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力图对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的存在给出一个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并基于对行为的结果而非动机的考察,得出了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己各自的生物进化稳定策略。最后通过制度的引入,重新提出了解释纯粹利他行为存在的模型,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制度的全面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肖凤良  陈晓平 《求索》2012,(10):80-8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成功诠释了生命世界的竞争进化机制,但是,人类社会和其他社会性动物中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对达尔文的传统自然选择理论提出了挑战,为此,群体选择理论得以提出并得到发展。群体选择理论也有其自身局限,于是,以威廉姆斯模型和汉密尔顿理论为典型代表的亲缘选择理论的提出,在一定的程度上为达尔文利他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然而,亲缘选择仅适用于部分生物群体或部分利他行为,也不具备理论上的普适性,但该理论从另一侧面对群体选择理论及个体选择理论做出了深化,在社会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对增强社会的利他性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对1461份全国性抽样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社会参与度、业缘信任水平、利他组织信任度与认知度等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统计模型证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青年群体参加社会活动越频繁,对职业交往对象越信任,越了解和信任利他组织,则越可能更加频繁地实施利他行为。上述研究结果为提升该群体的利他行为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青年利他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青年的自私利己观念比较严重,利他观念普遍薄弱,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培养青年的利他行为对青年个人、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青年利他观念,应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提供利他行为榜样,落实诚信机制,通过实践行为培养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学重述:需求溢出理论的逻辑思路与基本主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需求溢出理论看来,公共事务源于个人的需求溢出,即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的状态。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而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的唯一途径就依靠公共生活中别人的利他行为,因此公共性就是利他性。需求溢出问题的解决顺序应根据需求正义来确定,需求正义应依据传宗人理性来衡量。公共利益是需求冲突中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的一方的需求溢出;御器之术和统术之道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公共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核心竞争力在于培养人的利他之心、利他之识、利他之能。  相似文献   

7.
钟德友 《新东方》2000,(9):44-46
斯密难题:道德上的利他心与经济上的利己心之间相互矛盾冲突。依据斯密的“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于产生的重大因素”理论,当今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上利己与道德上利他并非是矛盾冲突和不可相容的,利己与利他、富民与富国、竞争与合作、物质基础与道德文明等具有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两个先锋队"的属性决定了其坚持以谋求人、阶级、社会的解放并实现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内核;以整体利益至上,个体利益居次为价值遵循。在使命践履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由质而设,体现鲜明的崇高性;因势而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代接续完成伟大历史使命要尊重客观规律,把握党的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玉苗  慈勤英 《桂海论丛》2012,(6):99-103
道德与慈善事业互相关联,道德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慈善事业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纯粹无私利他并不是慈善唯一的标准,慈善超越了道德范畴而具有经济、社会、政治等多重意义。为适应现代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传统的慈善观,从注重公益行为的义务论转向义务论与目的论相结合,注重公益的多元价值,由片面利他向互惠共利模式发展,形成人人参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农民日常生活中具有讲理、人情、现实互惠、守法和依境变通、折中求和的行为原则,它们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具有合理性,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要求建设小康社会以农民生活为本,各项工作必须体现党的宗旨;要求我们的理论既要创新又要贴近生活,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要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政策力求合理、公正、统一,防止政策上的失误;要求干部办事公平,与农民互惠交往,促进于部队伍的廉政建设;要求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