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英辉 《唯实》2012,(8):171-175,187
我国地方政府与中央部委之间合作并不顺畅,可归因于条块分割、层级束缚、法治土壤匮乏、地方自治缺位等。伙伴型府际关系力求打破条块隔阂和层级束缚,鼓励政府机构之间平等互动,发挥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的合力,促使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达成一致目标、产生内源动力、制定共同议题、谋求公共利益,实现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及时修正,建构区域联动发展、部门协同合作、跨层级平等沟通交流的政策网络体系,营造出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和地方共同治理的和谐环境。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现了中央向地方的部分"放权让利",但出现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不均衡化的"不公平"现象,产生了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政策不力等负面影响.为了保证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发展,应当逐渐实现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公平对待,建立地方利益表达机制,并通过立法和监督机制的建立来改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利益:多元阐释及衡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利益作为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在现实中被视为是政治浪漫主义之诉求、"披着羊皮的狼"、官员攫取政绩的借口等.要使公共利益真正成为凝聚社会的基石,必须从政策视角来确保公民权利优先的原则;弱势优先的原则;多数人得利的原则;超越利益集团、部门或地方利益的原则;政策制定要保持科学、理性以及政策过程的开放性,体现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房价是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房地产调控政策接连出台。但在房地产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官员、房地产商以及购房者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导致政策执行阻滞现象发生。应通过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房价问责制等减少政策执行阻滞。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间区域协作是带动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利益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模式。地方政府利益由地方公共利益、地方政府组织利益、地方官员利益三部分构成。在长三角,利益主体机制存在着单一制与分权之间的矛盾、利益目标不明确和利益制度保障不完善是区域社会突发事件治理中政府间区域性协作机制不能生成且产生效能的主要因素。利益运行机制的关键在于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的确立和执行。  相似文献   

6.
1949年后,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的变迁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财政制度、人事制度,以及政策执行的模式。然而,这三个方面并非相互独立。建立在对财政与人事制度变迁的分析基础上,我们能够理解在财政激励与绩效考核的双重作用下,被地方政府所提倡、转化或限制的政策的行为逻辑。其中,人事制度和财政体系能够通过绩效评估与财政激励影响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同时,绩效评估与财政激励引起的政策的选择性执行的逻辑,同样能够强化现行的人事制度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的模式特征,从而形成了一个内生的循环。同时,地方官员在官僚体系中存在某种程度的集体身份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政策执行关系着国家治理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存在各种策略性博弈。现有研究多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分析政策执行偏差的类型及原因,对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互动行为关注与描述不足。作为政策执行互动博弈中的积极管控者,除了政策制定权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同时拥有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决定权。根据与地方政府间目标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中央政府会选择常规式治理、分权式治理、集权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等不同治理机制进行应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案例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多样化选择逻辑。  相似文献   

8.
提高我国政府执行力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执行力是指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就是提高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其核心是把思路、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从中央和地方关系上讲,中央制定的各项战略决策、政策和法规绝大部分都要通过地方政府的执行才能落实,因此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事关国家意志和宏观目标的实现,是贯彻和落实中央政策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推行"营改增"政策目的是减轻企业税负,避免重复征税,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然而,"营改增"的全面实施,产生了一系列政策溢出效应,对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分配格局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本文借助于府际间政策执行沟通模型,归纳了"营改增"政策执行中所涉及的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格局变化,初步探讨了"营改增"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府际关系,尤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研究认为,"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如果不能及时完善地方财税体系、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会更加依赖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有可能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归纳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执行不力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并由一般到重点分析了中央政策执行不力的影响因素,进而从政策制定、政策领会、政策执行原则、政策决策机制、政策执行条件、政策执行者素质和政策执行理论研究等方面,探讨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处于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国家治理和执行力建设的许多挑战,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政策的有效执行。本文以目前我国土地政策执行失真为视角,从中央与地方的非均衡利益、政策执行机制乏力、执行监督空缺等变量系统分析了地方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原因。本文认为,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空间的存在、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和政策执行监督缺位的组合是土地征用政策执行失真最基本的行为和制度层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政府官员总是处于“利益之网”的包围中,网中的公共利益、政府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共同构成其行为之基础。公众期望通过政府管理实现公共利益,也就是期望政府官员将公共利益置于第一位,但政府官员的天然利益取向与公众期望的利益取向恰好相反,这就需要对利益取向进行矫正,现代法治主义精神和公共职业伦理精神是在矫正过程中两个必备的要素。  相似文献   

