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同案不同判”的出现反映出了当前司法改革工作当中司法实务人员法律思维模式僵化、裁判文书欠缺说理性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我国法律推理规则和法官价值判断依据的应用混乱、基础性构建不完善所致.为推动司法改革、进一步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正视法律说理不完善、逻辑规则应用混乱,通过制度约束达成价值判断依据与道德衡量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2.
科学、法律、道德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三件有利武器,在与"非典"拼搏中,我们深感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巨大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我国法律的滞后和道德的缺位.为了更进一步的巩固"抗非"成果,更好地应对危机,必须重视社会道德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就我国目前的司法状况而言,法官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较差,审判工作透明度也不高,因此从其政治价值和司法制度上的价值来看,我国应当建立陪审制.<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虽然对我国陪审制度进行了完善,但仍存在任期没有限制、补助对象不够明确、惩罚机制的缺失、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没有分离、监督者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4.
人格尊严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既常识而又陌生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其作为公民基本权利在现代社会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人格尊严的产生发展、概念特征及法律属性和功能,作了较为详尽地阐述和学理上的分析,希望对普及人格尊严的法律知识、完善人格尊严的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法律权威实现是一个"过程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西方历史上,法律权威得到观念上认同,宗教上的说教,制度上的设计,因此法律在社会中始终处于"中立的权威地位".在中国,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使法律湮没于道德之中,而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下法律只能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并由此异化为"人治"意义上的权威.通过历史的比较考察,法律权威实现所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念上的认同,制度上的设计,多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6.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法官遴选时,对法官候选人的考察主要包括法律专业知识、法律职业技能、法律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其中,对于法官候选人的道德考察存在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诸多困境,主要包括道德标准、考察主体、考察对象、考察方法等几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困境的反思,可以得出如下启示:转变过分强调法官遴选中道德考察的态度;以法定的消极考察作为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道德考察的弥补;强调法官遵选后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监督.  相似文献   

8.
构建一整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 ,有效整合农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道德信仰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关系 ,是实现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主要应抓好三个环节 ,即健全和完善利益关系法律调节机制 ,消除农村社会各种利益矛盾 ;健全和完善道德信仰整合机制 ,重塑农村社会道德信仰体系 ;健全和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增强农村社会稳定的调控力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西方意识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意识的一个阶段.上帝是人类语言和智慧无法表达的理想,是所有道德的样板和灵感的来源.法律不但是权力工具,同时也是正义工具,原因在于法律与权威及威望密切连带.宗教、道德、法律是社会控制最重要的三种手段,而在西方社会,这三者曾经长期交融成一体.法律的尊严源于它的合法性论证的基本的基督教道德律,而基督教道德律昭示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又有一个终极命运的未来,信仰的并不是作为实用权术的法律规则体.  相似文献   

10.
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执法犯法、执法权力滥用和执法腐败等现象,引发人们对警察执法的极大关注.这不仅对警民关系的健康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而且还引发了人们对警察的信任危机和对法律的信仰危机.因此,必须加强对警察执法的约束.法律控制和道德约束是保证警察依法执法和公正执法的两个重要维度.就伦理维度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注重警察个体道德修养、加强警察伦理制度建设、改革警察道德教育模式、完善警察道德评价机制、实行警察道德激励机制、健全警察道德监督机制、优化警察执法道德环境等途径,来实现对警察执法的道德制约.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法律的重要内涵和制定依据 ,法律不能离开道德而存在 ,存在严重道德缺陷的法律既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 ,也承担不起将社会引向法治的重任。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作证义务的规定过于僵化、绝对 ,严重忽视了对我国民众亲情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和人性道德的维护 ,存在着明显的道德缺陷。而对基本人性、道德的违背也决定了其无法在我国长期适用下去。本文拟在对我国证人作证义务立法的道德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证人免证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刑法和道德是社会存在、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种行为规范,道德和刑法之间具有内在牵连,表现在刑法的各个方面,如刑事政策、刑事责任和刑法基本原则等。本文要探讨的是刑法基本原则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即刑法基本原则的道德属性:罪刑法定原则立足于功利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奠基于人道主义,适用刑法平等原则是公正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同居相为隐"是古代刑法原则,有其自身的历史沿革过程与传统文化基础.其中,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相共生的.因此,"同居相为隐"这一古代刑法原则的形成与确立有其历史必然性.通过中国古代法与现代法的根本精神的比照可以明了"同居相为隐"原则的内涵.对该原则的历史责难介入了"伦理与法律的冲突"这样一个传统的命题,最终的意旨在于通过考察传统亲伦精神,能够对我们现代的立法精神、价值趋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相互补充。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法治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应对转型期社会稳定面临的严峻形势,应当进一步发挥法治在调整人们行为中的权威作用,推动社会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拓宽转型期维护社会稳定的法治路径,应当以弱势群体发展权益的保障为基础,以清除各种形式的垄断和歧视为重心,建立科学化的法律干预手段,扩大制度中表达、传输意见和利益主张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建设机制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原理,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模式。道德建设机制从功能上可分为道德教育机制、、道德评价机制、道德赏罚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机制应当着力完善道德教育机制,规范道德评价机制,健全道德赏罚机制,强化社会舆论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法与道德的一般联系为线索 ,深入总结了影响中国古代法律的内容、形式、特点等 ,并紧紧围绕道德是法律目标与法律是道德手段两个命题展开论述 ,对其危害法治建设的消极性进行了分析 ,以期从历史中吸取某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做到"以德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发生了剧烈的嬗变。嬗变中的伦理道德将走向何方 ?伦理道德是否具有通过调适实现自身绵延的可能 ,伦理道德应定位在多大的合理空间 ,中国将如何从伦理社会走向法治社会 ,在法治社会中做到“以德治国”。本文探讨并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