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秀云 《行政与法》2004,3(7):12-14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发展和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具体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理论与现实的统一、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观点,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把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动态的角度和历史的角度来进行,这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方法论基础。遵循这一新的视角,重新界定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即“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在改革开放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青年学生在当代的发展日益全面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对马克思正义观的践行。在马克思正义观视域下研究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正义理论,有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应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张文惠 《法制与社会》2010,(23):176-176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应当实现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视域融合。人的全面发展视阀下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路径追寻是必要且重要,需积极探索多种举措。  相似文献   

5.
法治现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一生奋斗追求的目标,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思想表现为公民基本权利全面而有效的保障。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中国法治现代化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全面而有效保障的过程。而中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程度,则成为中国法治发展的最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现实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探讨,更是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和意义.本人试就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丹婷 《法制与社会》2010,(34):361-362
马克思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社会理想都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而人的全面发展本身也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理想理论的当代构建,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理论和现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有认识的必要性。而正确认识人的本质问题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过程的重要前提。《共产党宣言》最早提出了"人的自由发展"的光辉思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分析它们的异同对于进一步明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容以及它的实现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进行理论及现实依据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蕴含的丰富人学思想,对当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从马克思对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系统研究可知,明确人的物质生活与交往规律,是人的教育的前提;把握人的意识生成和演变规律,是人的教育的关键;顺应人的现实发展与解放规律,是人的教育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价值诉求,而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自身思想变革的重要环节。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价值贬值的多重表现和内在根源,其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包括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解放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价值诉求出发,马克思揭示了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人学主旨,即超越人的工具理性、从人的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人学价值。而在当代中国,这也正是理解和汲取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人学价值的意义所在,即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自觉性,尊重劳动与劳动者以及创造劳动者价值实现的生产劳动与生活环境,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奠定坚实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完善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关系协调、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优化、人口增长适度、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全新的发展模式,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论“人的可能”与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的存在在本质上说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性存在,人的可能性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一切的教育努力归根结蒂都是建立在人的可能之上并且为了实现人的更大可能,扩大和丰富人的可能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人的可能发展受到来自两方面力量的作用,一曰外在力量,一曰内的力量。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地是影响人的可能发展的外在力量,强调教师、学校、环境以及其他社会条件和技术手段对人的可能发展的影响,而较少深入系统地研究影响人的可能发展的内在力量即人在可能发展中的自我塑造的力量。为此,要对以往的教育理论进行改造。真正的教育应是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应肩负起促使受教育寻找可能生活之路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是单位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现象。由于我国刑法对此并无明文规定,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如何处理这类案件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断。相关司法解释的出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给司法实践带来更多的困惑。为此,应重构单位犯罪的立法模式,通过刑事立法软化单位犯罪的法定性原则,实现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的单位犯罪化。  相似文献   

14.
吴保宏 《法学论坛》2006,21(5):108-114
判断进入“前店后院”式场所抢劫是否属于“入户抢劫”,应当考查场所内部生活和经营区域是否相对分离和行为时是否属于营业期间;对于模糊期间场所的功能特征原则上应以“过渡期”前的状态为基础加以判断。入户抢劫的“户”不应限于被害人的“户”,即使针对“户”中家庭成员以外的第三人抢劫也属于入户抢劫。入户抢劫包括主观评价因素在内,其内容包括对“入”的意思支配和对“户”的认识意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法制建设的思考 ,经历了一个从以西欧社会为背景的研究到晚年关注东方社会法权关系转型变革的转变 ;列宁的历史性贡献之一 ,在于他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半亚细亚”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法律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创造性探索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法制实践结合起来 ,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之路 ;邓小平探讨了人治到法治这一法律革命进程的内在规律性 ,建构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试论法律论证的源流与旨趣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葛洪义 《法律科学》2004,22(5):30-35
法律论证以及法律论证理论是理性主义法律思维方式的必然产物。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建立的通过对话和讨论的方式探询知识的对话体是论证理论最古老的思想渊源。法律论证理论则是 2 0世纪 7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法学理论思潮 ,是特定学术思想发展的结果。论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的正确性 ,而正确的主张是建立在无可动摇的论证前提———某个普适性的优先规则或者无规则的基础上的 ,所以 ,法律论证的目标首先就是确立优先规则 (或者称为法律论证的无规则 ) ,其旨趣是提出一个富有价值内涵的优先规则 ,然后根据优先规则证明某种主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人格权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马法中的人与人格是一种关于身份的理论,在法国民法典中也没有人格权的规定。人格权是伦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并随着民法在技术上的成熟而在德国民法典中最终确立的,康德的人格主义伦理学构成了德国民法典的精神基础。精神基础与制度基础的分离使得人格权进入法典面临诸多技术上的障碍。人格权的伦理内涵在于人的尊严,人格权的客体是“人的伦理价值”,人格权中的人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具有伦理上的人格。人具有尊严,作为一个定言命令是相互的,人格权之侵权责任的实质也源于“尊重”。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一人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鲍志容 《河北法学》2004,22(7):109-111
传统公司法理论以缺乏团体人格为主要理由,否认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然而,一人公司以自身的特点赢得了投资者的关注,并被许多国家认可。一人公司已在实践中对我国《公司法》提出挑战,为了中国企业制度的科学完善,我国应从法律上对一人公司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9.
戴红兵  余光辉 《现代法学》2001,23(6):145-149
法人的行为界限如何 ,能否受目的事业范围限制 ,流行理论莫衷一是。本文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 ,分析了法人一般权利能力与目的事业范围的不同性质 ,并深入研讨了目的事业范围与法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法定经营(活动 )范围的关系 ,进而就合理构建法人行为界限制度提出自己的构想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法律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栋  胡欣宇 《行政与法》2006,(2):125-127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从法制的角度来看,与科学发展观关系最为直接的是环境法律体系。科学发展观也为环境法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提供了基本理念。结合这一理念和法学、哲学等理论,从法理到宪法以及环境法律制度的不同层面,实践和完善环境保护的“代际公平”、“预防优先”、“公共委托”等环境法律制度,是我国应对环境危机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