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政府机构改革一直是世人所注目的焦点。本文对以往机构改革出现反复,没有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的原因进行系统深刻的分析,并对历次机构改革后往往出现“反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双重角色的冲突、分流人员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编制管理的软约束等构成了制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在推行机构改革时要认识到这些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化解它们 ,防止改革又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历经几次周转,目前仍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当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迫切要求我们进行机构改革。时到今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初战告捷,如何稳步地推进地方机构改革,避免再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是当前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难点分析 此前,我国先后进行过六次大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5.
政府机构改革并不是个新问题,建国以来已进行过多次,比较大的就有三次。当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总是分分合合、撤销恢复、精简膨胀,走了一条“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路子。为什么老是走不出这样一个怪圈呢?我认为,从客观上讲,机构改革不能脱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认识和改革的办法不可能突破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总是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而无法摆脱,这是典型的非良性路径依赖的“锁定”状态。当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同样面临着非良性路径依赖的挑战,具体体现在思想观念、制度体系、组织行为上的非良性路径依赖。大部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打破非良性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这需要在更新观念、政府职能转变、遏制部门利益、配套改革上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似乎总难以跳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膨胀"的循环怪圈,帕金森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基于帕金森定律的视角,从制度设计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评析政府当前的雇员制改革和"大部门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8.
论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与非营利组织的补充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有限性是服务型政府的一大特点,政府不可能包揽一切公共服务。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重视其自身的这一特点,避免政府机构改革陷入“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服务型政府是有限的,因此,应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开始启动的新一轮地方机构改革 ,理应适应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寻找新的途径和突破。依法治国指导下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 ,离不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成功的保障。历次机构改革难以淡出“精简与膨胀”这一往复循环的怪圈 ,至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将机构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反思其道 ,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和行政程序的法制化与规范化成为地方机构改革之势所必然。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配置和转变,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集中反映了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和任务分配;同时它又是我国政府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因为职能是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依据,脱离了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单纯地就机构论机构式的改革,就难免出现机构人员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和权力的“下放——上收——再下放——再上收”式的恶性循环.从政府机构设置的角度看,我国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占政府部门总数的百分之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解决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8 0年代以来 ,我国已有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的实践 ,但改革的成效不明显 ,究其原因在于对深层次问题的改革和调整的勇气不足 ,决心不大 ,措施不力且不到位 ,因而出现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避免这一现象的再度发生 ,无疑须在权力结构、利益格局、政策规制的重新调整和建构上下功夫。首先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必须在解决权力部门化问题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职权 ,实现政市、政企、政社分开 ,把那些不属于政府部门职…  相似文献   

12.
政府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政府体制改革,但是却陷入了一个“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坚圈。究其原因,改革当中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为其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要使政府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运用法律规范政府的职能、调整改革的运行以及健全相应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国也进行过几次机构改革,精兵简政,但几上几下,未见成效,原因是机构改革没有同转变职能结合起来,陷入误区。主要表现是:一是没有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机关的富余人员找不到出路,消肿无效。二是层层截权。我们谈转变职能,往往被误解为削弱政府职能,因而属于企业的权力往往被层层截留。中央部门截一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模式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指令、政策主导的安排和主要领导的推动 ,它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提供了必要的权威资源和应变能力。但也毋庸置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我国社会的逐步转型 ,这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并且陷于改革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简—膨胀”怪圈。要走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 ,必须注意处理好外源压力与内源动力、政策全能与制度神话、强力权威与民主神话以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市县两级政府能否按编制按比例精简人员,并妥善地安置好分流人员,维护好社会稳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评价此次机构改革成败的重要方面之一。目前,市县两级政府人员超编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我国地方各级政府系统现有行政编制518万人,实有548万人,机构超编的40万人中,其中80%是在市县三级政府。由于人员过多,不少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负担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介绍,陕西省共有90多个县,其中60个县工资发放困难,有些干部常常几个月拿不到工资。鉴于此,必须精兵简政,减少财政供养人员。 一、市县两级政府人员分流难度很大的主要原因 市县两级政府机构从八十年代以来虽然经过三次改革,但始终没有走出:“精简——膨胀一再精减——再膨胀”的怪圈。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机构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制改革不仅标志着中国宪政建设的新阶段,而且标志着宪政理论发展的新高度。宪政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既是关于国家机关实行精简原则并反对官僚主义的宪法规定在行政体制内的自我实现,也是在行政权系统之外的综合性政治体制改革,这恰恰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一怪圈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历次机构精简后都出现“回潮”“怪圈”现象,这是值得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防止“回潮”现象,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下大气力,实施复合控制,巩固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8.
1998年3月6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受国务院委托,向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作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从此,掀开了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史上新的一页。理论界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历次机构改革“精简—膨胀—再精...  相似文献   

19.
<正>乡镇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最低层次,是国家政权的基层单位,也是实现行政任务的前沿阵地。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政治体制和行政改革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乡镇行政机构改革是全国党政机构改革这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李鹏总理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乡镇一级要结合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完善农村服务体系进行精简,减少脱产人员”的要求,与县级党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切实搞好。搞好乡镇机构改革,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甚为关键和棘手的问题是人员的分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合理分流机关工作人员,关系到各项改革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核心环节之一,关系到能否走出精简——膨涨——再精简——再膨涨的怪圈,关系到机构改革的成败。再次,从实现机关工作人员自我价值角度来看,分流机关工作人员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必须予以重视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0.
地方机构改革要走出精简和膨胀的怪圈 ,必须把制度创新作为长远目标和最终选择。首先 ,要从制度创新的高度 ,把机构改革重心放到政府功能提高与治理方式的转变上 ,即在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上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把政府职能的重点放到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建立保障市场经济运作的法律基础、保护产权、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维护收入公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确保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方面。在治理方式上 ,要改变过去由政府单方面行使权力、提供服务、维持管制、解决社会问题的传统模式 ,致力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