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互联网普及率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网络在中国如此迅猛发展,将会给民主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民结构趋近于现实中公民的社会结构,电子民主基础进一步充实.网民以多种途径参与政治,微博的兴起值得关注,制度化的途径初露端倪.网民热议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民生、政风和民权问题上.中国政府采取一些与网民互动的措施,各级领导表示重视网络民意,并且尝试多种吸纳网络民意的渠道.一些...  相似文献   

3.
张北坪 《传承》2012,(5):76-76
"网络求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的情势下,网民凭借网络技术和手段向社会寻求帮助的一种新的求助方式。随着我国网民数量在较短时间内呈几何数量增长,"网络求助"由此也逐渐演变为当代人求知、求助、求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网络言论:自由与管理适度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保障和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但网络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政府应加强网络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网民的言论自由权.本文从借鉴国外网络管理经验出发,以我国网络管理的主要矛盾为切入点,提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与政府管理要适度平衡的观点,并对二者适度平衡的原因、依据进行探析,以及针对当前我国网络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应用普及,我国青年学生网民数量激增,青年学生网络表达的渠道增多、网络表达更加便捷和经常,这为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是由焦点事件缘起,在青年学生网络讨论中发展和高涨,并逐渐走向淡化或消落。  相似文献   

6.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光明 《公安研究》2011,(6):55-59,83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网民数量的激增,网络舆情这一代表当今我国社情民意的声音已愈来愈强大,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引起了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公安机关要正确看待网络舆情,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牢牢掌握舆情导向,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夯实舆情建设基础。  相似文献   

7.
周航  刘广源 《传承》2011,(5):86-87
时下,网络"微博"是流行于网民中一个时尚热门的交流平台,它以文字简洁、传播及时、互动性强而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从2010年2月起,我国各级公安部门紧跟时代的步伐,相继开通了官方的警务微博,搭建起警民互动平台与网民们共织"围脖"。  相似文献   

8.
宋燕 《时事报告》2013,(1):92-93
华南师范大学苏磊同学来信说,时下网络信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舆论?答: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4.97亿,均居世界首位。如此数量级的网民规模,让中国的互联网成为世界上最热闹、最嘈杂、也最舆论化的网络。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言论,都可能会"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资料卡片     
中国政治生态环境的新变化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网民已上亿人,而且数量还在迅猛增长,网民在网上言政议政成为网络上的主要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苑丰 《传承》2012,(15):39-39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网络已经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崭新的网络舆论场。在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和网络媒介越来越深度介入的现阶段,如何认识、把握并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北京观察》2012,(4):41-41
正问题与分析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从年龄结构看,以2010年数据为例,10岁以上到4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80.5%,在网民中占据绝大多数。根据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北京市10岁以下网民占0.9%,达到10万人,10至19岁的网民占17%,已经超过200万人。国内社交网络和本地生活门户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青少年网民网络生活不可或缺的必要元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做好互联网工作,首先必须做好青少年的网络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2.
数据     
▲我国网民人数跃居世界第二《中国青年报》2003年1月17日报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0万,较半年前增长了1330万。CNNIC的调查对“网民”的定义是: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根据世界上公开的数据,截止2002年12月,日本的网民数为5400万,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本次报告还显示,截至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影响网络问政效果的网民行为因素中,网民的问政渠道选择行为与问政效果有着显著关系。在网络问政的过程中,网民对各种网络问政渠道的使用效率有差异,政府网络渠道的使用效率高于非政府网络渠道,这种差异与网民的职业特征有关;相对于非政府网络渠道,网民对政府网络渠道的期望值更高,而期望值对其问政渠道选择行为有明显影响;网民的网络渠道效能认知对其渠道选择有影响;网民参与网络问政的动因对网民的渠道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陆杰华  左罗 《北京观察》2013,(10):22-23
社会是人构成的.网络社会也是.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还是要从网民出发。“躲猫猫”、“郭美美”等事件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响,甚至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因为广大网民缺乏一种平台来实现他们自由表达、自主参与的诉求。  相似文献   

15.
公安机关网络形象包括三个要素:网络形象的认知者—网民、形象的认知对象—公安机关和民警、形象形成的环境—网络空间。公安机关网络形象的形成是动态系统中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机理表现为:公安机关网络行为的要素不断对网民进行信息刺激,引发网民的评价;网络涉警舆论环境和网民个体两大影响系统直接作用于网民评价,对网民评价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网民评价结果持续反馈,作用于公安机关,推动公安机关不断优化网络行为,进而塑造良好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以及网络在我国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普及,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在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扩散带来契机的同时,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接受带来强烈冲击。  相似文献   

17.
舆论场具有较强的马太效应,使得热点事件能够吸引极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网民则会跟随其后"蹭热度",导致"热"者愈"热"。"蹭热度"现象模糊了舆情事件的真实内涵、扭曲了舆情引导的正确方向,对当事人或社会发展都具有不良影响。对此,应立足网民诉求,重视民生舆论;提升决策水平,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唯有如此,才能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构筑健康和谐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18.
网络实名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和合理性,但其推行必须以公民个人隐私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为前提。网络实名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但是,由于我国立法、配套制度以及网络技术存在缺陷,网络实名制下网民注册的个人隐私信息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完善相关立法、制度、技术并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对于网络实名制下个人隐私权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用户低龄化和网络文化低幼化,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网络素养提升和网络综合治理的问题。当前,无论是从网民年龄结构还是从未成年人的网民规模来看,中国网络用户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网络用户低龄化助长了网络文化低幼化,以至于造就了全民孩童、即时享乐的泛娱乐化、庸俗化思潮的兴起。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技能应用是需要长期引导和培养的,网民特别是低龄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应成为国家、社会、学校以及每个家庭都高度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杨航 《重庆行政》2020,(1):44-46
目前,我国网民数约为8.5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约为8.47亿,占比99.1%,在线政务服务用户数量达5.09亿,占我国网民总数的59.6%。线上政务服务用户数量激增的背后,一方面是互联网服务日臻完善,结构性地改变着公众的认知和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纷纷推出政务客户端。然而政务客户端在建设、推广、运营、维护等方面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其功能的发挥,甚至令公众对政府产生了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