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湖北宣传》2007,(4):26-26
夏明翰烈士是经毛泽东同志亲自介绍入党的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他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曾激励无数共产党人为争取革命胜利英勇奋斗,但他出生于秭归的史实却鲜为人知。2006以来,秭归县委与三峡日报社联合,通过大型系列报道“百年追踪夏明翰”,让秭归人民在了解夏明翰史迹中受到深刻启发和教育.  相似文献   

2.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这首充满壮志豪情的诗,几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他还有另外一首诗,其中有“越杀胆越大,杀绝也不怕”的词句,同样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前途的赤胆忠心和乐观精神。与此异曲同工的是抗日英雄吉鸿昌的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再看“刑场上的婚礼”的主角、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周文雍,所写的是:“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些或许被人看作不太像诗的字句,却道道地地表现出诗的特质,即“诗言志”。这种…  相似文献   

3.
备课卡片     
科目公民童心谱出希望曲年仅7岁的成都师范学校附小一年级学生韩楠迪,“六一”前把他自己出书所得的500元稿费,损给贫困地区失学的小朋友。“希望他们也能高高兴兴进学校读书”。韩楠迪从3岁起,就在父母帮助下背古诗,到上学前已能熟记40来首。上学后刚学拼音,他就学着把幼时学过的古诗注上了音。他的母亲发现,采取这种好学易记又朗朗上口的古诗注音的办法,可以同时激发孩子学习拼音和古诗两方面的兴趣。于是她从10多种教科书中选了100首格调高雅健康又富有儿童情趣的古诗交给楠迪,楠迪不仅很快就注上了音,准确地掌握了拼音的运用,而且借此很快熟  相似文献   

4.
理想——人的精神脊梁理想问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理想,是人们对一种理论、学说、事业的信仰和追求,是人的精神脊梁。理想愈远大,人的精神力量就愈强大;理想愈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愈坚强。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先辈,正是由于胸怀崇高理想、情操,因而面对敌人的屠刀,能威武不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夏明翰用热血谱写的无产阶级战歌。夏明翰青年时期渴求真理,努力学马列,于1921年冬,由何叔衡、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斗争,1928年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仍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敌  相似文献   

5.
提起气壮山河的革命烈士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们便会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那首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阳县,190年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县。祖父为前清进士,任过户部主事。父亲赴日本考察后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又投附革命。可惜父亲早逝,夏明翰由祖父抚养,被强迫每日读《四书》、《五经》。思想开明的母亲则主张儿子接受新式教育。祖父和父母两种思想的冲突,使幼年夏明翰养成了喜欢思索和勇于探寻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延 《北京观察》1999,(1):13-15
周汝昌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一句很有独创性的话:“情感智慧有着隔世的共鸣。”因为这个“共鸣”他便在心灵上与曹雪芹“汇合”了,成为一代红学名家。我和周先生之间,似乎也有某种类似“共鸣”一类的东西,但绝不敢言“共鸣”,只能说有那么一点小小的“缘分”。我是个地道的红学盲,而且从未有过扫盲举措,但偏偏有了一个接近周先生、听他畅谈的机会,而且,有了一种心灵的“交往”,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第一次采访周先生,是请他谈他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叫《谈笑》的文章,不料周先生一开始就“走了题”说:无意间涉足红学,便被贴上了一个“红学家”的标签,我便成了红学家。这话似乎专为我说的,我特别高兴,立即从不懂红学的思想围囿中解放了出来,轻松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尽管我后来逐渐明白当时相信了那个“标签”的说法是“上了当”,但还是挺乐意有这种当可上。因为我从那时起已自然地走进了周老的思维活动中,感受着他的思想,特别深刻地记下了他那几句我感受、思索了许多年而没有结果、自己始终不敢肯定的话:语言就是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溪流     
每个人的往事中,都蜿蜒着一条有关母亲的溪流。对母亲,谁都有最基本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但这就够了吗?我想,对母亲该有深刻的爱,这其中既有母亲拥你在怀的熨帖,又有岳母刺字般的良苦用心。我始终认为,母亲那一代人的情感硬于我这一代。这与我们灾难深重的民族有着深厚的关系。母亲蹒跚涉世的脚步不幸踏上了被日本帝国主义烧焦了的土地,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悲哀,民族的百年忧患不能不强硬那一代人的骨骼。知道母亲的童年,是“文革”降临时,母亲因为是“地主的狗崽子”,失去了工作的权利。一天,我发现母亲坐在床沿上落泪。这是…  相似文献   