13.
袁方成  李会会 《探索》2020,(3):142-155
如何理解和解释不同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呈现出的效果差异,从而推动政策的有效执行,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焦点。Y县宅基地退出政策执行的个案经验展现了政策认同建构与政策有效执行的内在逻辑。其中,认知-情感-意愿是"制造同意"的三个关键环节,直接作用于政策受众对自身利益和政策导向的判断和选择,并最终决定行动方向。地方政府通过信息传递、关系运作、需求感知和利益协调,并借助自组织运作优势,逐步强化农户的认知、情感和认同,从而将政策认同的建构过程贯穿其中。由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建构并强化政策认同,有助于提升目标群体的支持度和参与度,降低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湖南省S县为个案,详尽分析该县的林权改革过程,揭示出地方林改方案与中央政策要求间的微妙区别.文章认为: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社会稳定、技术支持等多重因素考虑下,会对上级政策加以调整.政策执行中的变化,是由于政策委托方(中央政府)和政策执行者(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差别所致.  相似文献   

15.
异地高考政策实质是围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机制,它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考生与家长等。异地高考政策是一个由多元利益主体构成的政策网络,可以分为政策社群、府际网络、专业网络、议题网络。政策社群之间部门利益之争,政策社群与府际网络之间的教育公平和权力之争,府际网络之间的招生指标之争,府际网络与议题网络之间的利益之争,议题网络之间教育权利之争,导致了异地高考政策执行难度。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网络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使异地高考政策网络成为一个非零和博弈的互动网络,推进异地高考政策的良好执行。  相似文献   

16.
公共政策执行梗阻现象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政策执行中,政府间权责关系变迁、公共政策执行监控不力和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地方环保部门的双重受限等构成环境政策执行梗阻的根源。需要进一步整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合理分配财权事权;推进公共治理模式变迁,降低公共政策执行成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建立新型政绩考核机制;不断完善政策执行监控体系,健全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7.
郭蕾 《探索》2013,(1):58-64,90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一元利益框架已被逐渐突破,社会多元利益的格局正悄然形成.在多元利益的宏观背景下,地方各种利益主体地位凸显,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地方各级政府积极通过立法等形式进行扩权,为其在政策、资源、项目、人才等方面与中央政府激烈竞争提供合法的外衣,这是中央与地方争议变迁的根本所在.中央与地方争议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迫切要求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有新的解决思路.解决中央与地方的争议,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一套系统思维.具体说来,就是以中央与地方的法律分权为基础,建立健全中央与地方争议解决的责任追究制度,以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而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信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与支柱,是地方政府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和谐的重保障。而实践中依然存在地方政府以民为本行政理念缺乏、行政行为不规范、价值取向有时背离公共利益等现象,究其原因主是受历史文化因素及政府自身因素的影响。公共治理视域下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公共政策制定程序,提高政策可信度;规范地方政府治理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引导社会组织合理发展,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相似文献   

19.
中央税与地方税在税权划分、税种划分、收入规模等方面存在的不协调,导致地方政府不规范的税收行为,地方税调控职能作用不能发挥.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税权、税种划分中的问题和矛盾,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建立一种利益均衡机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政策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面对的治理环境越来越复杂,为提高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政策创新就显得很有必要.当前,中央向地方放权、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公众的需求以及政府行为理论发展变化几个方面所产生的力量形成动力机制.为了使动力机制协调运作.确保其中每一部分力量作用的正确方向,我们有必要提高政策创新过程的政策监督力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公众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构建政策创新激励与宽容机制,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区域联合政策创新.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新公共管理"理念,正确处理政策创新和政策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