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所谓历史周期率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曾循环出现王朝兴衰、政权更迭的一种现象。1945年,面对黄炎培访问延安期间提出的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同志给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人民监督政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深刻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常怀“赶考”之心,勇于自我革命,这是百年大党不懈奋斗淬就的鲜明品格。  相似文献   

2.
1945年"历史周期率"难题被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前几代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对跳出"历史周期率"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加强党的建设,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根本保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新路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对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世界前列,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哲学沉思.由其与时俱进的内在灵魂、改造世界的实践本质和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所决定,它是人类最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转化为我党率领中国人民改造世界最科学最自觉的实践方式,必将对象化为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最美好的社会形态.正因为它是最先进的社会意识、最自觉的实践方式和最美好的社会形态的统一,是真理、价值与创新的统一,是观点、立场和方法的统一,所以,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哲学历史观的高度去加以理解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运用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历史周期率”的深刻内涵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深刻的逻辑依据:从理论层面看,无产阶级国家或政权最终是通过“消亡”而不是“灭亡”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从价值追求看,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从实现路径看,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社会革命来处理好社会基本矛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径,具有它自身内在的作用机理,即自我革命的刀刃向内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确保了党的领导核心;自我革命的人民立场是党解决国内社会矛盾的根本方向,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是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的锋利锐剑,优化了党的执政环境。  相似文献   

5.
历史周期率不是指阶级消灭后国家政权合乎规律地消亡 ,而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的统治集团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丧失民心 ,导致政权覆灭的规律性现象。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却受制于规律 ,表现着规律 ,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以民心向背为转移条件的 ,但只有当民心背离到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被统治者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程度 ,周期率才会发生作用。因此 ,它的发生并非依时而发 ,节到必来 ,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时间张力和不恒定性 ,这就为我们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能性。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周期率是一种规律性历史现象。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民众对统治者产生价值认同危机、制度认同危机、利益认同危机、公平认同危机,从而使统治者丧失政治合法性所致。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出路在于克服合法性危机:提高理论创新能力,解决人民的价值认同;提高执政为民能力,解决人民的利益认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解决人民的制度认同;提高构建社会公平机制和反腐败的能力,解决人民的公平认同。  相似文献   

7.
1945年黄炎培等民主人士访问延安,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此后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就成为中国共产党致力于破解的重大课题。毛泽东对"民主新路"的探索既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有着毋庸讳言的失误和缺憾,为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因此探索中共执政规律,跳出历史周期率,仍然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总结执政成功经验的必然结论,也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更好执政的根本要求。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目的是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等等,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人民监督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两个答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个答案”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完善监督体制、健全纠错机制、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新境界,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既是历史之问,又是时代之问“。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跨越历史给出的答案“。两个答案”一脉相承、前后相继,具有相同的理论源泉、相似的目标追求、相通的初心使命以及相合的方法路径“。两个答案”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具有相异的时代挑战、相异的实践基础以及相异的作用机制。正确认识“两个答案”的“同”与“异”,能够为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0.
党风不正及各种腐败现象腐蚀着党的肌体 ,影响着党的形象 ,深受广大群众的痛斥。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 ,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和重要思想。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进 ,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人民才能满意 ,也才能跳出历史的周期率。  相似文献   

11.
对于“占领华尔街”运动所暴露出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两级分化现象,可以用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的“不平等政治”与“平等政治”相互转换的分析理论来解释。在他看来,美国的政治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的平等或不平等决定着经济社会的平等或不平等;美国不平等政治与平等政治的转换经历了“严重不平等”的“前新政”时期、“相对平等”的“新政”时期和“高度不平等”的保守主义政治时期这三个阶段;美国正面临着走向新平等政治并实现贫富差距“大缓和”的历史机遇。然而,“占领华尔街”运动却表明,美国的不平等政治仍然在延续,美国至今未能从制度上解决“平等一不平等政治”周期性转换这一政治不公平问题。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在当今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有“良知”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不仅要推进民主政治,还应该正视“平等一不平等政治”的周期率,并努力超越不平等政治,施行公平政治,以此推进经济社会的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2.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政治优势,是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有力回应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时代考问和人民考问,是新时代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必然举措。透过中国共产党百年自我革命的丰富实践不难发现,党依靠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背后蕴藏着三重逻辑:理论逻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逻辑生成于党自身发展演进与国外政党变革的交互融合,实践逻辑是党应对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和挑战的必然选择。三重逻辑共同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着自我革命伟大实践在中国落地生根,不断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逐步开辟自我革命新篇章。  相似文献   

13.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学家对人类历史现象的一种概括。其基本涵义是说,历史上大凡一个阶级、一个政治集团,在夺取政权和政权初建时期,往往能够保持廉洁清正,励精图治;但当政权稍加稳固或历时长久,便产生腐败堕落,渐丧民心。下一个政权又是如此周而复始,往复循环。腐败堕落是“历史周期率”历史怪圈的万恶支配力。所以,跳出“历史周期率”就是指执政党和政府防治权力腐败,坚持廉洁政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保持政权的生机和活力。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毛泽东曾在与黄炎培的谈话中提出了“民主新路”,并做过积极尝试,也付出…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意指整个马克思哲学的所谓“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否以及如何可能,是一个历经争论并持续至今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用何种称谓来称呼马克思哲学就意味着对其本质做出的相应理解,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否以及何以可能的关键,也就在于对其核心范畴——“历史”的理解。这一争论只有在真正厘清马克思语境中的“历史”范畴之后,才能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5.
对“实事求是”的历史考察崔龙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人们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对这一认识过程做历史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命名为中国政治史上的“黄炎培难题” ,认为疏理与澄清这一难题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政治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历史”的概念,从理解“历史”概念的前提条件出发,强调物质生活、人类满足自身需要时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社会关系这三者是我们理解“历史”概念的三个方面;马克思的历史观始终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我们也应该从历史与现实个人的关系方面来理解“历史”;最后,随着世界生产和交往的扩大,“历史”并不是停滞不前,不向外扩展的,历史会向全世界历史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超越“历史周期律”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对于破解"历史周期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从战略指导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奠定了跨越"历史周期律"的先进生产力基础,锁定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社会主体力量,提供了跨越"历史周期率"政治保证和精神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为平息在中国有没有“中国法哲学”的争辩,结束当今“西方法哲学在中国”占主流地位的尴尬局面,中国法哲学需要展开对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哲学是中国人独特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是对欧美“法治和平演变论”和中国“法治捍卫江山论”的理论超越;我们不仅要借鉴西方分析性文化对形式逻辑的重视以及实证主义思维的缜密,也要继承中国整体性文化的优势及其对方法的整合功能;既要把传统中国的和谐道德继承下来,也要吸取西方法哲学关于公平正义的普世价值.中国法哲学的目标不在于有些学者所主张的西方化或中国化,因为这两种思想倾向都难以成就为中国法治建设服务的法治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在历史时空中,立足全球视野,寻找确定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路径,从而避免过度西方化或中国化的可能性误导.  相似文献   

20.
重说历史——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对历史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兴趣 ,然而 ,其历史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颠覆性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哲学背景是 :对“真实”与“真实性”的彻底怀疑。历史运行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历史的变迁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2 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有着不同于以往的解读。这一时期 ,历史是被文学所利用的 ,历史成为若干新颖观念与美学趣味得以落实的最佳题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