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被告人刑事司法权利的保障与国际人权公约中最低限度保障标准之间的差距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现代化,同时也对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合理吸纳国际人权公约中最低限度保障标准的内容,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国际准则之间的差距,应当及时修正刑事诉讼法,以实现与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的对接。  相似文献   

2.
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最新改革评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英辉 《河北法学》2007,25(1):31-37
通过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与被害人权利的平衡、加大打击重大犯罪的力度、强化民众参与司法、追求诉讼效率等方面对日本刑事诉讼制度近年来的改革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日本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刑事司法的透明性,有助于提升刑事司法的民主性,有利于平衡各种利益和提高刑事诉讼效率.在立法技术层面上,其改革的内容分步骤实施,也值得称道.但同时,由于法律改革未对侦查程序进行根本性调整,也没有按照国际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来进行,加之日本刑事司法旧有的弊端,使得日本刑事诉讼改革仍面临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承担执行刑事诉讼国际准则的义务,是我国刑事司法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与国际准则的差距入手,提出了创造条件加快与国际接轨进程的意见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送法下乡》中"刑民不分"的研究范式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忽视了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本质区别;从"实用主义"出发以实然挑战应然的话语逻辑是十分危险的,拘泥于这种强调人治的传统文化结构中,几乎不可能探寻出程序法治的进路。对于刑事司法改革,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话语姿态,正视刑事诉讼的普适性价值追求,往返于中国问题与国际准则之间,进一步推动试点改革取代变法逻辑;从司法中发现问题,在学理中分析问题,再回到司法中解决问题,藉此构建中国语境的刑事程序法治话语。  相似文献   

5.
评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若干新论--与陈光中等教授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锦碧 《法学》2004,(1):26-35
本文就我国法学界关于刑事诉讼中人权保障的若干新论———“人权国情论”、“宗旨平衡论”、“无罪推定已立论”提出质疑 ,直抒己见 ,权作引玉之砖。笔者认为 ,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的现状 ,与国际刑事法律最低标准相比 ,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及时采取必要的步骤以缩小乃至消除此种差距 ,是我国深入改革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努力目标 ,也是履行我国已经签署的“人权公约”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与我国刑事法律改革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雯  李玉华 《河北法学》2001,19(6):42-46
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该公约最为明确、集中、具体地规定了联合国刑班司法准则.我们有必要将我国的刑事立法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相对照.寻找差距.并提出改革、完善的具体措施。从而推动我国刑事法律向前发展。试就涉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方面的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10日,我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表明中国将进一步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也给中国法治建设与完善提出了新课题。就刑事诉讼制度而言,首要的任务是以《公约》相关规定为基本指导思想,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进行适度的理性调整与适时修改,以充分发挥刑事诉讼在预防和惩治腐败犯罪方面的功效。一、《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在刑事诉讼制度方面的创新发展腐败,是21世纪全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中所共同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问题。2003年世界银行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进行跨国流动的腐…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通过一系列刑事司法原则以及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体现了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大刑事司法理念的统一。然而,面对我国的现实国情,针对两大理念的现实冲突,我国应当在吸取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司法理念,朝着以人权保障为依归的方向演进。只有这样,我国的刑事司法改革才能顺应世界司法改革的潮流,才能实现两大理念的动态平衡,才能将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9.
再论沉默权     
张欣 《经济与法》2001,(7):12-13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实现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已成为世界各国不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基于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和对刑事诉讼目的、任务的一贯理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刑事诉讼与各项公约、条约所确立的一系列刑事诉讼的国际准则之间距离较远。在我们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的今天,这种情况的存在,无疑使对相关规则的探讨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诉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政府继1997年10月签署加入《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之后,于1998年10月又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所确立的一系列刑事诉讼国际准则如何与国内立法与司法相协调,以及如何参考这些准则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光中答问如下:问:陈教授,您认为我国加入《公约》的意义是什么?答:尊重人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保障问题日益国际化。作为联合国最具代表性的人…  相似文献   

