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建华 《创造》2014,(1):84-85
正拨开历史的迷雾,这个叫做"达光"的王朝在傣族历史上存在的时间究竟有多久,是否就是因它的存在而早于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原内地输入和传播佛法,至今仍莫衷一是。据傣史载,公元前4世纪,一个由傣族先民滇越人莽纪拉扎创立的,被西汉叫做"滇越乘象国"、东汉称为"掸国"的达光王国诞生了。而其之所以形成,当地学者认为是因为西汉所称的"蜀身毒道"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它因此建于鼓山渡口旁,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塞。这条丝绸之路的建立竟早于张骞出使西域近300年。而乘象国的建立或存在,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又莫衷一是,充满迷雾。"支那"一词的诞生似乎又与傣族古国和古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2.
何平 《思想战线》2012,38(2):121-124
虽然缅甸的许多史籍在论述缅甸早期历史时,都提到了一个叫做"太公"的王国,一些学者也认为,太公王国是缅甸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缅甸历史上,有过一个存在历史并不是很久的太公城,但却并没有一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太公王国。缅甸史籍中说的那个太公王国,只是以后来才出现的这个名叫太公的城市为背景的一些传说而已。  相似文献   

3.
印度"向东看"对我国与东盟的合作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时于处于大西南属于欠发达地区且长期处于改革开放的后方的云南省来说挑战大于机遇.如何在印度"东向"进程中,抓住和利用好机遇是云南省新一轮开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云南对外经贸合作的关系中,缅甸因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和资源禀赋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又因其是印度通向东南亚的门户,连接"三亚"和"两洋",是印度实施东向政策的前哨阵地,处在极其重要的枢纽位置上.云南则是处在中国内地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枢纽,被一些国内学者认为具有连接"三亚"和"两洋"的地缘优势.本文正是以学界公认的两个边界相连的"枢纽"为中心,阐明云南在应对印度"向东看"时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缅甸为桥梁,承接印度"东向"进程的一些战略选择之思考.  相似文献   

4.
以马尔库塞关于"单向度的人"的理论考察和分析"文革"前期"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所呈现出某种"单向度"的特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克服非和谐因素,消灭这种"单向度",把"单向度"的人转变为"多维度"的人,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静婷 《前沿》2003,(12):175-177
元世祖忽必烈(一二一五--一二九四年),是元王朝的创建者,在中国历史和蒙古族历史的发展上都是一个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他即位以后,实行"祖述变通"的革新主张,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扭转了长期的动乱局面,使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大统一.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忽必烈的"祖述变通"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傣族是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民族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傣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曼飞龙塔和傣锦最具代表性。曼飞龙塔傣族地区留存着的众多古建筑中,佛塔是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堪称是塔的王国,几乎是"有寨就有塔",最具特色的当数曼飞龙塔。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山上,是由一个居中的大主塔和八个呈八瓣莲花形拱卫主塔  相似文献   

7.
官员提拔过程中"看不见"的"台阶"包括论资排辈式和身份式的"台阶"、惯例式的"台阶"两类情形。要想打破官员提拔中"看不见"的"台阶",就应该将其"显性化",需要以观念上的"四改变",助力新"官"理念之塑造;提升透明度,推进制度化建设;以"非级别性台阶"和特别通道解决官员晋升中的"天花板"问题,并将其嵌入到显性的制度、规则之中。  相似文献   

8.
何平 《思想战线》2013,39(1):107-112
"八百媳妇"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出现在今天泰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泰国的文献中,这个"八百媳妇国"被称为"兰那王国"。但是,由于资料缺乏,我国学者对其具体的情况了解得不多,相关的论述也不是很准确。结合中外文献资料,对被中国史书称为"八百媳妇",而后来的泰国史籍称为"兰那王国"的国家或政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及其主体民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文艺理论界存在四种"癖好":第一种癖好表现为"言必审美",其主要症结是注意了区别而忽略了联系;第二种癖好表现为"言必危机",其实,危机是文艺理论的正常状态;第三种癖好表现为"以追求新奇为荣",显然,这是一种误区,前沿的东西无法与文艺学的建构划上等号;第四种癖好表现为"以呼吁为本",即文艺学在口号中、呼吁中过日子,研究者动辄得咎。  相似文献   

11.
郭山  吕昭河 《思想战线》2007,33(6):82-87
常规的人口理论将"多生、男性偏好"视为在我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传统生育行为,但这一命题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却得不到历史实证材料的支持。相反,傣民族的传统生育行为表现出"少生、无性别偏好"的"现代化"生育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学术史上一大公案,“戴震是否背师”长期以来为学界所争议。综合考察这个问题,可着重考证戴震与江永交游时间,戴震本人对师友的定义和江永对戴震的称呼,以及其他学者对江戴关系的论述。研究清代以来诸家主要观点及这一问题的新进展,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是:江永与戴震属于师友关系。这一结论对客观公正地评价戴震,以及对戴震思想的整体性研究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平 《思想战线》2004,30(5):68-71
"孔人"是泰语对古代孟高棉语民族的泛称,泰国的一些文献中提到,古代有一些叫做"孔人"的民族曾经从湄公河口向泰国北部地区迁徙并建立国家。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中南半岛南部。事实上,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资料来看,孟高棉语民族的发祥地应该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泰族文献中提到"孔人"从湄公河口往北迁徙的史实,应当是公元以后的事,不能用来说明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的"个人"话语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玉 《思想战线》2004,30(5):99-102
中国古代只有"民"的概念而没有"人"的概念,"民"作为概念和范畴其意义是在和"君"以及"社稷"的相互关系中确定的。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是第二位的。中国古代的"爱民"与"重民"始终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群体主义",本质上是"君主主义"。中国古代的个人观念与西方的个人观念不是相近而是相反。  相似文献   

15.
傣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拥有丰富的信仰文化。依赖这些信仰文化,傣族建立了依托"竜林"的自然圣境与佛教的人文圣境。以这些圣境为核心,傣族培植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的基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述古代仡佬族打牙习俗的历史记载,对比中国其他打牙习俗的记载和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及台湾高山族打牙习俗,确定仡佬族打牙习俗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但是 ,几乎都将其解释为天人“同”一而不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和”一。这种差异是巨大的 ,前者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混沌未分 ,而后者则强调自然与人是分离并矛盾的 ,正因为其矛盾而构成了相互不可或缺的差异协同的互补性整体。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为不少学者所关注。学界对“民间法”的定义争议较大,但就国家法而言,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家法印为国家制定的法律的说法。文章以此为基础,追溯我国国家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当今中国国家法所选择的法律创新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9.
何平 《思想战线》2003,29(1):49-50
“车里”是西双版纳的古名之一 ,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是什么意思 ?过去 ,一些学者对之进行过不同的解释 ,但都因根据不足而很难令人信服。通过查阅古籍和对泰国的泰族语言分析、比较 ,可以认定 ,车里是傣泰语言中“佛塔”的译音。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莫家"于五代时楚王马殷、马希范当政之前仍然统治着黔中地区并依附于楚,当时他们是与第二、第三土语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布依族贵族."宋英宗治平年间"因政治变动,"莫氏家族"才从黔中地区迁移到黔桂边界的黔南荔波县和独山县,其语言环境开始变化,即完全脱离第二、第三土语而长期生活在第一土语之中,并长期受第一土语的语言环境影响,形成了现今"莫家话"."莫家话"变迁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原因,她应该是中国布依语的一个方言,这正是其科学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