8.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篇章。在少年时代,他就对封建制度离经叛道,在心中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相似文献   

9.
回家     
回家已有十几天的滨还是不能完全适应家中的生活。早晨,他痴痴地站在河边的一棵树下已经有半个小时了,仿佛把周围的一切都遗忘了似的。此时他抬头看了看头上飘过的一朵淡淡的云,长长地嘘了口气。他想,请25天的假是不是太长了点?这个念头刚一闪过,他就在心里暗骂自己:“太不孝顺了”。想想母亲已经快有三年没见他了,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母亲都要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看看。他理解母亲,母亲太孤单了,自己兄弟三人都不在家,二弟在青岛读大学,三弟远在甘肃当兵,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见见他们。怎么能刚回家不久就这样想呢?难道忘了请…  相似文献   

10.
《上海支部生活》2007,(10):51-51
在论坛上看到一位“80后”网友发的贴子,也写到“我们是有为的一代,我们有知识,有技能,但是我们却面临着信仰缺失的问题。”他说:“我们的父辈是在中国动荡中成长的一代,事实的见证使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可如今,无处不在的诱惑,让我们的心迷茫了,我们不知道所措,别人说什么咱们就信什么,一切都让我们无所适从,甚至连尊严都被放在功利这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而代表着红旗一角的红领巾,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员的标志.在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中,加入少先队,就多了一份责任;戴上红领巾,就要为它添光彩.  相似文献   

12.
我于1927年的农历8月3O日出生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彰化西门町,本名郑鸿池.在我十岁前的童年里,只记得有个坐在缝纫机前日夜操劳的母亲,从未见到过父亲.母亲经常流着眼泪告诉我们姐弟三人:你们的老爸因为参加什么文化协会(注: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爱国团体),“日本仔” 要抓他,逃到“唐山”(指祖国大陆)去了.这么多年了,无音无讯.加上外婆,一家五口就靠母亲一双手替人缝制衣服苦度日子.日本警察还经常来家七盘八问父亲的下落.父亲是彰化县和美镇山犁村一个贫农的长子,因为家穷而到城里当了上门女婿.我七岁那年,祖父把我这个郑家的长孙带回乡下老  相似文献   

13.
又到“两会”,又到“两会”保卫战,当警察的我,劳累之余,常会想起妈妈。 又是多时没看见妈妈了。妈妈把儿子养大,到老了就想多看看儿子,跟儿子说说话。可能,天下母亲都有的这种想法,但在警察的家里常常不能如愿。曾记得,参加完“两会”保卫战,拖着疲惫的身体安心地回到母亲的身边,母亲见到儿子,高兴得就像一个孩子,用她那苍老的手一会儿拿来苹果,一会儿拿来干果,不住地说:“吃吧!现在想吃什么有什么。你们小的时候可不行,别说水果,连粮食都不足,一到月底就得算计,你们从小个个亏嘴。”是啊,正是那时的艰辛,才使几个孩子得到了锻炼,形成了坚强的意志品质,足够享用一生。  相似文献   

