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欧洲经历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东亚地区有着相对独立的国际体系.由于中国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国家,它悠久灿烂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巨大,使古代东亚地区这一相对独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成了一种以中国为中心的"封贡"体系和秩序.  相似文献   

2.
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牙买加体系实际上实行的"美元本位制"。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美国滥用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特权的结果。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风险,同时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另外还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带来了重要的契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场涉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利益重大调整的深刻变革,因此将是一个充满荆棘的异常曲折、复杂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际政治研究的主流理论--体系理论,基本上是以国家为行为体的,这不利于合并研究国内国际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体系行为体的分析,重塑"国家决策者"的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进行国际政治的体系研究,即通过分析体系层面的个人行为体,将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在体系层面上结合起来。本文认为,"国家决策者"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进行的社会性互动和政治性互动(即他们的实践活动),是观察和理解国际政治的起点和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体系转型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对全球金融、经济领域产生震动,也对国际政治、安全和社会发展等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中国并不主张推倒现行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国际体系的演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正走向复苏,中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趋好;中长期内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进行,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形成。中国拟应适时制定正确战略,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进一步参与国际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正在产生深远影响,这引起西方学界的高度关注。相对于欧洲学者较为积极的态度,美国学者中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将对现行国际体系发起挑战,但冲突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亟需通过改善和加强美国与其欧洲盟友的关系来共同维护和巩固该体系,以便将中国纳入该体系,驾驭迅速崛起的中国。本文认为,这是一种极力维护美国霸权的消极态度,而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有力地推动现行国际体系的变革,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新兴大国的兴起,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权力转移”理论以国际政治现实主义为研究视角, 认为权力转移是引起大国冲突的 一个深层的结构性原因。其实, 在国际体系中, 大国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的规律, 因而权力转移也是 一个客观的现象, 它能否引起大国之间的冲突与新崛起的国家在一定的国际体系中所选择的国际 战略密切相关。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 争取做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以“中国道 路”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崛起”并不必然伴生“中国威胁”。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安全状况出现新的特征和问题。在体系演进的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不同。在运行之初和体系修正时期,制度变迁是核心逻辑,而在霸权护持和体系重构时期,权力政治是核心逻辑。由此,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从制度逻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困局、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与调整不力、汇率波动与失调持续加剧、全球货币治理组织低效等,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均衡困境”持续存在。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步入霸权护持期,权力博弈和大国竞争更加显著,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又陷入新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美国无意或无力修正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和解决其结构性矛盾,转而运用多种方略维护美元霸权,但这些霸权方略的反噬效应,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安全。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和权力政治博弈逻辑下的新旧困境交叠,维护国际与国家货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也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  相似文献   

9.
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更加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美元特里芬难题注定无解。在对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整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在全球的经济格局中超越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之后,寻求解决和避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在美元为单一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特里芬难题无解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一呼百应,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从人民币国际化来谋求以国际货币体系为代表的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格局急剧变化,能源问题正在演变成为一场政治、安全、利益、外交等措施在内的大国外交博弈。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只能是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保体系。未来中国的能源国际战略的改革与调整应在以下方面做出调整:资源控制与权益分享的合理定位,政府支持与市场操作的优势整合,现货供应与能源金融的双重保障,双边合作与多边协商的双管齐下。通过全面的能源外交,形成与国际油气大分工相适应的多层次、一体化和综合性的国际能源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is undergo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it is the third biggest tectonic shift over the lastfive hundred years.  相似文献   

12.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非常必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强劲崛起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中国可以从“中国特色”范式的形成、中国理论水平的提高、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任何一国所希望创建的国际关系体系,其形成都有赖于现实三重国际新秩序的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基础上建立民主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是中国国际战略的目标追求.体现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上,中国要从全球、地区、国家三个利益层面构建自身的国际关系体系.在全球利益层面,突出并适应安全与合作这一主题,寻求国际格局中有利于合作的共同战略利益基础,倡导建立多元文明平等、共处、合作、发展的全球秩序;在区域利益层面,着眼于地区利益关系的协调,达成地区内多个大国共同崛起的相互认同,尝试构建由地区潜力型大国或地区组织自愿推动的区域合作体系和相互依赖机制;在国家主权关系层面,重点警惕"新帝国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各方面对民族性的侵蚀,重视维护国际利益的民族性和多元性,丰富和创新以国家主权利益为支点的爱国主义,确立维护和平、保障安全、有利发展的崛起战略.  相似文献   

14.
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自2008年爆发以来已迅速波及全球,并由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亚洲新兴经济体无一幸免,"金砖四国"均遭受程度不同的打击.经济学家和国际权威机构普遍认为,这是自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场危机,经合组织(OECD)将这场危机定性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重、覆盖面最广"的"一轮衰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冷战后国际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体系基本是美国主导的一超独霸体系,同时也呈现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强与之并存的格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受到世人关注。面对冷战后国际体系的调整,中国如何定位,在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上应做出哪些调整与选择,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北京奥运的完美落幕进一步突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标志着中国的国力、国势、国运进入新的上升轨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再度成为国际热点话题。中国的发展、崛起将引起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变化中的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发展本身就构成国际变局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及"中国责任论"等此起彼伏的情况下,中国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新任务、需要确立怎样的国家大战略、做出何种新的战略选择?要不要居安思危,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对这些问题,不仅精英层在严肃思考,普通民众也极为关切。鉴此,《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2008年8月31日以"‘奥运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为题举办研讨会,邀请京津两地20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将会议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社会这个概念现在用得非常普遍 ,但是 ,国际体系这个概念并没有消失。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创立的 ,其中又分成强调规则和规范与共享文化价值两派。他们认为 ,国际体系是条件 ,是源泉 ,是最先存在的一种概念 ;国际社会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一种结果。中国学者在划分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界限时具有模糊性 ,实际上两者的发展关键是内涵指标不一样。学者布赞提出的国际社会是由异质性和同质性社会互动后产生的理论突破了西方文化统一全球的囿见。但是 ,国际社会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有其先天性的弱点 ,过分相信和依赖规范、理性的大国间均势和统一的价值观的力量 ,无法重点性地构建和反映现实的力量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失败国家”作为一种切实存在的国际现象,不仅对其本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地区和全球稳定与安全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失败国家”特有的前现代、无政府、轻人权、强依附四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失败国家”问题不再仅仅是人权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安全问题。实际上,“失败国家”问题还涉及国际政治中的主权与人权、秩序与正义、大国与小国关系这类永恒主题,因而具有重大的国际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19.
试述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联合国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改革是当前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国际安全体系的深刻变化是联合国改革的原动力,而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对国际安全体系和平转型的贡献,将取决于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和管理国际安全威胁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新现实,以及如何在国际体系转型中强化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