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何勤华 《法学家》2004,(4):49-60
本文通过对清末与民国时期我国国际法文献的系统梳理,对该时期国际法研究领域中若干代表作品的评述,以及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科诞生与成长过程中之基本特征的分析,阐述了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外交史的一个缩影,国际法学科的成长与进步既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结果,也与学术界的自强不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国际法学: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国际法学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国际法学研究中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国际法学研究与国内法学研究脱节,国际法学研究的基础薄弱,国际法学的研究队伍青黄不接等方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整个社会对国际法和国际法学确立正确的认识、提供有力的环境,而且在终极上需要所有国际法学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洪永红 《法治研究》2010,48(12):30-36
国际法从产生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其人文关怀,本文从国际法的起源、国际法的发展、近代国际法学的产生和国际法的内容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国际法所体现的人文关怀。格老秀斯将国际法从神学中解脱出来,以人文主义作为其法学基础,创立了国际法学。当今社会,人文主义已贯穿于现代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在未来的道路上,国际法将继续以其人文关怀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权立法,更全面、具体地保护世界人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国际法学7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步形成、萎缩萧条、恢复发展和积极有为四个阶段。70年来新中国国际法学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承认与继承、和平解决争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对现代国际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新中国国际法学存在对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有待加强、对国际立法和国际司法活动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中国对外政策或外交实践提供前瞻性支撑的理论尚显不足、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际法论著尚不多见等问题。在中国国际法学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国际法的解释和适用问题将更加受重视,国际法的理论创新将进一步加强,增强国际法发展的中国话语权将成为中国国际法学者日益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5.
一、国际公法学 (一)“九五”期间国际公法学研究概况 九五期间的国际法学研究,受到一系列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的影响。其中首要者是,1996年12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法律知识讲座上就学习和研究国际法问题所作的重要指示。在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下,结合中国对外关系和国际社会的实际情况及重大事件,中国国际法学界在九五期间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 1.国家主权问题。主权问题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的和全局性的问题,是近代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础。冷战的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  相似文献   

6.
《万国公法》与清末国际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勤华 《法学研究》2001,(5):137-148
《万国公法》是译成中文的第一本西方国际法学著作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同治三年 (1 86 4)京都崇实馆本。该书首次将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思想观念以及概念术语带入中国 ,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直接促进了清末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由于种种原因,外国传教士成为重要媒介。在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晚清寓华美国传教士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一位来华医学传教士伯驾翻译国际法的活动为中心,兼及丁韪良,论述了寓华美国传教士对近代西方国际法传入中国所作的重要贡献及其对晚清外交和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法政杂志是近代学者对分析法学深入研究的主要载体。分析法学在近代法政杂志中的介述、评论以及"中国新分析派法学"的诞生与发展,充分吻合中国近代法政杂志"求是致用"的宗旨,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分析法学在中国成长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9.
从广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无疑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内法学,也可简称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际法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际法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研究国际间的新情况,研究国际法上的新问题,使现代国际法学更好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的科学。更具体地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际法学,要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学的概念对象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法学的概念对象与研究方法慕亚平周建海一、国际法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国际法学是研究国际法的法律规范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和学科,是以国际法的主体、额体和内容以及国际法的体系和规范的产生和发展、本质、概念、特征、作用、渊源、效力为对象的一门理论法学。国际不学...  相似文献   

11.
There are two developments the combination of which has led to new challenges to international law: the growth of economic regulations and globalisation. While the modern econom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oliferation of regulatory laws which are rooted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olicies, the loosening of the national borders and globalisation has led to conflicts of economic regulations. Such developments have posed various risks of violations of national economic regulations by the economic actors and could lead to tension among national states which have jurisdiction over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 private parties involved in such a situation could somehow avoid such risks by their own initiatives and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but in most cases such measures do now work and the conflict has to be resolved through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countries involved.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tentials for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to come up with rules, principles and norms to resolve such complex disputes which touch up issues such as non-intervention, equality of sovereign states, state immunity, self-determination and other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Unlike certain area of international law such as law of sea where a few factors involved and the disputes could be resolved by relying on simple facts and rules, the appli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regulations extraterritorially creates tensions among the nation states in respect of the demarcation of national jurisdictions. It is here that public international faces a new challenges and need to come up with new approaches such a balancing of interests of the states involved in the conflicts.  相似文献   

