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当代党员》2006,(9):21-21
梁平县在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中提出,着力改变一些干部“小富即安”的“平坝意识”,解决思维方式上就本地谈发展的“盆地意识”;克服自认基础较好的“自满情绪”和认为“‘老少边贫库’都不沾,被政策边缘化”的“畏难情绪”,营造集思广益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航工业成飞立足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坚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积极搭建“DPSS”平台(D--Discussion,即“大讨论”;P-Passion即“激情成飞”;s—star即“每周一星”;s—story即“成飞故事”),形成了成飞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助推了企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曾祥发  王毅 《支部生活》2005,(11):17-17
橄榄坝农场是一个以橡胶种植为主业的大中型企业。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全场开展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走进市场、奔向小康”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形成共识:非公经济是农场剩余劳动力的“接受器”,是维护农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是潜在资源的“开发器”,是培养各类人才的“孵化器”。同时,在发展非公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三破四立五放”。“三破”就是破除大锅饭、铁饭碗,满足基本工资,怕担风险的依赖思想;  相似文献   

4.
“改革”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革命”,属于宏观层次的改革,是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第二层含义是“改进”、“完善”、“改良”,属于中观层次的改革,主要指通过改变、改正错误或消除缺点来使体制机制变得更好,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层含义指“改造”、“改变”、“重组”、“重建”、“革新”等,属于微观层次的改革,针对的是具体的方针政策,旨在调动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第一层次的改革,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第二层次的改革,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化第三层次的改革,要切忌瞎折腾。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是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实现思想路线历史性转变的里程碑。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与此前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密切相关,而那场思想解放运动又以邓小平率先反对“两个凡是”为先导,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高潮,直接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因此,邓小平是那场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思想解放运动的组织和指挥者。文章从三个层次加以论述:一、率先反对“两个凡是”,为思想解放运动撕开口子;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解放运动全面展开;三、清除障碍,思想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08,(9):1-1
省委关于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大讨论活动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实现吉林发展振兴“关键在班子、关键在干部、关键在人才”。总结我们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想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自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吉林振兴”大讨论活动以来,之所以能在全省上下普遍形成大讨论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赵豹 《党课》2011,(3):75-75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针对个别村级班子存在“等、靠、要”,个别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的情况,全面推行“四双”目标承诺机制,推动活动开展。一是“双通过”顺民愿。各村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我们做什么”大讨论,经党员、群众代表和镇党委、政府审议通过后形成三至五个具体承诺目标;二是“双公开”透民心。  相似文献   

8.
陈国辅  赵美英 《唯实》2008,(8):135-138,13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苏南探索、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之路:“苏南模式”的形成,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道路;“苏南模式”的所有制改革创新,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混合所有制、城乡融合的园区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形成,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的经济建设之路。“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正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纳宗会 《支部生活》2010,(12):21-22
桥头堡建设是云南发展的一个绝好机遇,但也面临很大挑战。我省市场主体数量较小、结构单一;市场形态较为低端、辐射面小;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政府和企业对于国际规则了解不多,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还需深化;区域内市场融合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范围广泛、层次丰富的合作机制。因此,桥头堡建设应以“梯度推进”思路展开,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变革时代,总是需要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先导。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史。1978年前后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真理观”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左”的桎梏。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促进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解决的是姓“资”姓“社”问题。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从党的十五大开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把解放思想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这三次思想解放大讨论。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从而推动党的建设和社会丰义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邓小平国家软实力思想的最终形成。在理论上,从精神内核、物质基础、承栽主体和内在驱动等四个维度总结了国家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在价值上,助力中国社会全面改革与发展、丰富邓小平理论内涵、“中国模式”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的模板;在意义上,国家软实力既要内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发展多元包容的中国文化;又要外展,充分利用国家硬实力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作用,广泛开展“国家形象”营销。  相似文献   

12.
法之 《支部生活》2006,(2):44-44
党员的表决权是指党员在党的会议上,刈讨论决定的问题表示赞成、反对或弃权的权利。党员表决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需要讨论并表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党员保障条例(试行)》规定:“决定重要问题,应充分进行协商、酝酿,必要时进行表决。”这里的“重要问题”包括五大类: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项;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按下部管理规定应该由集体讨论的十部任免、调动和处理;发展新党员;上级党组织规定应由党组织集体决定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江金桁  袁丽 《求贤》2014,(10):32-35
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作为我国循环经济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废弃机电产品、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报废汽车、橡塑加工、精深加工再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六大产业,形成了“静脉串联”、“动脉衔接”、产业间“动态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子牙模式”。目前,园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在科学发展中,实践“循环子牙”;在绿色文明中,创建“生态子牙”;在两化融合中,推进“智慧子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打造“便捷子牙”;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构筑“宜居子牙”,最终把园区真正建设成为整体布局科学、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结构优化、高新技术支撑的现代化、生态型,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14.
李国君 《求贤》2008,(5):10-11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升天津整体经济水平,强化北方经济中心定位的重要步骤;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借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执法监督职能部门,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行政窗口”和“文明前哨”。  相似文献   

15.
距周恩来总理在贵州讲“后来居上”,已经过了五十年;距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讲“历史性跨越”,也过了五年了。 但是,贵州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从全国的视野审视不能不看到,贵州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最低的“帽子”仍未甩掉。  相似文献   

16.
周明生  花虎 《唯实》2009,(3):44-51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推动企业科学发展,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人人奋发向上、争为发展做贡献的精神,以充分彰显“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营造尊重人、爱护人的浓厚氛围,以深刻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培育团队合作理念,以和谐发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培育“绿色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努力实现“天人合一”。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着企业科学发展,而企业科学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跃上新的层次,由此形成两者良性互动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要明确发展目的、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思路、改进方式方法;要多在运作上下工夫,坚持“三具两基~抓手”。“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抓手,围绕项目建设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力。  相似文献   

18.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4,(9):53-53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1976—1984,他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改变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境遇,改变了此后数代人的生活。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形下,邓小平带领因经历十年动乱而不知何往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重重阻力,披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让知青回城,改变一代年轻人的命运;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中美建交,中英谈判,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过程中.十七大党章修正案第一次把“和谐”写入了党章。在新党章中,共有七处出现“和谐”的内容.其中包括:把党的奋斗目标补充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经济建设中,要求实现四个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建设中,党章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维护和发展民族关系上,强调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