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苏童开始创作至今的近30年时间里,学界涌现出一系列研究苏童的学术文章,对苏童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审美作出了分析和阐释。研究者们对苏童小说主题的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返乡与逃遁、生命与死亡、历史与宿命、人性与欲望。研究者对苏童小说的审美与艺术价值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从容优雅、舒缓流丽的叙事,流动丰富的意象与意境,感伤颓靡唯美的南方情调。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老舍小说审美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笑中带泪"的幽默风格,这种定位从总体上抓住了老舍小说的审美特征,但在整体上却给人以笼统、模糊之感.老舍创作的小说十分众多,其审美特征虽有内在的一致性,具体审美风格的表现却是复杂的变化的,若不加分别地一概而论,必然会造成模糊感和偏差感.对老舍小说审美特征的分析与判断,应以老舍小说所体现出的成熟风格为前提和目标,应首先梳理老舍小说审美风格的发展变化,然后进一步归纳其审美风格的特色及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艳 《工会论坛》2009,15(1):154-155
苏童小说中女性的悲剧起源是:一方面,他承认男权社会对女性悲剧形成的外部因素,但是另一方面,他更关注女性自身所具有的弱点。在苏童笔下,我们看到的女性形象丧失了传统美,女性之间相互残害,女性对男性盲目崇拜。正因为这些特点,才使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一种新型小说类型——轻小说开始在青少年中流行开来.与其他小说类型相比,这一小说类型结构简单,阅读起来轻松、娱乐、易懂且题材丰富,十分符合现在青少年对小说阅读的喜好.然而,现在我国对于轻小说的研究几乎还处于零基础阶段,这一小说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如何,值得青少年研究者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往往从自身审美出发,强调自我的个人感觉,打破固有常识与传统故事性小说模式,从而起到先锋性的效果。《古典爱情》这部小说亦是通过解构与戏仿“古典爱情”的主题而达到建构其小说先锋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把柳建伟的长篇小说《突出重围》的主题分为三个方面:新观念对旧观念的突围,军队建设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突围,爱情、性爱对道统和权力、金钱及其编织的关系网的突围。并以此总结出,这篇部小说以审丑、审悲为主的文学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政府”越来越成为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主题,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称得上“蔚为大观”.比如,2000年至今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将近50万篇,博、硕士论文2万余篇,专著600余本.面对这样一个“老生常谈”但又“常讲常新”的话题,研究者该如何探索自己的研究路径并获得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呢?刘祖云教授的《十大政府范式:现实逻辑与理论解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佳的“范本”.这一研究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学位点是我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基础.因此,学位点主题的相关研究亦是我国学位授权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是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统筹优化的依据.本文基于我国已有学位点相关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及可视化技术,从现状、研究方法、热点及趋势等视角,对我国学位点相关研究展开分析与评述,并探究潜在研究趋势、提出未来研究的思考与建议.结果表明:我国学位点主题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关注度持续增长,但研究者的研究持续度、交流合作度不高;研究热点表现在专业学位、结构布局及国际化等方面;研究趋势表现在学位点的质量保障、自我评估及动态调整等方面,且动态研究方法的运用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者与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乡土小说主题的复调上,主要谈论小说的反讽意义和启蒙者的启蒙困境,而对思想冲突的多层性研究不够,而这可从鲁迅乡土小说叙事中的多层次对话结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至20世纪后期,唐宋词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已经呈现出多元状态。张幼良先生在《当代唐宋词研究论纲》中总结列举出以下诸种研究方法与模式:社会—心理批评方法、文化—心态批评方法、文化批评模式、诗—史研究模式、诗—心研究模式、艺术美学批评方法、主题分类批评方法、接受美学批评方法、范式批评方法、计量统计研究方法、意象批评方法、审美阐释方法、结构分析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11.
丁玲笔下的知识女性形象,以其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女性寻求新的解放道路的艰难坚韧的探索,体现出其在现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本文拟就对这类形象的性格表现及典型意义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事求是地评估这些人物形象体现出的时代意义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一丁玲以反映知识女性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主要表现了当时女性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爱情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的恐怖小说起步较早,发展完备,美国的斯蒂芬.金是顶峰作家。中国的则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兴盛,李西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恐怖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黑暗的另一半》和《血钞票》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恐怖主题,气氛和意象的不同,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文化背景,文学传统和读者接受方面,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恐怖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审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特定的审美文化从属于特定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的内涵包括群体的共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艺术性的物化产品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等方面.本文从反传统美学的角度论证了传统美学的重大缺失和根本弊端.并论证了审美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新的领域"、"重写美学史"、"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及"创建新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性意义.审美文化的理论研究是当下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价值角度,探究萧红小说的创作轨迹,并以美、丑、悲、卑下等为审美范畴,梳理萧红小说的审美价值。透视萧红的小说作品,无论是对丑恶现实的呈现,还是对卑下命运的控诉,以及对黄金时代的诉求,都体现了其审美价值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研究自小说问世以来便未曾断绝,而<西游记>本身丰富文化意蕴的多义性也为学者们的争论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其实,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几个方面而言,这部寓意隽永的小说与明代王阳明的"良知"、"致良知"相合,而取经可以看作是"致良知"的故事版本.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自步入文坛以来,其小说叙事上的深刻性和创作技巧上日益成熟,在评论界备受关注,他创作的小说不仅显示了他对女性生存现状和价值取向的特殊关注和深入理解,也展示了其独特的创作特色。通过对其小说文本特色、叙述内容和审美追求进行分析,以期对毕飞宇小说研究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福斯特小说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的《天使惧于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印度之行》可以称为国际小说。福斯特在这些小说中试图诊断跨文化障碍的成因,提出跨越文化障碍的方案。小说涉及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宗教等方面,可谓从文化角度对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大大小小问题的系统确定,但这和福斯特的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他的思想观分不开。本文从以下几部分来探讨福斯特小说的文化内涵:.从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的跨文化视角及福斯特的自由———人文主义思想观。  相似文献   

18.
对藏族文化传统的关注和思考,是扎西达娃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藏族仪式、民俗是作者借以表达此主题的文化形式.从《朝佛》到《西藏,隐秘岁月》,作者有一个简单批判到犹豫反思再到深刻领悟的思考过程.扎西达娃的创作始终植根于藏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他一直在追问:藏族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如何存在?因此,扎西达娃的小说是“西藏”的,与魔幻和荒诞并无多大关联.  相似文献   

19.
张欣以她细致浪漫的笔调描绘都市女性的命运,选取爱情主题展现其生存的困惑及情感的渴望,由此形成了她小说的主要特点:一方面以现实主义作家的理性精神,揭示"爱情"主题与商业文化之间的必然冲突及爱情追求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以文学家的浪漫、女性的温情,永存对爱的挚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西方视觉艺术理论揭示视觉审美的深层心理动机,审视才子佳人小说视觉审美的特征,认为视觉审美经验对于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子与佳人之间情爱的产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才子与佳人情爱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