是要把人当作一种处于“变”的客体去了解。看不到“变”,是一种唯心、主观、僵化、凝固的观点。用这种观点观察分析人,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泥坑,往往会把人看偏、识错,给我们的事业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和损失。“天地万物无时不移也”。“…  相似文献   

19.
用人适其性     
人的才能大小是不同的,就像用升无法盛下斗中的东西一样,盛不下就会溢出来,溢出来就全浪费了。用了不该用的人,怎么能没有危险呢?  相似文献   

20.
功盖三国的诸葛亮,字孔明,在其身后1700余年的口口相传中,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他因隆中一对,策划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而名垂青史。知人用人是做事成事的基础,诸葛亮在识人用人上的高超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