12.
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及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国际法与国内法存在着区别与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法也存在着集中化的趋势,但一个“公力救济”的国际社会尚未最终形成。中国目前尚无宪法性法律规定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根据实践,中国在条约的国内生效问题上采用的是纳入的方法。由于缺乏明确规定,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存在困难。应在宪法性法律中明确规定条约在国内生效的程序、不同性质的条约与相关国内法的等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种制度变迁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中国经济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在改革开放、社会转轨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经济法的发展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渐进式改革"注定了经济法在发展初期以国家本位为主导、以经济行政法规、法律"双轨制"立法为特征,在稳定的前提下,以较小的社会成本获得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政治的科斯定理)。早期我国经济法属于典型的"由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国内外法制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中国加入WTO,经济法完成了从国家干预法到国家协调法、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从国内法到国际转轨、从实体法到程序法、从硬法到软法、从公法到公私融合的六大转变。"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时代下,"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经济法正迎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蔡高强  刘健 《河北法学》2004,22(4):116-119
欧盟法主要由欧盟与成员国签订的基础性条约、欧盟与第三国或国际组织签订的条约和欧盟通过的条例、指令和决定组成。在欧盟内部,欧盟法可以直接适用,具有直接效力,并处于优先地位。欧盟法与成员国法的关系既不同于国际法和国内法关系,也不同于联邦法与成员邦法的关系。欧盟成员国各自适用欧盟法的实践,反映了欧盟法独特的适用方式,表明国际法日益得到普遍的尊重与遵守,主权国家自觉灵活适用国际法以维护国家利益,国际组织在国际法国内适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对现代国际法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On 30 June 2012 China promulgated the Exit-Entry Administration Law of the P.R.C., which is the most systematic and fully developed law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in China up to now. This paper firstly giv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ontents of the new law. Deficits of the Law as well as possible solutions are expounded in the following se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China’s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under relevant international treaties that it has ratified. Finally,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Law’s potenti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law gives equal emphasis on strengthening exit-entry control and facilitating the cross-border movement of desired migrants. It demonstrates that super-national treatments that aliens have received in China in many ways are giving way to national treatments. Such a security-oriented law will be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preventing illegal migration. Yet its failure to address refugees and trafficked victim protection might impinge on the rights of refugees and trafficked victim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相似文献   

16.
田玉才 《时代法学》2006,4(4):98-107
自1864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后,近代国际法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但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不止翻译一途,学堂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留日学生对国际法的翻译及其在新式学堂的教学,更使国际法的影响扩展到广大普通知识分子阶层。概括说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其内容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其过程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而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国际法的接受则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其接受程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中外关系状况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7.
鲍禄 《政法论丛》2014,(1):30-37
按照时间顺序和发展内容,可以对现代法制进行三个阶段的划分,分别用“法律1.0时代…法律2.0时代”和“法律3.0时代”来标识。当代世界,以各国的国家法、国与国的国际法和区域一体化的超国家法为三种法律形态,已经步入“法律3.0时代”。三种形态共存构成了全球法律复杂多样的面貌,三者之间的互动使得其中任一类型法律的属性、存在和运行,都会直接受到其他两个的作用和影响。我国目前面,临从“法律1.0时代”到“法律3.0时代”三重任务叠加的情形。向内,这指向从民主与法制到“法治中国”的全面建设;向外,这意味着应对、合作、参与全球性的法律秩序建设,其中包括法律规则制度、甚至原则理念的竞争。  相似文献   

18.
张卫彬 《时代法学》2009,7(1):105-111
长期以来,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在国际法理论上颇有争议。而且,由于它涉及国际法的法律性质、效力等重大方面,因而成为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实质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各国的宪法问题,而不是国际法问题。目前,国际习惯法入完或通过判例确定其在国内法的效力成为各国的普遍做法。我国宪法应根据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特点,以及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原则,通过混合模式,科学合理地确定国际习惯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相应地位。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完善首先需要完备的基本原则。但是 ,各国关于现代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基本原则理解各不相同 ,国际公约对此规定亦不尽相同。笔者认为现代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基本原则体系应由可持续发展原则、国家主权原则、国际合作原则、合理分担责任原则及和平、公正、及时解决争端原则构成 ,并阐述了各基本原则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以期促进现代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日本对经济实施了市场规制、宏观调控、国家投资经营三种国家经济调节职能,并相应制定了三种类型的经济法律法规对其予以规范和保障。日本国家的经济调节职能及经济法立法的实践表明日本经济法理论研究与日本国家经济调节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国家调节说为经济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基准,日本的现状证明了国家调节说对于构建经济法体系的国际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