14.
“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这是一首赞美蜜蜂的歌谣。然而,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位养蜂人——山西省阳泉市蜜蜂研究所所长李宪东。 说起李先生,简直神啦!他通晓蜜蜂“语言”,能和蜜蜂“对话”,调兵遣将,运兵如神。李宪东指挥着千百万训练有素的小蜜蜂,按要求给果树授粉时,遮天蔽日的小蜜蜂奔涌着,呼啸着,犹如千军万马在执行着什么攻城掠地的使命,气吞八荒,势不可当。为酿一公斤蜜,蜜蜂要采集200万朵花,飞翔45万公里。 而蜜蜂专家李宪东呢?1958年8月从河北张家口农学院动物饲养专业毕业到现在,为他酷爱的甜蜜事业已整整拚搏了38个春秋,足迹遍及三晋大地:行程100多万公里。  相似文献   

15.
有个关于回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不知回声是啥东西,有一次他独自站在旷野大声叫喊,他的回声也跟着叫喊。因此,这个孩子很生气,大声叫骂起来,但是回声应他的也是一声声的叫骂。后来,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母亲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和和气气地对他说,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其实,世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啊!” 读完这则故事,我感慨万千。闲暇中我又一次想起了家中的母亲,她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以致两鬓斑白,丝丝银发千斤重,而我们又回报了她什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求学在外,每次临行…  相似文献   

16.
许文舟 《中国保安》2004,(24):50-51
二十年前一天的后半夜,公鸡还来不及从睡梦中醒来,母亲悄悄摸到父亲身边,对他说:“快叫醒儿吧,迟了到城里会不好走。”父亲不忍心马上叫醒我,我睡得正香,正在一点点恢复着体力,因为就在要离开阿定山的头天,我还在玉米地里薅锄。月光把院场里一棵石榴与一棵黄果的影子织到了一块,落下斑斑驳驳的画,浓缩成一贴风景,像我在牛后面画的那些素描。母亲摸到了火柴,一根接着一根划,每一声细微的摩擦都像是她上了年纪的咳嗽,有点沙哑,有点生涩,有点难过。火苗从母亲手上一直往干柴上开路,火苗开始笑出声音,继而是上了铜壶,也唱起了好听的歌。母亲再次…  相似文献   

17.
本课既帮助学生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又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学好这一课,能为学习以后各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在全书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提出几点意见供大家在教学中参考。一、了解教材结构本课有一个简短的引言和两个节题。每个节题各有两个框题。引言中引用了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写的一段话,它形象地描绘了伟大的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祖国母亲养育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母亲,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我们家起床最早的人。母亲一早起来洗脸、梳头、扫地、做饭,忙忙碌碌着,一直到我和姐姐起了床,她也没有闲下来。那时我和姐姐还都在上小学,学校离我们家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当我们要出家门时,母亲不管手里在忙什么,总不忘嘱咐我们一声:“中午早点回来”(那时的学校中午是没有午饭的)我们自顾走我们的路,每一次都是很随便地回她一句:“知道了!”其实出了家门我们就把母亲的话像风一样地忘到了身后。每一次我们都是在外面疯玩到肚子咕咕作响、再也忍不住饿时才想起回家的。母亲总会先于我们的脚步抵达家门时给我们开开门,…  相似文献   

19.
补习孝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见到一幅这样的漫画:一个人高马大的儿子,将年迈的母亲踢出家门,还大骂母亲是老不死的。他父亲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要教训这个不孝子,谁知这位可怜的老母亲却挺身而出:“有我在,我看谁敢!”那个不孝子在母亲身后洋洋得意,他父亲呆若木鸡。表面上,这幅漫画有些夸张,可事实往往如此。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儿女,花费着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乃至自己的青春。他们看到儿女消瘦的脸庞,会心疼得落泪;几日不见儿女,就牵肠挂肚,见了儿女,又嘘寒问暖,尽管儿女常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儿女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向他们倾拆,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帮助儿女…  相似文献   

20.
一年半前,我躺在肿瘤医院的病床上,常常想,这个病房很可能就将是人生的终点!我对面床铺的老王,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他的全身。有时候难受得厉害,他就一个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着:“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呀?”没过几天,老王便离开了人世。他虽然走了,这句话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里一一活着,为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