11.
论沉默权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确立与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目前已签署加入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有关刑事被告人人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意味着中国已承诺并承担了保障这些公约中所确立的被告人最低限度人权之义务。但是作为这些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的沉默权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尚未明确规定。沉默权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 ,已成为现代国际刑事诉讼主要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我国应当确立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合并与分离: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减轻诉累 ,提高诉讼效率 ,保证正确处理刑事案件 ,维护司法判决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维护国家、集体财产利益以及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但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民事实体和程序法律的不断完善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实践价值受到质疑。同时由于我国在立法规范和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导致附带民事诉讼缺乏独立性、救济范围过于狭窄 ,从而造成了对被害人的利益保护不足。因此 ,总结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 ,借鉴各国立法经验 ,强化刑事案件民事赔偿救济程序的独立性 ,逐步实现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分立 ,将成为重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质疑与废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佑平  江涌 《法学论坛》2006,21(2):57-6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其产生之初,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现实。现实中,该制度矛盾重重,包括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的矛盾,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内部的矛盾。同时,国外以刑、民分诉为主流和方向。因此,对该制度应该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14.
生成与发展:刑事辩护制度的进化历程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佑平 《法律科学》2002,(1):97-104
刑事辩护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刑事诉讼的进化历史也可以说是刑事辩护制度不断扩大、加强的历史。从历史上看 ,从奴隶社会的弹劾式诉讼模式到封建制社会的纠问式诉讼模式 ,再到近现代社会的控辩式诉讼模式 ,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有到无、又从无到有 ,并不断扩大、加强的曲折历程 ,由此推动着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进化和臻于完善。二战以后 ,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趋势 ,刑事辩护的国际标准得以建立 ,这是刑事辩护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瓶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的刑事法律援助在实践中华而不实,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乃至严厉的批评。国务院近期出台了《法律援助条例》,试图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但经过分析发现,其制度夙愿也许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笔者以我国当代刑事诉讼制度对律师的依赖、法律援助对诉讼制度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揭示刑事法律援助在整个司法改革中的重要地位,进而探讨完善法律援助的思路。同时还说明,如果整个刑事辩护执业环境不改变,即使法律援助本身完善到极致,保护被告人与被害人诉讼权利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裁判请求权——民事诉讼的宪法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敏 《中国法学》2002,(6):131-143
从国外情况来看 ,裁判请求权已经宪法化和国际化 ,并成为世界人权的一项国际标准 ,裁判请求权已经成为近现代民事司法的最高理念。我国宪法尚未确认裁判请求权这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和运作也未以裁判请求权保护作为最高理念。在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我国应当通过宪法明确确认公民的裁判请求权 ,并以此为理念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versity on internationalcriminal proceedings, and what may be done to counter the unfortunateconditions — limited (or lack of) understanding, alienationand disagreement — resulting from this diversity. Eachof these conditions, if ignored, seriously undermines not merelythe efficacy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 but also theirworth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ose who are supposed to benefitfrom them, i.e. actual participants (accused, witnesses andvictims) and affected populations. At present, internationalcriminal tribunals primarily understand the problem of culturaldiversity as one of how to cope with linguistic variations.However, a persistent focus on culture as language hides differencesin terms of other culture-specific components of equal relevanceto their work, notably socio-cultural norms and convictionsabout justice. These variations are especially difficult totackle. In this context, the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nationalcourts, which are assumed to conduct their proceedings in moreculturally homogenous settings, offer more appropriate foraof adjudication of grave crime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相似文献   

18.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授予某些证人隐名,是国际法庭和西方国家普遍的做法。证人隐名是投入资源最少,往往也是最为有效的保护证人安全与隐私利益的举措,是建立证人出庭制度的重要一环。允许证人在作证时不披露身份,可能会影响被追诉人质证权的行使,损害被追诉人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为此,国际社会与各国设立的证人隐名制度,通常都设计了较为详细的证据规则与程序保障机制,以实现被追诉人与证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了解证人隐名制度的运行状况与其中蕴含的价值选择,有助于我国证人出庭制度乃至庭审制度的借鉴与改革。  相似文献   

19.
蒋娜 《现代法学》2013,35(1):153-162
在国际刑事诉讼中,检察官起诉裁量权的外部控制不可或缺,而单纯的外部控制却凸显范围有限、效果不佳、成本高昂等局限与不足。与单纯的外部控制相比,内部控制具有主动性、自律性的特点,且这种内部监督和控制的限度还与国际刑事法治的境界相契合。在当前检察官的起诉裁量权广泛存在且业已渗入非缔约国司法领域的情况下,只有将基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指导下的双重控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防范裁量权滥用,促进实现裁量正义,保证国际刑事诉讼中检察官裁量权的公正行使。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的地位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龙宗智 《现代法学》2003,25(3):10-14
被赋予国际刑事案件调查、起诉权的检察官 ,在国际刑事法院运作程序中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对于国际刑事犯罪的惩治起着关键性作用。其组织和功能上的特点是 :审检合署的机构设置 ;“检警一体”的功能结构 ;在检察事务和内部管理上实行“检察长负责制” ;受刑事预审法庭的司法审查等。但在检察官行使职权时 ,存在与相关国家主权协调 ,克服直接调查取证可能遇到的障碍 ,以及合理对待国际政治因素对刑事检控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