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还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因此,我们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体系之中,创造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过程当中的管理模式,加强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论红色影视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影视”就是指以革命话语为主要形式创作的影视作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形式。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把握红色影视的当代教育价值,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毛志新 《法制与社会》2012,(19):221-222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实践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鲜明特征,克服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必须抓好认识转变,把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必须抓好载体建设,提供思想政治工作实践阵地,必须抓好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是它的基本教学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起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教学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求实践教学的健康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构建中,提高认识是前提,健全制度是关键,注重保障是基础,丰富内容是生命.只有构建了长效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才能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发挥其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因底子薄,学生总体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偏低,更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处于起步阶段,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促进社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向的形成,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有其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开拓性的方面,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一发展趋势作出了判断。文中指出在实践操作层面,更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努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走科学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人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作为教育者,其肩负着培养国家心理健康人才之重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认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修养的重要性,研究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探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方法单一、工作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并探讨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完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拓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健全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相似文献   

10.
论政治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家的风格,在在都表现出美学的精神。意识形态对于现实与未来构建了种种“想象的共同体”,把特殊群体、阶级、集团的利益、情感、意志、观念净化和升华为人类的普遍理想和共通情感。政治统治的美学奥秘在于使权力成为魅力,权力结构进入情感结构。政治的等级结构深刻地表现为审美的一种价值结构。政治权力渗透到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视、听、言、动的根据和规范;对权力的视觉分析可以推及到人的整个感性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吴琳 《行政与法》2006,(10):60-61
拥有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古典的哲学思想出发寻找政治社会存在的道德基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现了人的政治生存向度,需要人们把它作为各种规范的核心观念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本文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政治文明的论述精神,分析了政治文明的概念和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的意义,揭示了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中的地位,论述了改革政治体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作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指导思想、本质要求、战略目标、具体内容、关键环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名家是战国时期一重要的学派,近现代对之研究较多,但大多是集中在对名家思想中逻辑思想的发掘,而忽略了对名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研究。本文用详尽的资料,从全新的视角论证了名家并非人们所想象的中国古代逻辑学家,指出名家思想中虽有重智与言的一面,但归根结蒂它是为政治伦理服务的;作者进而从名家的言论著述和政治活动两个方面归结出了名家的政治法律思想,并总结出了名家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色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形成了内容精深、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邓小平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总体目标以及重要保证等方面的论述,是指导我们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的伦理反思,拒斥习俗主义,把国家与社会统一于道德之中,并以道德统摄城邦政治和社会生活。政治对人的要求是“应当做……”,所以,我们将它概括为“产生于道德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则把政治看作是道德实践,将政治与社会分别开来,政治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善,它对人的要求是“能够做……”。所以,我们把它概括为“产生道德的政治哲学”。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一切规范性政治哲学的道德根基。  相似文献   

16.
The concept of proportionality has been central to the retributive revival in penal theory, and underlies desert theory's normative and practical commitment to limiting punishment. Theories of punishment combining desert‐based and consequentialist considerations also appeal to proportionality as a limiting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these claims are founded on an exaggerated idea of what proportionality can offer, and in particular fail properly to consider the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needed to foster robust limits on the state's power to punish. The idea that appeals to proportionality as an abstract ideal can help to limit punishment is, we argue, a chimera: what has been thought of as proportionality is not a naturally existing relationship, but a product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meaning‐making,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Drawing o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we argue that philosophers and social scientist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appeal of the idea of proportionality can best be realised through substanti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under particular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中将刘备塑造成宽厚、仁慈、爱民的贤君形象,以他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坚持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试图建立合乎政治道德、维护百姓利益的理想政权。但是,在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刘备迫于现实利益的压力,为了政权本身,不断向现实妥协,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远,甚至将理想作为自己获得民心、夺取政权的手段。虽然刘备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但是却付出了放弃理想的代价。作品以刘备的人生历程展示了在封建时代,以民为本等合乎道德的政治主张,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writings of Hans Kelsen deserve more attention from those engaged in the debate on secularization and political theology. His lifelong struggle with various forms of legal‐political metaphysics is an identifiable thread in many of his writings. Kelsen’s concern with the theological‐political issues found i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Staatslehre) is far from being marginal. Kelsen claims that his theory aims at resolving the traditional dualism of law and state prevailing in the Staatslehre and contributes  to an “uncompromising destruction of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ideologies of legitimacy.” Kelsen maintains that the contents of this “ideology of legitimacy” derive from both political metaphysics and the deep‐seated ancient ways of thinking on nature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is thesis, I propose calling this phenomenon “totemism of the modern state.”  相似文献   

19.
Theodor Herzl's thought was a product of an austrian political and humanist culture. His political values were formed within a multinational, cameralist tradition that at its best bred a tolerance for differing persons and cultures but isolated the private individual from a responsible role in his or her own governance. The problem of governmental power in relation to the members of its society became for Herzl a conundrum whose solution was a redistribution of that power downward. Herzl's depiction of the future Jewish state in his 1896 The Jewish State and in his 1902 novel Old-New Land offers the vision of a privatized society in which each citizen may eventually become a cooperative owner. An examination of Herzl's vision reveals a thread of Austrian humanistic concepts and values that have characterized social-economic thought in Austria since the Enlightenment.  相似文献   

20.
周茜蓉 《政法学刊》2004,21(3):98-101
邓小平卓越的政治智慧在他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认真研究邓小平的政治智慧不难发现,其政治智慧具有显隐两个层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原则回答,实际上是其政治智慧的显性层面,是其政治智慧运作的结晶体。从隐性层面看,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邓小平同志才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