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学理论》2022,(1)
人类解放学说是马尔库塞哲学研究当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在《爱欲与文明》一书中他指出西方的文明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人的本能不仅受到"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的支配,还受到来自政治统治者的"操作原则"的管控,人要受到"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的双重压迫,人的自由无时无刻不处于压抑的状态之中,因此马尔库塞主张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质论和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进行结合,将人类解放寄托于人的本能解放,要求去实现人的本质——爱欲的复归。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一书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操作原则和额外压抑的作用,资本控制和统治方式的改变;阐释了心理学与社会政治哲学的密切关系,心理化与政治化的双向互动;揭示了本能与爱欲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变革和人的解放的基础。他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宏观层面的社会动力学与弗洛伊德微观层面的心理动力学勾联起来,把人的社会生存与生物生存统一起来,以说明人与人类社会的诸问题,培育新人,塑造新的革命时代。这就是《爱欲与文明》一书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2)
爱自由是人的天性,追寻秩序是人的社会本能,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中找到适宜平衡点的运动范围,努力化解植根于人类追求自由与秩序本性所导致的个人、家庭、群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利害冲突,此为哲学学科观照现实一直需要回答的问题。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一书承继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修正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解放的理论,从个体及属系层面追根溯源,把富有创造性的自由工作作为克服现实中人存在的异化与建构美的无压抑性社会秩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对“工业发达社会”的批判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玉霞 《理论探讨》2003,1(6):42-44
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社会》这两部著作中,马尔库塞通过把弗洛伊德的"爱欲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结合,分析当代"工业发达社会",得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是"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攻击性的社会"、"一体化的社会"、"集权主义的社会"。虽然马尔库塞在某些理论和认识上存在着欠缺,但瑕不掩瑜,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蕾 《学理论》2010,(17):161-162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试图考察个体内在的东西、特别是探究个体的无意识来解释人的行为。他把性本能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力比多"。他认为,"力比多和饥饿相同,是一种力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施蛰存创作的小说《石秀》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下对英雄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将"神"一般的英雄人物还原成一个具有爱欲的真实的人。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马尔库塞的研究重心一般是放在他的“爱欲解放论”上,甚至有人指责他为西方性自由泛滥的罪魁祸首。笔者认为,马尔库塞所宣扬的不仅是一种反抗现代工业社会压抑人性的爱欲解放思想,而更根本的是将“爱欲解放论”融入他的政治理想与实践当中,成为其审美乌托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试从文艺学与人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之所以具有革命功能的原由:批判的真实性、异在性与超越性、审美形式的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审美乌托邦理想的得失。  相似文献   

7.
王姝 《学理论》2009,(30):221-222
弗洛伊德的“作家无意识创作”是二十世纪文艺批评理论一个重要的观点,它通过分析作家的创作心理,揭示出作家创作的源动力。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温柔可爱、对爱情执著追求的女子形象和缠绵哀婉的爱情。联系金庸的情爱之路,可以看到其作品正是弗洛伊德关于“作家潜意识”创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董春莉 《学理论》2009,(10):28-29
柏拉图的爱欲作为一种欲求,是对至善和永恒幸福的强烈渴望。凭借着美和善的吸引,爱形成一种向上的引力,使人不断超越和上升,实现对自我的回归。这种爱给了我们一种深刻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现时代的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爱的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梁亚洁 《学理论》2013,(12):51-52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强调了人的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然后他又从梦、性等具体角度论述了人的精神欲望和需求。从而使人们对自我有一个新的再认识。无独有偶,超现实主义在这种境况下产生了,它的一些艺术思想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主要是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是怎样对超现实主义艺术产生影响的,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超现实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10.
王立胜 《求知》2009,(1):7-8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何应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无疑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姜春云同志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性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主要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偿还生态欠账——人与自然和谐探索》、《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以及《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索》等著作和文章中。这些观点的提出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切实提高认识.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陈军伟 《学理论》2009,(18):22-23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把文化和文明视为“生命有机体”放在同一个有机过程来理解。他将每一个高级文化的历史都区分为“文化阶段”与“文明阶段”。他认为文化的过程才最有价值,文化的成果——物质文明没什么意义。西方文明阶段特征是无神论的产生、清教精神的形成、理性主义的主导、伦理的社会主义、虚假民主政治、金钱的力量支配、技术与机器的威胁。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进入“壮年”,已经定型,逐渐进入“没落”中。  相似文献   

12.
许凤霞 《求知》2008,(2):43-44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必将在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七大以来.理论界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和专家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深化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现将其中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否定了配偶权需要建立在异性婚姻关系基础上的传统观点,通过对配偶权本质基础的初步分析,确立了两人间的爱欲才是配偶权存在基础的观点.配偶权不仅存在于婚姻关系与于同居关系中;同时,配偶权也存在于异性关系和同性关系中.  相似文献   

14.
阿Q的攀比观     
鲁迅笔下的阿Q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观点是精神胜利法,有人打了他,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以麻痹安慰自己;再一个观点就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当他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被小尼姑责问“你怎么动手动脚”的时候,他便是这样理直气壮回答的,并赢得了掌声。 如今,信奉阿Q前一个观点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都觉得这样自我欺骗多少有些二百五。但信奉“和尚动得,我为什么动不得”的却大有人在。在押的一些腐败分子在悔过交待犯罪动机时,大都陈述了这样的心理活动:眼看别人升了、发了、玩了、拿了,自己心中便产生了严重的不平衡感!他…  相似文献   

15.
有不少论者认为,讲文明只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讲政治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讲的文明是指人类与社会的进步状态和过程。既讲社会文明又讲人的文明;既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又讲政治文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具体分析了作为客体的社会文明,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不仅指出了它们的特点和差别性,而且精辟地阐述了它们的共性:文明的“动力”是“卑劣的贪欲”;文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篇讲话中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逐步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小平同志在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两个文明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后来的许多场合他又反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不仅要抓经济上的富裕,而且在精神领域也要“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一系列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从文明发展现实出发,基于“世界之问”而“立题”,基于“现代化之问”而“破题”,经由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与中华民族文明态度的结合而“解题”,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各国人民指明了促进文明进步的人间正道。全球文明倡议,不仅实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的意义增量,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明观,为不断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祝彦 《理论视野》2009,(6):43-46
陈独秀的思想和他的政治命运一样“坎坷”、“曲折”。从一个科举制度下的秀才,成为对封建主义进行猛烈抨击的民主斗士,崇拜西方的“法兰西文明”及其资产阶级民主;不久又因认识到西方民主的虚伪,而予以否定,转而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及无产阶级民主;到了晚年,从超阶级、超历史的民主观出发,以“斯大林现象”为案例,又觉得资产阶级民主比无产阶级民主更加“具体”、“优越”,他的思想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时期对“德谟克拉西”的赞颂与肯定。从而也就形成了陈独秀“之”字形的思想轨迹。  相似文献   

19.
许彬 《学理论》2009,(7):135-136
长久以来,文学界普遍认为劳伦斯通过《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这一人物刻画了自己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独特的心理存在——恋母情结。这一点毋庸置疑。可是,但凡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评论,绝大多数的论断是其恋母情结归属劳伦斯的本我。本文将通过对《儿子与情人》关键情节与《D.H.劳伦斯:一份私人档案》的剖析,综合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多个理论论证其恋母情结应当部分的融入了劳伦斯的超我,并阐释其运作。  相似文献   

20.
微言 《瞭望》1993,(45)
美国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在美国《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一篇大文章,叫作《世界各种文明的对立与斗争》。他猜想,“新世界的基本矛盾不再主要源于意识形态或经济状况的差别。人类今后最大的分歧及冲突将主要来源于不同文明的歧异。”“不同文明群体之间的断层线正在取代冷战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分界线,成为危机与流血冲突的分界线。”按照他的划分,世界主要文明群体有七八种,即西方文明、儒教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